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水资源既是基础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我国是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文章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思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的突出矛盾表现在饲料粮方面,蛋白饲料资源的有效供给是满足居民对畜禽产品消费需求的关键。本文着眼“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蛋白稳定供给”的宏观需求,梳理了我国蛋白饲料资源的利用现状,凝练了蛋白饲料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测算国内蛋白饲料资源、辨识国际市场蛋白供求潜力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蛋白饲料的替代潜力:通过油料作物扩种增收、新型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传统蛋白饲料资源高效利用、饲草料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畜禽蛋白转化效率提升,到2035年可较2020年减少大豆进口量约5.88×107 t。研究提出,以挖潜拓源、科技支撑、适度进口为基本策略,实施替代豆粕资源的农作物和牧草增产、非常规蛋白饲料资源提质增效、新型蛋白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工程,辅以加大财政支持、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等策略,促进豆粕替代行动的顺利实施,确保实现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是解决我国淡水资源短缺,保障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居民用水,促进我国中西部苦咸水、微咸水淡化利用,优化用水结构,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中国是淡水资源最为紧缺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具有不可再生性及不可替代性。而且我国还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所以加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确保我国各项工作得以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文中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出发,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的举措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固体废物既是危害环境的污染物质,又是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培育发展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标准化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尚未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标准体系。本文通过总结梳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现状,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标准化存在的不足;根据标准体系构建原则,以《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中的有关内容为基础,整合近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由基础通用标准、生态气象观测、生态气象监测、生态气象评价、生态气象预报预警、生态气候区划和资源利用、气候和气候变化生态影响评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气象保障、绿色低碳发展气象保障等12个子体系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标准体系;分析了各子体系标准现状并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石油企业的生产任务日益繁重,对公务车辆的保障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高效的车辆保障对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车辆资源调度使用,有利于提高车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日前发布了《我国铜铝资源在电力电缆市场应用战略规划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报告建议,基于全球铜铝资源战略角度考虑,应以双赢多赢策略充分利用境外铜铝矿产资源,同时,积极推进废旧铜铝资源回收利用,多渠道保障我国的铜铝资源供给。铜铝资源广泛应用于建筑业、电气电子、机械制造、交  相似文献   

10.
<正>为化解氧化铝行业产能过剩隐忧,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氧化铝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据悉,氧化铝是生产电解铝的主要原材料。近年来,我国氧化铝产量增长较快,有力保障了电解铝产业发展需求。随着国内铝土矿资源减少、品位下降,海外资源利用比例逐步上升,氧化铝产业呈现向部分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了内陆地区利用国内资源为主、沿海地区利用海外资源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推进我国现代文化,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总态抛和新特征,善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把握好国内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统筹处理好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善于运用我国综合优势,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努力促进我国发燕尾服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动。做为油田企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抓好稳产四仟万吨的政治务局奋斗,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宫正 《中国科技博览》2009,(31):169-169
针对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露天煤矿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剖析了露天矿开采的薄弱环节,强调指出国内露天矿应跟踪世界采矿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采取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利用新理论和新技术,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缩小与国外同类矿山差距。保证我国露天煤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10多年来,我国铅锌工业生产发展较快,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十一五”期间,我国铅锌冶炼行业在积极有序地进行兼并重组及境外资源的开发。不过,我国铅锌冶炼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保障程度低、缺乏产品价格话语权等情况。因此,亟需加大行业改革力度,实现我国铅锌冶炼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对教育考试信息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科学开发和利用教育考试资源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探讨教育考试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涵、特点及其意义,分析我国教育考试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人们对土地资源不断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已经呈现出稀缺的状态,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要加强土地管理工作,践行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加大对土地的节约利用,合理规划,减少浪费,从而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在节约利用土地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于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筑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本文从建筑节能的基础出发,对建筑节能设计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水能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水能资源管理,保障水能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以人为本,维护河流健康生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校准检测实验室的设备和人员闲置严重.资源利用率不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校准检测实验室中蕴藏着极大的开发潜力.不论是哪个实验室拥有的资源.它毕竟是一种社会财富、社会资源.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它,它将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推动我国校准检测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此外通过资源的运行.可以实现自身的优化整合.进一步提高校准检测资源配置水平。如何开发和利用现有校准检测资源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明食物保障概念并区分食粮和饲料粮的基础上,对我国耕地和非耕地资源未来农产品供给能力做了估计,提出我国食物保障耕地是瓶颈,良地应优先保障食粮,饲料可统筹耕地、草原和海洋资源。必须研究耕地资源扩展、改良与替代的科学技术、现有耕地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的科学技术,以及非生物逆境应对的科学技术,并做相应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科技创新要落实在食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强调重大农业科技创新与常规产业技术改进互动的科技发展战略。解答食物保障所需的科技难题需要高瞻远瞩的设计、组织、监管和推动,涉及国家科技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必须改革。本文从支撑国家重大农业科技发展角度提出了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设想与重点政策建议,包括设立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监管中心,国家农业和科技主管部门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中的职责和协调,农业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科技创新要落实到食物生产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20.
木材检验工作是林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在工作中合理有效的利用木材检验方法,加强木材检验工作管理力度、查找出木材本身存在的缺陷和质量隐患,才能够充分的利用好我国有限的林木资源,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林业经济效益,以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就常见的木材缺陷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了其检验内容和检验方法,以供同行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