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可聚合型乳化剂马来酸酐单十六酯羧酸钠(HEC16),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包覆蒽醌溶剂蓝36染料的纳米色料.系统研究了HEC16的浓度对乳胶粒子粒径及分布、储存稳定性、耐电解质稳定性以及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细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包覆溶剂蓝36的纳米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细乳液聚合成功制备了聚苯乙烯包覆溶剂蓝36的纳米色料乳胶液。系统研究了憎水剂的种类、乳化剂的浓度、染料浓度以及均化时间对纳米色料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马来酸酐单十六酯羧酸钠(HEC16)浓度控制在13.3mmol/L~20mmol/L之间,均化时间控制在20min,染料加入量控制在单体质量的10%左右的时候,采用十二烷基硫醇作为憎水剂,可以制备出粒径小于100nm、粒径分布窄且具有核壳结构的高颜色亮度的纳米色料乳胶粒子。  相似文献   

3.
以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含氟单体,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差示扫描量热(DSC)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和形貌,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对细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通过接触角和吸水率表征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胶膜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当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用量(占单体总量)为2.5%,引发剂用量为0.5%,反应温度为70℃时合成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好,乳胶粒平均粒径为180 nm;涂膜耐水性随氟单体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醋酸乙烯细乳液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十六醇(CA)为难溶助剂,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醋酸乙烯酯(VAc)进行细乳液聚合。在聚合体系中预先引入了聚合物,研究了聚合物、温度、引发剂浓度对细乳液转化率的影响,得出聚合物的引入可以显著加快聚合反应速率,聚合物用量宜控制在单体用量的2%,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8.6 kJ/mol,聚合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24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5.
在微波辐射下,采用细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稳定的含氟丙烯酸酯(F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丙烯酸丁酯(BA)三元共聚乳液。利用FT-I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组成;采用激光光散射粒度仪(PCS)研究了聚合过程中粒径变化;用称量法测定了转化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乳胶粒的形貌。结果表明,油溶性引发剂AIBN引发FA-MMA-BA三元细乳液共聚合的主要成核场所为单体液滴;所制得的乳胶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72 nm~98 nm;微波的引用能够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单体转化率,且制得的细乳液离心稳定性更好;耐水性随氟单体含量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6.
超声辐照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超声辐照乳液聚合的特点,聚合成核机理,影响因素及反应动力学特点,简要介绍了超声辐照无皂乳液聚合,超声辐照微乳液聚合,超声辐照乳液共聚和纳米粒子存在下的超声辐照乳液聚合。  相似文献   

7.
从细乳液聚合制备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粒子体系的助剂、聚合方法及过程和提高无机纳米粒子包覆率的措施3个方面介绍了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粒子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可聚合有机硅乳化剂在苯丙乳液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可聚合有机硅乳化剂马来酸硅聚氧乙烯醚单酯羧酸盐(PMSC)与传统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X-10)复合乳化剂分别应用到苯丙乳液的半连续聚合反应。用红外光谱(FT-IR)、粒度分布、热重分析(TG)、接触角等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和乳液性能。结果表明,PMSC参与聚合反应,制得的聚合物乳液呈单分散性,平均粒径0.5μm,电解质稳定性好。乳液制成的涂膜热分解温度为417.4℃,耐水性好,浸入水中30 d,吸水率为28.53%。由PMSC制备乳液涂覆的玻璃和织物表面对水的接触角分别为81.57°和128.03°。可聚合有机硅乳化剂PMSC较一般SDS/TX-10复合乳化剂有较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新型的细乳液聚合技术,制备大粒径羧基丁苯胶乳。考察了制备工艺参数对反应动力学及产物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乳化剂浓度对细乳液稳定性及聚合动力学有较大影响。以HS作为乳化剂,能得到稳定的细乳液体系。随HS浓度增大,聚合体系的反应速率增大,胶乳粒子粒径减小。助稳定剂十六烷(HD)的加入对细乳液体系影响较大。随着HD浓度增大,转化率先降低后升高,乳胶粒径先升高后降低;功能单体衣康酸(IA)的加入使细乳液体系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0.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十六醇(CA)为难溶助剂,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醋酸乙烯酯(VAc)进行细乳液聚合。在聚合体系中预先引入了聚合物,研究了聚合物、温度、引发剂浓度对细乳液转化率的影响,得出聚合物的引入可以显著加快聚合反应速率,聚合物用量宜控制在单体用量的2%,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8.6 kJ/mol,聚合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24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聚硅氧烷复合乳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硅氧烷为助稳定剂,采用细孔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聚硅氧烷复合乳液。研究了乳化剂类型、聚硅氧烷用量、孔液固含量和甲基丙烯酸用量对细乳液聚合动力学和所得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聚硅氧烷用量为丙烯酸酯单体质量的3.33%~10.0%时,可获得稳定的聚合过程,所得复合乳液的数均粒径在73nm~77nm之间,乳胶膜吸水率低至4.54%~6.75%。透射电镜照片表明,复合乳胶粒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微相分离。  相似文献   

12.
对溶液聚合动力学进行了理论分析。引发剂分解和对溶剂转移而产生的两种初级自由基活性不同,在体系中产生的初级自由基终止作用也不一样。由于这种作用是相互独立的,本文分别考虑了它们对聚合体系产生的影响,从而获得一系列动力学方程。用本文所得的各关系处理溶液聚合的实验数据均有效,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3.
聚酰亚胺气相沉积聚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一种新的制备聚酰亚胺(PI)薄膜的方法——气相沉积聚合(VDP)的研究进展,用此方法制砰的聚合物膜具有纯度高、膜厚可控、可实现保形涂敷、可制备难溶难熔聚合物、集聚合与成膜为一体等比点。讨论了单体种类、气化温度、真空度、沉积基质、沉积时间和酰亚胺化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对PI的VDP过程的影响,展望了VDP法制得的PI薄膜的主要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4.
从动力学研究角度出发,指出催化活性中心浓度测定对于烯烃配位聚合反应机理和催化剂研究的重要意义。简要介绍了在烯烃配位聚合领域中应用的各种活性中心浓度测定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降冰片烯及其衍生物开环易位聚合的研究进展。分析了ROMP反应特点,催化剂类型对于NEB衍生物的ROMP;由于聚合反应发生成NBE环上,其衍生物上的取代基赋予了该聚合物特殊的功能,为合成大分子单体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还报道了NBE的活性聚合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丙烯酸酯在淀粉表面原位聚合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BPO为引发剂,研究了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丁酯在木薯淀粉表面上的原位聚合反应。用溶剂抽提,盐酸长时间水解,红外光谱测定等方法证明了原位聚合中存在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17.
丙烯腈在混合溶剂中的聚合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丙烯腈在混合溶剂中的自由基聚合规律。发现随着混合溶剂中水含量的增加,聚合反应速率加快,反应分为两部分,即溶液相反应和液固界面反应,后者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但当混合溶剂中水含量超过50%(质量)时,反应速率减慢。由实验结果示出了反应速率与引发剂,单体浓度的关系,建立了聚合反应速率方程,并求得了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Arrhenius指前因子。  相似文献   

18.
核壳乳液聚合乳胶粒形态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核壳乳液聚合乳胶粒形态的理论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乳胶粒形态的热力学相关理论与演化动力学相关理论,认为乳胶粒热力学性质决定其平衡形态,演化动力学主要决定具体反应条件下的乳胶粒形态,聚合物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影响乳胶粒形态。具体条件下的核壳乳胶粒形态是由热力学、动力学、聚合物性质和相互之间的作用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种离子型可聚合表面活性剂马来酸酐衍生物磺酸钠(M12),它既可作为乳化剂又能充当引发剂,在超声辐照下乳液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纳米粒子。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可聚合表面活性剂与苯乙烯发生了共聚,随M12加入量的增加,M12共聚组成提高。用凝胶渗透色谱、透射电镜对超声辐照乳液聚合产物的分子量、乳胶粒形貌和大小进行了表征,发现得到的是高分子量(>106)的聚苯乙烯纳米粒子,粒径为15nm~45nm,分布较窄。对该聚合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M12浓度增加、超声波输出功率增加、温度升高、加快氮气流速和单体浓度减少都有利于提高单体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