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液体除湿空调中,除湿器是系统的核心部件。本文搭建可用于实验研究的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中除湿器的实验台,对塔径300 mm、填料高度800 mm,以Li Cl溶液为除湿剂的除湿器布置测点进行实测。基于Mercel理论,根据热质平衡并结合D.I.Stevens的有效模型,建立适用于该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中的除湿器传热传质模型。从实验和理论模型两个方面分析除湿器进口各项参数对除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值和实验值有很好的一致性,且数据差异较小,说明计算模型适应性良好,能准确的用于该除湿器的性能模拟测试,将实验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在一定的工况范围内,除湿器的除湿量受进口溶液温度、浓度、质流密度等参数影响较大,其中溶液进口温度越低,除湿效果越显著,溶液进口浓度越低,除湿效果越好;溶液进口质流密度需控制在一定范围进行调节,才能显著提高除湿器性能;空气入口风速、干球温度以及含湿量对除湿出口的空气状态参数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
除湿溶液除湿性能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液体除湿制冷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液体除湿空调实验台.分别采用氯化钙溶液及不同比例的氯化钙与氯化锂的混合溶液作为除湿溶液,对系统的除湿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影响除湿量的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实验工况下的除湿量的回归方程,为除湿剂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一维耦合传热传质模型得出的简单控制方程进行数值模拟,全面分析溶液入口参数,空气入口参数,溶液空气流量比L/G,整体传热传质过程的刘易斯数Le,传递单元数NTU等因素对出口空气温度、含湿量的影响。得到溶液入口温度、浓度,溶液空气流量比L/G是最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为设计和改进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针对辐射板空调系统用于高热、高湿地区夏季供冷时辐射板表面结露的问题,提出基于热、湿负荷分开处理的液体除湿辐射空调系统;该系统采用LiCl溶液作为除湿剂,除湿干空气承担空调房间的湿负荷;对除湿后的干空气直接蒸发冷却,使空调回水降温,负担空调房间的热负荷;该系统具有辐射空调节能、舒适的优点,避免了表面结露的问题,同时不需要另外添加冷水机组,节约系统初投资,此外还考虑了能量回收和太阳能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溶液除湿空调除湿性能研究的实验装置,并分别以LiCl溶液、CaCl2溶液及二者等比例的混合溶液为除湿剂,实验研究了空气流量、溶液流量及除湿剂种类对溶液除湿空调除湿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系统蓄能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引入了蓄能系数和COP的概念.通过整个系统的实现研究,分析再生温度、液体比、再生溶液浓度对系统蓄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温度对系统的蓄能系数和COP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以氯化锂为吸湿剂的吸附除湿空调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空调系统再生空气的最佳温度为90℃;空调工况下制冷系数COP在41~51%之间;如果再生空气温度低于80℃,则COP低于20%.并且还讨论了该空调系统各个操作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取得的实验数据为吸附除湿空调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叉流除湿器传质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湿器是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的核心部件。这里搭建了叉流除湿器性能测试实验台,利用Celdek规整填料作为汽液接触介质,除湿剂选用LiCl-H2O溶液,选取除湿量和除湿效率作为传质性能的评价指标。实验分析了空气、溶液进口参数对传质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实验数据建立了适用于LiCl-H2O溶液的叉流除湿效率的实验关联式。最后将实验结果与相关文献中的相关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实验范围内:与叉流形式相比,逆流除湿器中LiCl-H2O溶液表现出更强的传质性能;在叉流形式的除湿器中,LiCl-H2O溶液的传质性能最优,LiBr-H2O溶液次之,CaCl2--H2O溶液最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利用排风潜能的全新风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描述了系统原理及流程;针对上海夏季气候特点,对该空调系统的性能做了分析,并指出该系统在节能和低品位能源利用上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玉红  裴清清 《制冷》2012,31(3):1-6
本文介绍了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在广州地区高温高湿、低温高湿和低温低湿三种典型室外工况下对机组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新风机组在高温高湿工况时能效比最高,实验数据为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联合式除湿机组的设计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德慧  陈国民 《制冷》2003,22(1):63-66
本文通过分析现行除湿工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开发联合式除湿机组的必要性。从机组总体方案、空气处理过程、设计注意事项等方面谈了联合式除湿机组的设计,并简要介绍了联合式除湿机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溶液除湿方式的温湿度控制、空气处理过程、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与传统空调系统之间的区别等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机组选用自主研发的迷宫精馏型溶液除湿(再生)器,通过改善空气流动方向,增加溶液与空气的接触时间,提高溶液的吸收能力。分别测试机组在名义除湿工况、名义制冷工况和全新风工况下的除湿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机组在全新风工况下的除湿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中,新风采用冷却除湿方式存在能耗较高、送风温度低、相对湿度大容易产生湿冷感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双冷源热回收调温型冷却除湿系统方案。通过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确定不同因素,如压缩机频率、预冷器水流量、新风量,对送风状态点的影响情况,研究其变化规律,形成送风状态点控制策略,确认了系统调节能力可满足送风舒适的要求,在标准工况下,送风温度最高可调至25.0 ℃。与普通除湿系统相比,双冷源热回收调温型冷却除湿系统能效提升幅度最高可达93.6%。  相似文献   

15.
程恰  周国梁  兰娇  唐启天 《制冷学报》2018,39(5):105-111
本文设计了一种具备两种除湿再热模式的电动汽车热泵系统,在不同实验工况下研究了两种除湿再热模式的除湿性能与再热性能。结果表明:热泵系统的功耗低于2.0 kW,COP大于2.0;除湿再热模式A的除湿率为0.41~0.83 kg/h,制热量为1.7~3.0 kW;除湿再热模式B的除湿率为0.25~0.55 kg/h,制热量为2.0~3.4 kW。因此除湿再热模式A具备良好的除湿性能,除湿模式B具备良好的再热性能;根据两种除湿再热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既能满足乘员舱除湿供暖要求,又相对节能的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善传统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能源浪费的现状,介绍分离式热管辅助除湿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该系统的评价指标以及效率影响因素,并提出后续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7.
液体除湿技术在建筑环境与设备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几种传统除湿方法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液体除湿的原理与优势;对液体除湿技术在建筑环境与设备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重点论述,进一步指出液体除湿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指出了除湿技术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央空调系统对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使用,工程造价及日后的运行费用至关重要,中央空调方案包括空调冷、热源,空调形式等,以往空调方案的比较都集中在空调冷热源及其经济性,就空调的主要形式,比如是否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等分析较少;对空调运行可靠性分析也较少。就合肥地区一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中央空调方案,包括空调形式的设计做出分析,并得出最终空调形式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热管技术在采暖空调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采暖空调的发展方向是节能,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热管技术具有常规传热技术所不具备的许多优越性,二者结合则相得益彰。一方面,拓展了热管的应用范围,在更广阔的领域充分发挥热管换热器优越的传热性能;另一方面,改善了采暖空调设备的性能,提高了采暖空调工程的效率,实现了采暖空调冷热源的多样性。此外,对节能降耗,回收废热,开发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于博  郑旭 《制冷学报》2020,41(2):63-69
干燥剂吸附性能对除湿换热器系统的除湿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改进的ASAP2020气体吸附仪和恒温恒湿箱,先后对Na+和K+改性的聚丙烯酸聚合物的水蒸气平衡吸附性能和吸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测试研究,并与硅胶相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平衡吸附测试显示Na+改性的聚丙烯酸在整个相对压力区间性能优于硅胶,K+改性的在高相对压力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