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下长通道补气口位置对火灾机械排烟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下长通道内开展了针对一组相对位置不同的补气口—排烟口的排烟效果的全尺寸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地下长通道内设置的补气口—排烟口在针对发生火灾情况的优化组合上,应尽量遵循“远端补气、近端排烟”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烟试验方法在某地铁站侧式站台进行了机械排烟试验,发现由于站台内补风方式不合理,导致火灾时排烟风机不能有效地排出烟气。对此提出了改进意见,并采用场模拟软件FDS对站台排烟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补风方式进行改进后能有效地提高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CFD软件对机场候机楼自然排烟下的烟气流动进行模拟研究。将模拟结果结合疏散时间分析后得到,候机楼大空间的蓄烟作用和屋顶安装的自然排烟窗能保证烟气在疏散时间内保持足够高度,且短时间内不会下降到危险高度,不需要另行安装大功率排烟设备,可减少防火投资,增加商业建筑的经济效益。本文也同时为人员疏散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耸构筑物爆破拆除触地振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耸构筑物爆破拆除触地振动对周围的影响不容忽视,其塌落体触地与小重锤夯击地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详细介绍了采用小重锤试验进行模拟研究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利用试验结果对质点峰值振速衰减规律和缓冲垫层减振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落锤高度和缓冲垫层厚度不变时,随着测点距离的增加,各测点的峰值振速衰减明显;当落锤高度和测点距离不变时,随着缓冲垫层厚度的增加,测点峰值振速也衰减明显。触地振动速度衰减系数Kt随着缓冲垫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而触地振动速度衰减指数β刚好相反,垂直向地震波衰减比水平向快。缓冲垫层厚度存在一个临界值,一定范围内减振效果明显,大于临界值效果减弱,减振效果呈"小→大→小"的趋势。减振率是一个变数,可以通过改变缓冲垫层厚度进行控制,缓冲垫层厚度与落锤高度之比h/H=0.02~0.04时可以达到80%~93%。试验结论用于实际工程效果良好,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耸构筑物爆破拆除触地振动对周围的影响不容忽视,其塌落体触地与小重锤夯击地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详细介绍了采用小重锤试验进行模拟研究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利用试验结果对质点峰值振速衰减规律和缓冲垫层减振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落锤高度和缓冲垫层厚度不变时,随着测点距离的增加,各测点的峰值振速衰减明显;当落锤高度和测点距离不变时,随着缓冲垫层厚度的增加,测点峰值振速也衰减明显。触地振动速度衰减系数Kt随着缓冲垫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而触地振动速度衰减指数β刚好相反,垂直向地震波衰减比水平向快。缓冲垫层厚度存在一个临界值,一定范围内减振效果明显,大于临界值效果减弱,减振效果呈"小→大→小"的趋势。减振率是一个变数,可以通过改变缓冲垫层厚度进行控制,缓冲垫层厚度与落锤高度之比h/H=0.020.04时可以达到80%0.04时可以达到80%93%。试验结论用于实际工程效果良好,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深入学习当前防火规范,结合具体工程经验,提炼出在自然排烟、机械防烟、机械排烟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疏散楼梯问的可开启外窗能否作为排烟口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实际设计中应对规范深刻理解,活学活用,以达到更高更合理的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围绕剪刀楼梯、自然排烟口、排烟间距、固定窗和疏散走道五个方面对该规范中常见且易理解错误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暖通设计师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提供参考,解决大家对于该设计规范中常见问题的疑惑。  相似文献   

8.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点式排烟模式下地铁长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坡度与活塞风对排烟效率与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气不仅受排烟风口的抽吸作用,同时坡度与活塞风影响隧道内烟气流动,点式排烟模式下坡度与活塞风对排烟效率与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的地下室通风排烟系统不同,本文介绍了一种住宅区中小型地下车库的无风管通风排烟系统设计。该设计平时采用诱导通风系统合理组织气流,火灾时转入排烟系统,排风口与排烟口、排烟机与排风机均合用,两个系统合二为一。因排风、排烟口设置在通风井道侧墙处,没有水平风管设置,可有效降低地下室层高。  相似文献   

10.
借助火灾模拟软件Pyrosim,建立了全尺寸的隧道和列车模型,研究了车厢内尾部发生火灾工况下纵向排烟和半横向排烟方案的排烟效果:至火灾发生900s时,纵向排烟方案下人员疏散至隧道内车头位置后便处于安全区域,半横向排烟方案下人员疏散至火源左侧第一个排烟口或车头范围以外便处于安全区域;纵向排烟方案人员完全疏散出车厢可用安全疏散时间比半横向排烟方案多约370s,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可用安全疏散时间比半横向排烟方案多约640s。  相似文献   

11.
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喷淋冷却与自然排烟耦合作用下火灾烟气层沉降的理论预测模型,并开展了相应的实验,把实验结果作为输入参数代入模型,得到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烟气层的沉降结果。结果表明,喷淋冷却与自然排烟耦合作用下,烟气沉降速度相差很小;喷淋作用后,烟气层最终沉降高度降低;随着压力的增大,烟气层最终沉降高度相差较小。  相似文献   

12.
简要阐述了自然排烟计算的基本概念,如热压、稳态火灾、中和界、流量系数等;围绕自然排烟,讨论了在各种情况下建筑进风口及排烟窗口流量系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热烟浮力对高层(超高层)建筑竖井结构内火灾烟气蔓延规律具有较大影响。该文采用现场实验、理论分析及场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设置8个不同火灾场景,分别测试了不同火源功率条件下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竖井高度处的温度变化情况,最终总结出单纯热烟浮力作用下竖井结构内的烟气温度变化规律,为高层建筑实际防火设计及人员疏散提供理论基础和...  相似文献   

14.
小尺寸实验烟气浓度分布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组小尺寸实验多点离散测量烟气成分,对有限的实验数据做Lagrange插值分析,得到相同时刻烟气浓度在不同位置的变化规律以及烟气浓度场随时间的分布。考虑燃烧实验存在随机因素影响,提出用某一组分的质量分数相对值来比较不同实验数据所体现的规律,结果表明烟气浓度沿通道的一维分布受可燃物质量与流通开口高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纵向通风水平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地铁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是城市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地铁隧道火灾烟气流动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地铁隧道通风和排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引入地铁隧道火灾烟气的浮力效应和热阻效应,建立了隧道通风网络火灾模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地铁隧道火灾烟气逆流的临界条件、临界流速、隧道风流及烟流流速与火灾强度的变化关系,为地铁隧道火灾烟气控制和事故应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气流速度对感烟火灾探测器响应灵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下车库、空调出风口等存在高速气流的特殊场所,利用火灾探测综合模拟实验平台,根据气流是否影响烟颗粒生成过程,分别设计2种实验方案,分析比较了光电型与离子型两种感烟火灾探测器在不同气流条件下的响应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烟颗粒生成过程不受气流影响的情况下,两种感烟探测器的响应灵敏度均随气流速度增大而下降。在气流影响烟颗粒生成过程的情况下,光电感烟探测器的灵敏度依然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大而迅速下降;而离子型感烟探测器的灵敏度受气流速度影响较小,在高速气流条件下依然保持较高的灵敏度。综合分析表明,离子感烟探测器  相似文献   

17.
利用锥型量热令(CONE)在50kW/m^2的热辐照条件下,研究了纯PET和阻燃PET的阻燃和烟释放。通过对获得的质量损失速率(MLR),最大热释放速率(pk-HRR)、总热释放(THR)、有效平均燃烧热(av0EHC)、平均烟比率(av-SR)、平均比消光面积(av-SEA)及CO、CO2释放量的分析表明,阻燃PET的pk-HRR、THR和av-EHC等比纯PET有明显的降低,表现了良好的阻燃和抑烟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会展建筑中的大空间展厅的火灾情形、排烟量及排烟方式的分析,得出了一个适合此类建筑的排烟系统设计的经济合理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9.
八钼酸蜜胺、Cu2O与Fe2O3对PVC协同抑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锥形量热仪可在模拟真实火情下综合测量材料燃烧时的热和烟释放的动态情况,NBS烟箱测量的是材料在静态封闭体系内烟密度的变化。二者结合能较全面地评价抑烟剂的综合作用效果。Kc(八钼酸蜜胺)和Cu2O的阻燃和抑烟性能优良。Kc和Cu2O以及Kc和Fe2O3之间都有较明显的协同抑烟作用,但协同阻燃作用不甚明显,其原因在于它们协同促进了PVC碳骨架的交联并成炭。  相似文献   

20.
在受限空间通过模拟试验研究细水雾作用下烟气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通过改变通风口面积、通风口与火源的相对位置及喷雾强度等因素,研究自然通风对细水雾降温速率的影响规律,定量地表征不同自然通风条件下降温速率的衰减比例,实验发现增加喷雾强度可以降低自然通风造成的降温速率衰减。研究结果可为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优化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