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大气探测系统设计和工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分析了我国大气探测业务现状和大气探测技术发展趋势,阐述了我国大气探测系统设计和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介绍了即将开始建设的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建设的主要内容。文章也是对大气科学的工程化建设一文的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2.
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气象技术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要实现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风能资源,促进我国从风能大国向风能强国发展,针对风能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气象技术应用,依据过去大量的项目实践、数据分析和相关测试试验结果,归纳总结了气象技术在我国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各环节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项目效益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分析大气科学的相关原理和风电产业发展对气象技术应用的特殊需求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测量、分析评估、数值模拟和数值预报技术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大气科学取得迅速的发展,其原因之一是重视观测系统的建设和新探测技术的应用。大气探测是大气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在理清大气探测技术的基本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论述当前大气探测技术的现状,并对大气探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2005年至2009年中日科学家合作执行了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项目,建立了包括GPS水汽观测、探空观测、自动气象站等组成的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大气的综合监测网,有效提升了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周边地区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和气象资料的采集能力,提高了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周边地区大气观测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建立了灾害天气早期预警和预报平台,并在业务中得到了应用。JICA项目青藏高原大气综合监测网的建立,不仅在提高对高原及其东部灾害天气气候的认识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在高原及其东部灾害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的业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决策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气象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西南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与我国夏半年的暴雨洪涝灾害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着严重的影响。基于西南涡理论研究与科学试验现状,阐述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基础对西南涡基本信息、理论研究和业务预报的重要意义。从站点分布、设备技术、观测要素等方面,提出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观测布局的设计思想与技术原则。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布局工程,并于2010年、2011年开展了两次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检验了观测布局设计思想的正确性,推动了西南涡研究与业务的进展。最后,从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需求、现状和效果,进一步指出了加强其观测布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对我国经济发展、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随着气象信息化的发展,大量的气象业务系统逐步投入业务运行,西藏全区气象部门各种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服务器和存储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按照以往的系统建设方式,每安装部署一套业务应用系统的,相应的就得安装部署一套硬件设备,各个应用系统之间完全独立。随着各种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加,机房里的硬件设备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运维难度不断提高,运行成本不断增加,资源利用率偏低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采用VMware虚拟化技术,构建虚拟化基础设施资源池,通过虚拟化管理平台实现基础设备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智能化管理,能够满足当前西藏气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工程咨询企业涉及规划编制、方案策划、工程设计、设计咨询等多项咨询业务。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促进咨询手段创新,满足个性细化咨询服务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工程咨询企业的业务复杂,开展信息化建设有一定难度。通过企业OA与各业务信息化系统建设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数字化管理转型。该文通过分析工程咨询企业OA与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对接的实施条件,提出了对接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结合本次对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思考,希望能够为工程咨询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大气检测自动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自动气象站投入到气象观测业务中。上饶市现有国家气候站1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69个。自动气象站的建成使用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气象技术的一次革新。它是由电子设备或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进行气象观测和资料收集、存储、传输的高科技产品。自动气象站作为一个综合观测系统,如何使它的观测数据更真实、精确,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大气状况,是我们每一个观测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本人总结出一些观点及看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它对我们提高业务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业务的快速发展,各种应用系统已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电力信息系统存储和备份工程建设必将为关键业务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营销及客户服务系统、大集中的财务系统、综合查询系统等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平台。  相似文献   

10.
跟踪审计在工程建设投资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审计制度相对滞后,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意见或业务指南。因此,通过对工程项目主要建设阶段的跟踪审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工程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对现实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极地位于地球南北两端,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要了解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必须对极地有所研究。我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1年年底,组织了28次南极考察、4次北冰洋考察和8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6,个自动气象站;形成了以有人考察站、无人自动气象站和"雪龙"号破冰科学考察船为主体的极地科学考察研究硬件支撑体系。在此过程中初步建成了包括常规气象业务、准业务和短期考察在内的中国极地大气科学观测工程体系;该技术系统所获科学数据已在我国极地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全球二氧化碳、全球温度变化、全球大气水汽和全球植被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水汽分布与温度变化同时影响植被时空分布,水汽变化和植被时空变化影响着全球温度变化,同时调节或者部分抵消了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影响,使得地球对温度变化具有自我调节功能.通过天体运行轨道分析,指出地球温度变化主要由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轨道能级位置决定,气象(天气)和生态系统时空变化是地球内部系统为适应天体运行(太阳系和银河系)轨道位置变化的主要内在调节形式.通过建立太阳系围绕银河系运行的简单模型图,提出地球磁场逆转或者大的变化是由于太阳运行轨道位置临界点转换而形成(类似地球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地球等星体运行轨道呈椭圆形主要是由于太阳同时也在运动造成,地球上不同时期各种生物的出现、迁移和消失是由天体运行轨道位置决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以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模型思想,此理论思想的提出为大时空尺度空间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模型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和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对空间气候变化和灾害预测以及生态物种时空演化等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takes a digital diagrams demonstration process analysis with information digital diagrams method founded by Prof. OuYang and time-schedule encryption observation information in strong sandstorm weather on 23rd may, 2004 in Gansu province. Reveal the unique mechanism structure of sandstorm disaster weather and the signification and action of non-regular information, approve that the region digital diagrams has the capability to forecast the character and intension transition disaster weather and explain certainly that the meteorological problem is transformation problem of evolvement science.  相似文献   

14.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的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在亚洲的重要业务卫星,为提高我国气象卫星在世界气象组织卫星观测系统中的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世界气象组织已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纳入世界气象卫星全球观测业务序列。依靠我国自主力量设计与建设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首次利用海内外接收站网实现了上、下午星全球资料的高时效获取,首次利用国产卫星实现了大气三维探测,实现了臭氧和辐射收支等探测的高精度处理,突破了卫星资料定量反演、数值预报同化应用以及气候应用等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5.
风云气象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自己的气象卫星计划,经过30多年的工作,已经建立起风云1号极轨和风云2号静止两个系列的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风云气象卫星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地面应用系统的规划工作、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业务运行成功率的提高等三个方面做了回顾;风云气象卫星已成为我国现代化气象业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为世界天气监视网全球观测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气象卫星获取的大气和地表信息,已被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农业等多个国民经济领域;讨论了风云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人工影响天气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对天气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自1946年现代人工影响天气开创以来,基于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减轻由恶劣天气引起的自然灾害的强烈需求,促进了人工影响天气学科的快速发展。经过60多年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天气过程认识的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水平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笔者介绍了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科学技术现状、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资源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矿物),而应该尽可能反复利用,逐步建立起资源循环。资源循环学,就是研究如何利用这些产物建立循环系统的科学;资源循环是一个规律,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资源开发又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尽早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重视,制定相应法律,科技、教育先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Over the last 20 years, climate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an impressive level of complexity. They are core tools in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of many climatic processes and justifiably provide an additional strand in the argument that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is a critical global problem. Over a similar period, there has been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obabilistic analysis of the output of computer models; particularly, models of natural systems. The results of these areas of research are being sought and utiliz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in other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more generally in societal decision making. Here, our focus is solely on complex climate models as predictive tools on decadal and longer time scales. We argue for a reassessment of the role of such models when used for this purpose and a reconsideration of strategies for model development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Building on more generic work, we categorize sources of uncertainty as they relate to this specific problem and discuss experimental strategies available for their quantification. Complex climate models, as predictive tools for many variables and scales, cannot be meaningfully calibrated because they are simulating a never before experienced state of the system; the problem is one of extrapolation. It is therefore inappropriate to apply any of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generic techniques which utilize observations to calibrate or weight models to produce forecast probabilities for the real world. To do so is misleading to the users of climate science in wider society. In this context, we discuss where we derive confidence in climate forecasts and present some concepts to aid discussion and communicate the state-of-the-ar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s and sources of forecast uncertainty is critical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limate science, the impacts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