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木橡胶、葱皮纸和无机反声系列材料在国外巳广泛应用于水声、超声换能器和声基阵设计。它们主要用于消除或降低换能器振子之间、振子与结构之间的机械耦合和声耦合,也可用来设计、制造水声障板。 目前,我所对这三种材料已完成开发工作,掌握了这些材料的制作、使用和设计技巧。我所制作的上述三种系列材料与美国的Corprene,Onionskin paper和sonite材料相当,其主要性能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中,宣纸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历代书画家名家书写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本文以龙游皮纸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它人文历史、原材料、纸质特性、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体现出它在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某国产SUV排气系统声品质及振动性能,优化了消声器内部结构并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内部流场分布较理想。基于排气系统声学优化结构,建立了以挂钩垂向动态反力极值及其标准差、吊耳的静态变形量和静反力标准差为优化目标的多目标稳健优化模型。实车测试怠速及三挡全油门(3WOT)加速尾管噪声的总体及阶次噪声较原方案均有较大程度降低。振动性能优化结果表明,挂钩垂向动态反力极值及其标准差、吊耳静反力标准差都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某国产SUV排气系统尾管声品质及振动性能,改进消声器内部结构并对声学改进后的排气系统振动性能进行稳健性优化。通过采用不同消声特性的消声单元,增大原消声器在某些频段的传递损失,改善消声器的消声效果;针对声学改进后的排气系统,建立以挂钩垂向动态反力极值及其标准差、吊耳的静态变形量和静反力标准差为优化目标的多目标稳健优化模型。振动性能优化结果表明,挂钩垂向动态反力极值及其标准差、吊耳静反力标准差都有明显降低。实车测试时怠速及三挡全油门(3WOT)工况下加速尾管噪声的总体及阶次噪声较原方案均有较大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1、实测本底噪声:[设计指标35dB(A)]用声级计实测满足设计指标。2、实测混响时间:t设计指标0.5秒1因室内各点T60不尽相同,因此应布几个点测出相应T60后进行平均,求出平均混响时间。测量混响时间方法有两种:(1)测试声源:为粹发声或白噪声等。话筒:应为全指向性话筒  相似文献   

6.
消声瓦声学性能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建立均匀圆柱腔中弹性波的计算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建立复合过渡型声腔结构消声瓦吸声性能计算的理论模型,并应用这一理论模型计算分析现有声腔结构消声瓦及几种变形的声腔结构声腔结构形式的消声瓦的吸声性能,讨论材料环境温度和材料参数变化对吸声性能的影响,最后总结消声瓦声腔结构和不同材料参数对吸声性能影响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消声器结构很难利用纯粹的理论方法算出正确的结果.利用声学软件SYSNOISE计算消声器的传递损失,并研究了扩张比、插入管深度等因素对消声效果影响,为消声器的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军强 《声学技术》2019,38(6):665-669
绿色建筑对建筑健康性、舒适性和环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楼板隔声性能要求是其基本的功能要求,但现实设计中却往往不被重视。建筑楼板作为分隔空间的构件,工程中应重视去解决楼板撞击声的隔声问题。以钢筋混凝土住宅楼板为基准,考虑了弹性材料类型、厚度、质量密度、动态刚度以及浮板质量和厚度等因素,给出了不同系列浮筑楼板做法,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了其隔声性能的变化。研究结果对于建筑楼板的隔声降噪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案例经验,对于优化改善建筑隔声性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从提出用多普勒技术测量海流的原理后,海洋科学工作者一直把它作为高新技术进行研究。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的问世被认为是海洋测流技术的重大突破。本文介绍了我国自行研制的宽带相控阵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BBPAADCP)的测流原理、组成和目前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声学覆盖层在低频声学性能较差的问题,设计一种包含圆柱和圆台的组合空腔型覆盖层,利用软件COMSOL计算其在10 000 Hz以下的隔声量与吸声系数,研究覆盖层在不同结构尺寸下的声学性能,继而对组合空腔进行局部优化。结果显示:声学性能会随开孔率的增大而改善,且吸声性能曲线波峰往低频移动;当开孔率由圆台半径控制时,隔声量峰值频率往低频移动,当其由单胞半径控制时,则峰值频率往高频移动;当圆柱半径为1 mm、高度为10 mm时,声学性能相比其他尺寸空腔达到最优;对空腔中圆台结构的母线进行形状优化后,声学覆盖层声学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