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图文分布的卷筒纸胶印机着墨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吉梅  武秋敏 《包装工程》2006,27(2):87-89,93
针对印版图文覆盖率对墨层厚度及着墨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油墨转移模型、印版图文覆盖率与墨层厚度及着墨率关系的数学模型.在油墨转移率等于0.5的条件下,通过对输墨系统的离散化处理,实现了连续的输墨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同一输墨系统的墨层厚度与着墨率在稳定状态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与印版图文覆盖率密切相关.同时,墨辊上墨层厚度及着墨率的变化与输墨系统的墨辊数量及排列方式均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计算机仿真对胶印机输墨系统进行研究,可以为输墨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一个预验的平台.利用C Builder的可视化界面,编制胶印机输墨系统仿真软件,建立输墨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实现对各种胶印机输墨系统的搭建与识别,并能够设计新的胶印机输墨系统,为输墨系统静态和动态性能分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胶印机墨辊动态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柏子游  刘士伟 《包装工程》2004,25(3):159-160
胶印机印刷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输墨系统的性能,采用计算机仿真,可以为输墨系统的设计提供一个预验的平台.这其中墨辊是油墨传递和转移的基本单元,所以如何建立墨辊的仿真模型,就成为一个关键.考虑印刷实际,结合油墨转移方程,建立一种以墨辊上的油墨存储单元为实体的离散化油墨转移和传递的动态仿真模型,从而进一步构建整个输墨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无向图的胶印机输墨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无向图理论,将胶印机输墨系统视为一个复杂的无向图,建立了输墨系统的网络关系图,并采用邻接多重表进行存储.在此基础上,通过将墨辊表面离散化和动态创建二维数组记录墨辊表面墨层厚度变化的方法,更加真实直观地再现了油墨在印刷过程中的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5.
胶印机输墨系统计算机控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胶印机的输墨系统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输墨系统自动控制的技术要求,针对该要求提出一种高速机输墨系统的计算机控制方法,并对此方法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6.
胶印机输墨系统中的墨辊按照软硬相间的规律排列。为分析两墨辊间粘弹性油墨层对软质墨辊变形特性的影响,综合考虑油墨层和橡胶层的粘弹性,推导了两辊对滚的动力学模型。同时,建立了硬质墨辊-油墨层-软质墨辊的仿真模型,其中油墨层用弹簧来等效,通过设定等效弹簧的刚度及阻尼来模拟油墨层的粘弹性。对软质墨辊施加轴承约束同时对硬质墨辊施加径向位移,使两墨辊相互挤压,仿真后提取软质墨辊接触区中间节点的变形、应力、应变及等效弹簧的变形。对比不同刚度、阻尼的粘弹性油墨层对软质橡胶辊接触区变形、应力、应变及等效弹簧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效弹簧(也即油墨层)的刚度和阻尼越大,软质墨辊受到运动载荷所产生的变形越大,两墨辊间的油墨厚度也越大,结果与推导的理论模型相一致。研究结果对分析印刷过程中油墨的传递特性及输墨系统的运动平稳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包装印刷墨层厚度与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郑允  吕新广  宋兵 《包装工程》2004,25(3):161-163
包装印刷墨层厚度合适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印品的色彩质量.对墨层厚度、油墨浓度及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墨层厚度与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油墨的密度与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胶印机串墨性能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海德堡速霸胶印机的输墨系统为例,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给出串动量对油墨流布的影响和不同墨区的油墨经串动后的油墨流布状况。研究发现,随着串动量的增加,保留在本墨区的油墨呈线性降低;一个墨区的油墨经串动后会呈正态分布地向邻近墨区流开,但中间墨区和两端墨区的流布状态不同。  相似文献   

9.
基于CCD的金属薄板印刷墨层厚度在线检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马赛  曹春平  孙宇 《包装工程》2014,35(23):120-125
目的根据金属薄板印刷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和金属薄板印刷的特点,提出了基于CCD机器视觉的金属薄板印刷机墨层厚度在线检测系统。方法通过实验获取信号条的墨层厚度d与实时图片的RGB值,分析由RGB值推得的亮度L*、饱和度和色调角hab与墨层厚度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极限学习机(ELM)对亮度、饱和度、色调角与墨层厚度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建立墨层厚度预测模型。结果墨层厚度d与L*,和hab之间存在显著的对应关系。拟合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27%,最大相对误差为7.33%,测量误差低于8%。结论较好地实现了在线墨层厚度检测,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无源RFID标签天线的丝网印刷墨层厚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结合丝网印刷墨层厚度的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理论墨层厚度和实际墨层厚度与网版目数的关系,建立了网版静态及受压变形两种状态下的墨层厚度计算模型,拟合了网版目数和实际墨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并选择合适的丝网印刷工艺参数,印刷制作了两款无源RFID标签天线,通过天线电阻值的波动情况分析,论证了用丝网印刷工艺制作无源RFID标签天线的品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UV油墨光引发剂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UV油墨光引发剂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残留行为。方法以2种常用的UV油墨光引发剂EDB和907为研究对象,分别以PET薄膜和铜版纸为承印材料,通过IGT印刷适性仪控制印刷膜层厚度,IGT UV干燥器控制紫外光固化时间,研究光照能量、墨层厚度和油墨浓度对光引发剂在食品包装材料中残留的影响。结果光引发剂残留量会随着光照能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墨层厚度增加而增加。对于PET薄膜,油墨含量高时光引发剂的残留量比油墨含量低时大,而铜版纸结果相反,油墨含量高时光引发剂的残留量较小。结论在实际UV油墨印刷中,应提高光照能量,对于不同的承印材料应采用含量不同的油墨,以减少光引发剂的残留,降低其迁移风险,增加食品包装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凹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海燕 《包装工程》2011,32(13):79-81,85
在凹版印刷中,图像层次的变化,取决于墨层厚度的变化,而墨量不象其它印刷方式一样可以在印刷过程中调节,而是取决于网穴的体积和油墨的转移率。针对凹版印刷过程中影响油墨转移的主要因素,用凹版印刷适性仪进行了打样,测量了样张的墨层厚度,计算了油墨转移率,用油墨转移率定量分析了承印物的性质、油墨粘度、印刷压力、印刷速度对凹版印刷油墨转移的影响,从而探讨了凹版印刷油墨转移的规律和特性。  相似文献   

13.
杨华  刘真 《包装工程》2011,32(17):102-104
采用IGT模拟平版印刷的实验,建立了3种墨层厚度与光学密度的转换模型,依据模型的MAE和RMSE值,采用T-E模型,获得了多种油墨纸张组合的最佳墨层厚度范围。通过v4插值算法建立了CCD响应值与墨层厚度范围的三维模型,以实现墨量在线检测,并以测试样张的CCD响应值是否对应于最佳墨层厚度范围,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Tollenar-Ernst模型,通过IGT实验得出了三色油墨在4种不同纸张上的最大墨层厚度;并通过图像的1-bit tiff文件和墨层厚度计算出了所需专色油墨的墨量;实际生产验证表明,基于Tollenar-Ernst模型的专色油墨墨量计算的准确度,完全可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滚筒空档与印刷品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数学计算得到空档对墨层厚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墨层厚度与印刷品的质量的关系,进而得到空档对印刷品的影响:即使得叼口部位的高光和中间调部分网点扩大;使印刷品的反差减小,印刷质量降低.最后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水性 UV 油墨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为了确定水性UV油墨的制备、表征及其配方。方法采用高速分散法将连接料、颜料、去离子水和助剂分散均匀即可制得水性UV油墨,探讨了连接料的含量、光固化时间对水性UV油墨附着牢度的影响,以及光引发剂用量、墨膜厚度对墨膜光固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连接料的较佳质量分数为60%,墨膜的适宜固化时间为6 s,光引发剂的较佳用量为2%,墨膜的适合厚度为10μm。当m(连接料)∶m(颜料)∶m(乙醇和水)∶m(光引发剂)=6∶1∶2.8∶0.2时,水性UV油墨的综合性能较佳。结论该水性UV油墨具有干燥速度快、无污染、印刷质量高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包装印刷行业。  相似文献   

17.
邢卫永  张逸新 《包装工程》2011,32(11):72-75
在喷墨打印机喷出墨滴大小可变时,以Clapper-Yule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可变墨滴喷墨打印印刷品的反射率预测模型。首先引入了墨滴大小变化和Clapper-Yule模型的调频加网形式;然后,用墨滴变化引起的墨层厚度变化和调频网点大小的变化扩展Clapper-Yule模型;最后,建立了墨滴大小扩展的Clapper-Yule模型,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离型剂膜层的最佳厚度,可使转印油墨在转印过程中的附着力达到理想值。在室温(25℃)条件下,利用不同涂布压力和涂布速度,在PET塑料薄膜表面涂布了不同厚度及不同质量配比的离型剂,干燥后再涂布了转印油墨。针对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的涂布薄膜进行了剥离实验,结果表明:离型剂涂布速度为0.1 m/s,涂布压力为300 N,膜层厚度为9μm,质量配比为3∶1时,转印油墨的剥离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