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酚醛树脂基活性炭微球的电化学性能Ⅱ.作为EDLC电极材料的活性炭微球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用直流恒流循环法考察在不同的活化条件下得到的酚醛树脂活性炭微球作为双电层电容器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要得到高比电容的电容器电极材料,水蒸气活化的最佳条件为:在800℃下活化1h,水蒸气的量控制为氮气量的4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酚醛树脂活性炭微球作为电极具有良好的循环充放电性能,比电容可达到143F/g,充放电效率高达98%。在2.0nm~7.5nm之间的孔对活性炭微球的比电容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4.
载铜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抗菌性能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常压条件下,用液相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HA)浆料,并在超声波作用下,在水介质中用浸渍交换法中制备了载铜纳米羟基磷灰石(Cu-HA)抗菌材料.运用原子吸收光谱(AAS)、转靶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材料的理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抑菌环、抑菌率、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实验对该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载铜n-HA抗菌材料对革兰氏阴性菌E.coli和革兰氏阳性菌S.aureus均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5.
6.
花状纳米铜的制备及抗菌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分别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羧甲基壳聚糖(NOCC)修饰的花状铜纳米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等对所得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具有面心立方铜的晶体结构,SEM观察下,铜纳米微粒以PVP和NOCC为软模板自组装生长花状纳米结构。分别通过抑菌圈法和肉汤稀释法测试了样品对3种常见菌种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及绿脓杆菌(P.aeruginosa)均具有优异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8.
铜作为人体含量第二的必需微量元素, 不仅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还具有抗菌性。因此, 合成掺铜羟基磷灰石(Cu-HA)可望获得具有优良生物学性能兼具抗菌性能的生物陶瓷。本研究以硝酸钙、硝酸铜和磷酸氢二钠为原料,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掺铜HA。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和原子吸收光谱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溶液体系中加入Cu2+后, Cu取代部分Ca进入HA晶格, 使其形貌由带状转变为花瓣状微球; 但Cu的掺入, 并不影响HA晶体结构; 当溶液中Cu/(Cu+Ca) 摩尔比高于0.05时, HA产物的热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微球的季铵化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壳聚糖微球,并对其进行季铵化表面改性。实验分别考察了溶剂、反应时间和季铵化试剂C_4H_9Br与壳聚糖微球物质的量之比对季铵化壳聚糖微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微球在乙腈溶液中分散较好,反应时间为12h,季铵化试剂与壳聚糖微球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时,制备的季铵化壳聚糖微球效果较好。对壳聚糖、壳聚糖微球、季铵化壳聚糖微球进行抗菌性能测试,发现其抗菌性能的强度大小依次为:季铵化壳聚糖>壳聚糖微球>壳聚糖,其中季铵化壳聚糖微球的抑菌率为52.1%。 相似文献
10.
木质素酚醛基载药微球的制备及缓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工业碱木质素、苯酚和甲醛为主要壁材,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木质素酚醛基阿维菌素微球。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比表面及孔结构分析仪对微球结构进行表征,着重研究了壁材中木质素含量对微球结构和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微球表面形貌呈粗糙球形,粒径在50μm~100μm,分布均匀。木质素含量较高时,微球表面结构较疏松,孔隙较多,释放速度较快。木质素含量约50%时得到的载药微球具有较致密的表面结构,在80%(体积分数)甲醇水溶液中,20 h内的释放率近40%,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活性碳纤维的高效吸附性能 ,通过浸渍法把银、银盐等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吸附沉积在活性碳纤维上 ,并对其进行适当处理 ,制备出含细小银化合物或金属银颗粒的活性碳纤维。利用扫描电镜 ,X 射线衍射 ,ICP发射光谱等分析测定方法研究了银型抗菌活性碳纤维的结构。研究了这类银型抗菌活性碳纤维对大肠埃氏杆菌 (Escherichia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lusaureus)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 ,这类银型抗菌活性碳纤维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很强的杀灭能力 ,经其处理后 ,水中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菌被完全杀灭。对每次使用后被洗脱的银含量测定表明 ,水中所含银浓度低于饮水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TiO2/Ag型抗菌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涂覆和焙烧的简便方法,将载银二氧化钛(TiO2/Ag)均匀地沉积在活性碳纤维表面.利用扫描电镜、氮气吸脱附等对活性碳纤维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发现活性碳纤维的微孔结构、活性碳纤维的高吸附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利用改良抑菌圈法研究了这类TiO2/Ag活性碳纤维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链球菌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因Ag和TiO2相互协同作用,TiO2/Ag活性碳纤维的抗菌性大大提高,当Ag含量为0.5%时,在37°C培养4小时后,TiO2/Ag活性碳纤维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有很强的抗菌能力.由于TiO2特殊的光催化特性,使TiO2/Ag活性碳纤维不仅适用于水的净化抗菌处理,更适用于空气的净化抗菌处理.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共混添加法,将载银活性炭与丙烯腈偏氯乙烯共聚体共混,以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湿法纺丝,制成一种新型抗菌吸附多功能纤维,探讨了所制得的纤维的结构与性能。通过SEM、DSC、TG和力学性能测试对所制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适合纺丝的载银活性炭含量在15%~20%(质量分数),在此范围内制得纤维力学性能良好,载银活性炭的载银量〉0.02%,具有较好的抗菌功效。 相似文献
15.
16.
Chengqin Zou Cong Xi Deyao Wu Jing Mao Min Liu Hui Liu Cunku Dong Xi‐Wen Du 《Small (Weinheim an der Bergstrasse, Germany)》2019,15(42)
The electro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2) toward high‐value fuels can reduce the carbon footprint and store intermittent renewable energy. The iodide‐ion‐assisted synthesis of porous copper (P‐Cu) microspheres with a moderate coordination number of 7.7,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the selective electroreduction of CO2 into multicarbon (C2+) chemicals is reported. P‐Cu delivers a C2+ Faradaic efficiency of 78 ± 1% at a potential of ?1.1 V versus a 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 which is 32%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mpact Cu counterpart and approaches the record (79%) reported in the same cell configuration. In addition, P‐Cu shows good stability without performance loss throughout a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10 h. 相似文献
17.
以碳包铁(Fe@C)纳米粉作为磁性内核,用海藻酸钠作表层高分子,以正庚烷为油相,AOT为表面活性剂,氯化钙、环氧氯丙烷作交联剂,通过反相微乳法制备出了碳包铁/海藻酸钠核壳微球,系统考察了海藻酸钠的浓度、交联剂用量等对所制复合纳米微球性质的影响,并对产物进行了初步的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海藻酸钠的浓度、交联剂用量和其它相关参数,可以制备出外观为球形、分散性好、平均粒径约为250nm、具有强磁响应性的复合微球. 相似文献
18.
19.
以生物质废弃物——稻草和核桃壳为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出活性炭,将制得的活性炭与铜盐溶液等体积浸渍,制备出复合铜基脱硫剂,并对其进行了H_2S吸附性能研究。研究表明:随着铜负载量和焙烧温度的提高,复合脱硫剂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核桃壳活性炭制备出的复合脱硫剂活性优于稻草活性炭,当铜的负载量为20%、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1h时,其H_2S的吸附时间可达160min;SEM、FT-IR和XRD结构分析显示,核桃壳复合脱硫剂的颗粒明显小于稻草炭脱硫剂,且铜在核桃壳炭表面主要以铜氧化物的形式存在,所以核桃壳活性炭更适宜作为铜脱硫剂的载体使用。 相似文献
20.
以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和硫酸铜溶液为原料,在紫外线灯的照射下进行铜负载二氧化钛纳米带复合材料制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抑菌圈法、细菌比浊法等分析技术研究了所制备负载纳米带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钛粒子在水热条件下可生长成纳米带,铜均匀负载在纳米带上,从而制备出铜负载二氧化钛纳米带复合材料,负载程度可以通过更改照射时间、硫酸铜浓度等条件进行微调;该负载纳米带复合材料对革兰氏菌有很好的抗菌性能,且负载程度越高,产物抗菌性能越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