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揭示服役寿命长、工况苛刻、锻造成本高、质量控制难度大的航空结构件与发动机盘件用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锻件外观缺陷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方法 按照航空锻件锻造流程(开坯、制坯、模锻和锻后热处理),分别研究裂纹、折叠、错移等锻造缺陷产生的原因。结果 航空锻件产生表观质量缺陷的原因一般由工艺设计不合理、锻造操作不当、工装设备保障不到位等导致,需结合锻件材料、形状、变形过程等采取对应措施进行优化解决。结论 对航空锻件缺陷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对于航空锻件质量的提高,尤其是新材料、大尺寸、复杂结构的航空锻件研制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超声相控阵基本理论和全聚焦成像算法(Total Focus Method,TFM),以30 mm厚的Q235钢板中的孔缺陷检测为研究对象,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相控阵TFM有限元检测模型。根据模拟结果,在MATLAB软件中编写了相控阵TFM成像算法。同时,采用超声多通道实验平台,对构建的TFM有限元检测模型和编写的相控阵TFM算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国营三○○七厂是航空航天工业部专业化锻造厂,近十年来为满足新机研制、老机改型的需要,先后在模锻锤、摩擦压力机及环件轧制机上成功地试制了TC11、TC6、TC4、TA7钛合金飞机结构件、发动机转动部件模锻件及机匣壳体环形轧制件,模锻件的最大投影面积为2000cm^2,环形件最大直径为Φ1300mm,所开发的钛锻件项目达100余项。 相似文献
4.
5.
碳纤维复合材料手动超声成像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手动超声成像检测技术及其在复台材料制件中的应用,包括先进的CCD视频图像定位技术、缺陷模式识别、模糊聚类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6.
民用飞机大型锻件的锻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锻压技术对航空产品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实例说明锻压技术是航空工业的重要支柱技术;分析了民用飞机锻件生产的特殊性及其主要技术要求;介绍了国外飞机大型锻件的典型锻压工艺。为适应民机研制需求,建议应从加强质量管理和锻压技术改造两方面着手加速我国航空锻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航空锻件的综合性能,通过等温锻压工艺研究了航空接头锻件的成形过程,采用Deform3D有限元软件对高筋薄壁铝合金航空接头锻件的锻压成形工艺进行了仿真研究,在实验室油压机上开展了缩比(1∶5)锻件的成形工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坯料与模具温度均为450℃、成形速度为0.1 mm/s的等温模锻工艺下,材料变形抗力比常规热模锻降低70%,材料在模腔中的流动性提高,锻件充填完好,锻件变形均匀,应力集中降低;等温锻造工艺可使锻件获得流线顺畅、晶粒细小、力学性能优良的纤维组织,避免了热模锻易出现的涡流、折叠、穿流、充填不满等锻造缺陷;仿真与实验结果吻合,为航空接头锻件锻压成形工艺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9.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9)
基于目前数字化发展趋势,本文论述了航空发动机锻件图无纸化办公的实现过程,重点讲述了电子锻件图的发放管理,以及对历史锻件图纸的封存处理,使纸件模式顺利过渡到无纸化模式,理顺锻件图无纸化办公的业务流程,最终实现锻件图无纸化管理,节约人力物力,提高锻件图的流转速度和共享性。 相似文献
10.
11.
轮箍是铁路机车运行的重要部件,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害性缺陷会严重威胁到列车的行驶安全.用超声无损检测缺陷,回波的识别易受轮箍标记、闸瓦、轮轨接触点及表面波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在超声横波探伤基础上,可将模糊模式识别应用到机车轮箍的无损检测中.以内燃机车轮箍为实验检测对象,使用了多个标准人工伤模拟轮箍自然缺陷.通过提取缺陷回波频域相关特征建立典型缺陷的模糊子集,并运用基于贴近度的择近原则对未知缺陷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有效.对同一缺陷重复检测的正确识别率达92.5%. 相似文献
12.
孙伟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1,(2):123-125
针对中厚钢板超声波探伤出现的两类典型缺陷,通过低倍检验和金相检验等手段,并结合实际探伤过程中缺陷的分布位置对探伤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点状密集型缺陷主要与连铸坯的中心偏析有关,侧边条型缺陷则主要来源于连铸坯的三角区裂纹或靠近三角区的中心裂纹,钢板体部的条型缺陷则是由连铸坯的中间裂纹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data for determining defect parameters with the aim of optimizing monitored characteristics during operation of general purpose modern ultrasonic defect detectors in-situ are systematized. The redundancy of periodic verification by the Russian State Standards Organization of ultrasonic defect detector and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 parameters is demonstrated.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for improving standard documen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超声波检测试块中真实缺陷的形态、精度及其偏差产生原因,为进一步提高试块精度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射线检测、超声检测及解剖测量方法,对自主研发的超声检测试块中植入的真实缺陷进行了检测,分析了缺陷的几何尺寸及位置坐标参数与设计值之间的偏差及其产生原因。结果 经表面打磨后,缺陷植入痕迹已完全消除,植入的裂纹形态自然,闭合度较好,且端点清晰,无二次扩展现象。经植入焊接后,缺陷载体与试件母体形成完全冶金结合,植入缺陷与自然缺陷在超声波检测信号上无区别,且在探头到缺陷之间的声束路径上,没有显示异常的反射界面或次生缺陷信号。由射线和超声检测可知,缺陷的几何尺寸及位置坐标的偏差为±2.2 mm。由解剖测量可知,平均偏差绝对值小于0.7 mm。结论 缺陷植入前设定的熔化余量与植入过程中焊接所产生的端部熔化量之间的差异造成了植入缺陷尺寸和位置与设计值之间的偏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扁头螺栓胎膜锻与自由锻比较的优点介绍,充分利用胎膜来生产锻件,从而达到不断降低锻件毛坯重量,减少加工工时目的。 相似文献
16.
The error in measuring the distance to a defect, due to white noise, is estimated. Distortions of the signal spectrum due to frequency-dependent attenuation of ultrasound and the nonuniformity of th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verter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Translated from Izmeritel'naya Tekhnika, No. 11, pp. 64–66, November, 2008. 相似文献
17.
18.
An algorithm is considered for constructing a system of technical flaw detection of welded joints. An image recognition theory based on stochastic geome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algorithm. Basing the recognition on a large number of image tags allows for mor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ose with multiple structure classes. 相似文献
19.
细铜棒内部缺陷超声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检测细铜棒内部缺陷 .方法 采用组合超声检测法 ,结合多探头数据融合技术 .结果 实现了细铜棒内部缺陷的定性、定量自动检测 .结论 利用组合超声法和数据融合技术可以提高细铜棒的检测精度 . 相似文献
20.
A. V. Zaletkin 《Measurement Techniques》2006,49(10):999-1006
Problems are considered for the accuracy of measuring the temporal position of an echo signal that arises during low-frequency
ultrasonic monitoring of extensive objects made from complex structural materials (concrete, plastics, composites). Errors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asuring device, the measurement method, properties and features of the article being monitored,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noise and interference: pulsed interference, equipment noise, structural noise,
are analyze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Izmeritel’naya Tekhnika, No. 10, pp. 31–36, October, 200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