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三维荧光法研究了3 000分子量的壳聚糖(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S对BSA的紫外吸收光谱具有增强作用,而对荧光光谱具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峰位明显蓝移8~10 nm。用Stern-Volmer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CS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是属于静态荧光猝灭;与其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并求得相互作用过程的结合常数KA(Kb)和热力学参数(ΔG、ΔH、ΔS),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作用力,但疏水作用也不可忽略。圆二色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法表明了CS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和所处的微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测试》2017,(9):74-80
该文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以及圆二色谱法,研究氨基比林(PY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PYM对BSA有强烈的荧光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由热力学参数判定PYM和BSA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并且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根据F觟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可以得出PYM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09 nm。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技术,分析PYM对BSA蛋白构象的影响,表明PYM与BSA相互作用后使BSA的微环境和构象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运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在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中吡罗红B(P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离子液相中PB对BSA产生了荧光猝灭作用,且属于静态猝灭过程。计算得到在298K和308K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80×105Lomol-1和4.42×105Lo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18和1.17。热力学参数表明PB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静电作用力。用同步荧光法探讨了PB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Pd(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使用高斯多峰拟合法对Pd(Ⅱ)-BSA体系荧光光谱的各荧光成分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BSA的荧光主要来源于色氨酸(Trp)残基,并推测Pd(Ⅱ)与BSA结合作用的位置在第212位Trp残基上.研究了Pd(Ⅱ)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和猝灭速率常数Kq的比较对Pd(Ⅱ)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机理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Pd(Ⅱ)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5.
张甜甜  林萍萍  彭亦如  陈培丰  陈奎治 《功能材料》2013,(21):3099-3102,3107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比较研究了新型含空间链四-(6-氨基己酸磺肽基)铝氯酞菁(AlPc(SO2NHC5H10COOH)4)及AlPc(SO2NHC5H10COOH)4/牛血清白蛋白(BSA)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与无空间链四羧基铝氯酞菁(AlPc(COOH)4)相比较,AlPc(SO2NHC5H10COOH)4不易聚集,荧光强度增强,荧光寿命增长。当AlPc(SO2NHC5H10COOH)4和AlPc(COOH)4分别与BSA形成复合物后,与相应的自由酞菁相比,AlPc(COOH)4/BSA和AlPc(SO2-NHC5H10COOH)4/BSA复合物的紫外光谱红移,荧光光谱猝灭,其荧光猝灭原因为静态猝灭。由于空间链效应,AlPc(SO2NHC5H10COOH)4与BSA之间的作用明显强于AlPc(COOH)4与BSA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比较研究了新型含空间链四-(6-氨基己酸磺肽基)铝氯酞菁(AlPc(SO2NHC5H10COOH)4)及AlPc(SO2NHC5H10COOH)4/牛血清白蛋白(BSA)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与无空间链四 羧 基 铝 氯 酞 菁(AlPc(COOH)4)相 比 较,AlPc(SO2NHC5H10COOH)4不易聚集,荧光强度增强,荧光寿命增长。当AlPc(SO2NHC5H10COOH)4和Al-Pc(COOH)4分别与BSA形成复合物后,与相应的自由酞 菁 相 比,AlPc(COOH)4/BSA和AlPc(SO2-NHC5H10COOH)4/BSA复合物的紫外光谱红移,荧光光谱猝灭,其荧光猝灭原因为静态猝灭。由于空间链效应,AlPc(SO2NHC5H10COOH)4与BSA之间的作用明显强于AlPc(COOH)4与BSA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新型反离子季铵盐DDAF与BSA的相互作用。通过单因素法,选出适宜的作用时间、Na+浓度和pH值;并采用荧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DDAF与BSA的相互作用机制。作用时间15 min、钠离子浓度为0.04 mol/L、pH值为待测液的初始pH值为适宜的实验条件;不同温度(290.15,296.15,303.15,310.15 K)下二者的双分子猝灭常数(Kq)分别为7.03×10~(10),8.53×10~(10),1.09×10~(11),1.12×10~(11) L/(mol·s);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17、0.84、0.97和1.02;?H和?S均大于0;三维荧光光谱显示,加入DDAF后,BSA的荧光峰发生蓝移,且荧光强度下降16.63%。DDAF和BSA为混合猝灭;二者以1∶1结合;二者间的作用力是疏水作用力;DDAF使BSA氨基酸残基周围的疏水环境增强。  相似文献   

8.
在离子液体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Bmim]BF4)和NaH2PO4形成的双水相体系中,研究了离子液相中食用色素苋菜红(A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复合物的光谱行为。实验了离子液体用量、盐的浓度、溶液酸度、反应时间及共存物质对体系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6.0的条件下,苋菜红牛血清白蛋白(BSA)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540nm处,比单纯AT红移15nm,复合物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81x104L.mol-1.cm-1,用摩尔比法求得最大结合数为150。应用加入无机离子及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方法,初步探讨了食用色素苋菜红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模拟生理条件下2,7-二氯荧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09nm.与2,7-二氯荧光素的最大吸收波长502nm比较.红移了7nm;二者之间主要通过静电引力结合,但不排除疏水作用力和氢键;二者之间的结合数为32.  相似文献   

10.
利用壳聚糖为功能单体,在模板分子牛血清白蛋白存在下,采用滴加成球法制备出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具有特异识别性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及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壳聚糖制备的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特异识别功能,显示出明显的印迹效果。这种特异分子印迹介质的制备,为分离提纯特种结合蛋白提供了一种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肖凤娟  常虹  韩玉芳  任瑞合  任淑霞 《功能材料》2007,38(12):2059-2063
将硅掺入羟基磷灰石(HA)晶格中能有效地提高HA的生物相容性.采用湿法合成了含硅羟基磷灰石微粉(Si-HA),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TEM)和荧光光谱等对Si-HA的晶相、结构、化学组成、形貌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Si元素溶入磷灰石晶格中,使HA晶胞参数和结构发生变化,随着Si含量的增加,HA中-OH和PO3-4的吸收峰呈减弱趋势,表明SiO4-4可能部分取代了PO3-4.Si-HA与BSA作用后的PO3-4吸收峰发生变化,在Si-HA图谱中出现了蛋白质的酰胺Ⅰ带和酰胺Ⅱ带吸收峰,随着Si-HA与BSA作用时间由2h~3d的变化,BSA溶液酰胺I带位置出现蓝移,半峰宽减小且峰型变得尖锐,酰胺II带则向低频区移动.Si-HA与BSA作用3d后,开始在1139处出现PO3-4的吸收峰.荧光光谱显示:加入相同质量的HA和Si-HA后蛋白质内源荧光强度较纯BSA溶液下降,随着Si-HA中Si质量分数的增加BSA荧光强度下降幅度增大,发射峰也出现红移,且Si-HA与BSA作用较纯HA与BSA的作用强,说明Si-HA使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改变,Si-HA中的Ca、PO3-4、SiO4-4与BSA之间发生了相互溶解、吸附和键合等作用,证明了Si-HA与生命物质蛋白质之间具有较高的反应性能,对Si-HA的生物活性及其与BSA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磺胺二甲嘧啶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重氮化法将磺胺二甲嘧啶(SM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交联合成人工抗原SM2-BSA与SM2-OVA,并通过紫外扫描、SDS-PAGE电泳、凝胶层析和红外光谱等方法扫描进一步检测合成效果.紫外扫描检测结果显示,SM2与BSA、OVA偶联成功,SM2-BSA与SM2-OVA的特征波长分别为2762、77 nm;经计算SM2-BSA与SM2-OVA的分子结合比例分别为5.3∶1和18.4∶1;SDS-PAGE电泳迁移率、凝胶层析出峰时间和红外光谱曲线特征均显示SM2与BSA、OVA偶联成功.  相似文献   

13.
在离子液体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Bmim]BF4)和NaH2PO4形成的双水相体系中,研究了离子液相中食用色素苋菜红(A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复合物的光谱行为。实验了离子液体用量、盐的浓度、溶液酸度、反应时间及共存物质对体系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6.0的条件下,苋菜红牛血清白蛋白(BSA)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540nm处,比单纯AT红移15nm,复合物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81x10^4L·mol^-1·cm^-1,用摩尔比法求得最大结合数为150。应用加入无机离子及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方法,初步探讨了食用色素苋菜红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氧化还原法制备了粒径处于50~65nm的球形银(Ag)纳米粒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其形貌及单分散性。在Ag纳米粒子基础上采用沉积自组装法合成了有效粒径为80.8nm的Ag/牛血清白蛋白(BSA)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结合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荧光发射光谱(FL)分析发现,BSA有效地包覆在Ag纳米粒子的外层,Ag/BSA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单分散性良好,加入Ag/BSA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聚苯乙烯(PS)的荧光强度从100增强到6 000。研究结果表明,BSA隔离层对位于Ag表面附近的PS分子的荧光强度有显著的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5.
碳量子点的制备及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炭为碳源,分别采用回流、微波及超声等不同方法制备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QDs)。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并优化反应条件、考察不同因素对其荧光量子产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制备方法,制得粒径较小的荧光CQDs,用钝化剂PEG2000修饰后,提高其荧光寿命和量子产率。将修饰后的CQDs应用于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探讨其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经回流法所制CQDs的荧光量子产率最高,其与BSA之间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16.
水相合成 CdS纳米晶标记牛血清白蛋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水相中直接合成的CdS纳米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偶连标记。通过分子筛层析对标记后的牛血清白蛋白进行纯化,在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标记蛋白的荧光。对CdS纳米晶标记后的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光谱的研究表明,标记蛋白后的CdS纳米晶其荧光无明显淬灭。  相似文献   

17.
用含铕稀土配合物单体成功地合成出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PPNEu)。通过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能够与BSA相互结合,并使BSA出现荧光猝灭现象,该猝灭效应属于静态猝灭;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KA=8.49×104 L/mol,n=1.25(298K);KA=7.45×104 L/mol,n=1.25(308K);在与BSA的结合过程中,吉布斯自由能(ΔG)为负值,熵变(ΔS)为正值且焓变(ΔH)为负值,说明静电力在PPNEu与BSA结合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基于Frster理论,结合距离为3.38nm。  相似文献   

18.
应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荧光猝灭法建立一种测定药物中头孢硫脒(C-18)物质量浓度的新方法.BSA具有很强的内源荧光性,而C-18溶液本身不产生荧光.当C-18与BSA结合后,会导致其荧光强度下降.BSA在λex=340 nm处结合C-18后的荧光猝灭强度与C-18的量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测定药品中C-18含量的新方法.该结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为λmax=340 nm,与C-18摩尔浓度在2.5×10-6~3×10-5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回归方程为△F=2.177 95× 107CC-18-28.007,相关系数r=0.9962,检出限为1.60×10-6mol/L,RSD为0.24%~0.30%,加标回收率为94.36%~97.52%.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用于实际样本的测定,结果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9.
荧光光谱法研究头孢孟多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头孢孟多酯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特征。研究表明:头孢孟多酯与BSA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该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出不同温度下结合位点数n和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位于BSA的亚结构IIA中。通过计算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确定头孢孟多酯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头孢孟多酯与BSA作用前后白蛋白的构型变化。Hill系数nH1,表明头孢孟多酯有弱的负协同作用。此研究不仅对于揭示体内药物动力学问题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对药物分子设计及新药开发等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氧化石墨烯为基质,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为模板分子,1-乙烯基-3-甲基咪唑与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酰胺为交联剂,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并优化了该印记聚合物的合成条件和吸附条件;并对其动力学吸附性能、等温吸附性能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