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1997年8月21日12时50分,南宁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空分工段充氧台,发生了一起充氧台汇流排放空阀后联接管烧断和一根充氧橡胶软管爆断燃烧的事故。  相似文献   

2.
<正>上海某制氧厂于1996年8月25日、9月15日、11月9日发生三次充氧台充氧橡皮软管燃烧爆炸事故。其中11月 9日4时15分发生的燃烧爆炸事故,笔者正在该厂,目睹燃烧现场,并参加了事故分析会。  相似文献   

3.
<正>某厂充氧台汇流排的DN25截止阀,于1990~1991年先后三次发生燃烧事故。厂部组织专人进行了模拟试验,找出了原因,制定了对策,堵绝了事故的再次发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氧气充填胶管与阀门燃烧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我们氧气车间氧气充填台为10×2,采用高压胶管卡具充装气瓶。在氧气充填工作中,曾发生几起氧气瓶阀瓶嘴局部燃烧的事故,严重的一次是充氧结束、氧压机排放余压时,充氧高压胶管及管道上的瓶阀安全阀处发生燃烧击穿事故,将3只高压胶管与卡具连接处、充填管路上的3只气瓶阀烧毁大部分,险些发生重大事故。  相似文献   

5.
一起金属充氧软管燃烧事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1996年2月6日晚8点多钟,我厂一根金属充氧软管发生燃烧,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和二次灾害。现将事故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我站1988年10月17日和1989年5月23日,两次发生正常充氧切换关阀时氧气瓶着火事故。第二次将操作工左手全部烧伤。  相似文献   

7.
对现用充氧软管安全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深冷技术》1996年第4期47页刊登了曹卫平同志的“一起金属充氧软管燃烧事故”的报道,很值得引起从事充氧工作同仁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1.问:氧气灌充中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答:近年来,陆续收到一些用户单位的来信,并陆续接待一些来访,反映氧气瓶在充氧过程中发生的着火燃烧事故。出现事故的现象是多种的:有的采用高压橡胶管;有的采用内衬金属蛇皮管的高压橡胶管;有的是发生在充氧过程的初期;有的发生在充氧即将结束关闭氧阀的过程等等。虽然情况各异,但大多数是由于脱脂不干净和开阀、关阀速度过快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溶解氧含量对2205DSS钢在盐卤中点蚀行为的影响,在30℃和60℃下分别测试了2205DSS于不同盐卤(充氧、除氧和自然态)中的Tafel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并在60℃进行了浸泡腐蚀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盐卤溶液中溶解氧量的增加,2205DSS的腐蚀电位增大;30℃时,溶液充氧与除氧提高了孔蚀保护电位,60℃时,充氧与除氧则主要改变了点蚀击穿电位;30℃和60℃时溶液除氧和充氧均能提高2205DSS在盐卤介质中的耐点蚀性能,除氧的效果优于充氧.  相似文献   

10.
<正>1987年10月6日中午,我厂2~#氧压机在压缩充氧,当三级排气压力达到14.5MPa(~145kgf/cm~2时,突然发生起火事故,火苗从三级活塞杆上密封函压盖处喷出,将氧压机三级气缸套、活塞杆、活塞,缸头、进  相似文献   

11.
详细分析了因更换充氧车液气分离器体与盖之间的密封圈时,错误地采用“O”形橡胶圈代替本应安装紫铜材质的垫片,导致液气分离器燃爆的原因,提出了预防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新型3列5级无水润滑氧压机汽缸带水的故障现象,从氧气充装流程、氧压机运行方式和氧压机结构3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排除故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引入了有单位元的C*-代数A的元素A的τ-期望Expτ(A)与τ-方差Varτ(A),它们分别定义为Expτ(A)=τ(A)与Varτ(A)=Expτ((A Expτ(A)1AI)2),建立了关于它们的若干等式与不等式,给出了Expτ(AB)Expτ(A)Expτ(B)与Varτ(A+B)Varτ(A)+Varτ(A)的一些估计.引入并研究了元素A,B的τ-协方差Covτ(A,B),研究了元素的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设A=A E是A的任意扰动矩阵。本文给出了当A分别是任意Hermite矩阵和可对角化矩阵时。它们谱的Euclid距离的估计。  相似文献   

15.
黄铜腐蚀速度与Cl-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志武  原素芳 《材料保护》2004,37(10):50-51
为了定量确定黄铜腐蚀与Cl浓度的关系,对HSn70-1A、HAl77-2A两种黄铜进行静态挂片浸泡试验,并根据试验数据拟合了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在含Cl-的水溶液中HSn70-1A较HAl77-2A腐蚀严重;HSn70-1A、HAl77-2A的腐蚀速度随Cl-浓度的变化均呈三次方关系,区别在于HAl77-2A的腐蚀速度随Cl-浓度的变化较为平缓,而HSn70-1A的腐蚀速度随Cl-浓度的变化较为显著,HSn70-1A的腐蚀对Cl-较HAl77-2A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6.
Al2O3基复合材料中纳米SiC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从烧结温度、基体晶粒大小、断裂方式、SiC在基体中的分布等几个方面研究了纳米SiC颗粒的加入对Al2O3微观结构的影响.用非均相沉淀工艺制备的纳米SiC-Al2O3复合粉体,具有Al2O3颗粒包裹纳米SiC的特点,提高了烧结温度,明显使Al2O3晶粒变小,并且抑制晶粒异常长大,试样的断裂方式从以沿晶断裂为主转变到以穿晶断裂为主.SiC在Al2O3中分布均匀,大部分位于晶粒内,少部分位于晶界上.这种微观结构有利于力学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冲铆技术,分别制备了铝-铝(A0)、铝-泡沫铁镍夹层-铝(A1)和铝-涂胶泡沫铁镍夹层-铝(A2)的3种自冲铆接头。为研究泡沫金属夹层以及涂胶泡沫金属夹层对自冲铆接头强度及失效形式的影响,通过力学试验测试接头静力学性能,从宏观角度分析接头失效形式,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接头失效断口进行微观分析。研究表明:泡沫铁镍金属夹层和涂胶泡沫铁镍金属夹层可有效提高接头静失效载荷,但接头能量吸收值呈下降趋势,A0组接头最大平均失效载荷为3586 N,能量吸收值为11.779 J,A1组和A2组接头静失效载荷比A0组分别提高了9.9%和30%,能量吸收值比A0组分别降低了0.9%和7.2%;3组接头均为拉脱失效,且上板搭接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曲翘,A0组接头铆钉从下板拉脱,而A1和A2组接头下板底部与铆钉一并从下板拉脱;3组接头失效模式微观特征为:铆钉腿与铆接孔一侧发生剧烈摩擦和挤压,最终铆钉在拉剪载荷下完全从下板拉脱。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添加无机盐氯化钠(NaCl)对4A沸石晶化速度以及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的NaCl并且随着NaCl加入量的增加,能够缩短4A沸石的晶化诱导期,加快晶化速率,减小4A沸石的粒度,使其粒度分布变窄。从电镜照片可以看出,加入NaCl合成的4A沸石晶体为正方形,晶体粒度比不加NaCl合成的4A沸石粒度小,并且随着NaCl加入量的增加,4A沸石晶体粒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9.
固氮斯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A1501是一种定殖于水稻根部的联合固氮菌。将含有A1501四碳Z-羧酸转运系统(Dct-transport system)结构基因dctPQM的亚克隆大片段克隆到具有广泛宿主范围转移特性的质粒载体pSZ21上。通过三亲接合试验,重组质粒pSZY6中所携带的dctPQM基因随机转座插入到菌株A1501的染色体基因组中,构建了含有额外拷贝dct结构基因的遗传212程菌株。在A15卡那霉素(50μg/mol)平板上,共筛选到约60株转接合子。其中工程菌株A-136、A-115和A-142在以不同的四碳二羧酸如琥珀酸、延胡索酸和苹果酸,以及乳酸为唯一碳源生长时,表现了较高的固氮活性,其固氮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菌株A1501。  相似文献   

20.
The properties of polypropylene (PP) nanocomposites are dependent on the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in the montmorillonite (MMT). A nanocomposite with C-15A, which has a high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exhibits an increase in its impact properties, while one prepared with C-20A, which has a low CEC, shows an increase in the flexural modulus. In order to obtain enhancements in both properties, PP nano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1:1 of C-15A/C-20A. X-ray, TEM, thermal properties, dynamical mechanical analysis (DMA), and mechanical test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perties of this novel mixture. Nanocomposites of partially exfoliated morphology were obtained, especially when 5 wt% of poly(propylene-graft-maleic anhydride) (PP-g-MA) was used. The mechanical tests showed that the use of a 1:1 mixture of C-15A/C-20A caused a simultaneous gain of approximately 12% in flexural modulus and a five times higher impact strength. In addition, the dispersion of the clay was more homogeneous, with the absence of agglomerated structures that were present when either the individual C-15A or C-20A was used. The DMA results showed that while the organoclay improved the modulus of PP, the Tg was decreased sligh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