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吴卫  任师 《工业工程设计》2021,3(5):101-107
通过纪念包豪斯建校 100周年的契机,促使人们要重新回顾一下我国的近现代设计教育,特别是 1911—2011百年间涌现的设计教育先行者值得研究和探索。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与实地调研以及聚类分析法探讨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先驱的教育思想和历史贡献,从设计教育的主体“人”的因素和视角回顾“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百年史”或“中国设计教育转型变革史”;以中国近现代为时间线,探究各时期设计教育先行者代表性的设计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为未来设计教育提出新的发展思路。近现代设计教育先行者为中国设计教育开创了先河、奠定了基础,应当结合历史和国情给予他们应有的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包装与设计》2006,(6):110-110
当前中国创意产业风起云涌。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为中国的设计产业及设计教育提供难得的契机与挑战。中国的设计如何融入世界。面向现代,创造价值,传承文化,激扬生活。这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维,打破常规,展开想象的翅膀,重新思考演绎。  相似文献   

3.
在装饰设计中,能够运用在设计当中的元素有许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只要是设计需要的、能为主题服务的都可以作为设计元素。进入21世纪以来,一股回归本土的设计思潮正席卷中国,民族化、本土化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自从“中国元素”这个概念的提出,从学者到普通的群众,广大的中国民众似乎意识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设计师们也开始重新审视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4.
人的身体在体验中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是体验审美愉悦的主体。如何发挥身体的功能,成为现代体验设计的关键。中国哲学的身体观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礼乐身体"、"自然身体"、"气化身体"以及"自由身体"的身体哲学思想与现代教育体验设计、生态体验设计、场域体验设计和遁世体验设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重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体观,对于现代体验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动态新闻     
《工业设计》2012,(1):75-75
中国全球征集“中国龙”设计龙头现龙颜新视觉 近日,“龙行天下”设计作品全球征集入围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一件“龙头”作品以其艺术及实用性完美融合,赢得这个旨在为中国龙重新造像的设计活动的大奖。  相似文献   

6.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对设计色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本文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对设计色彩教学进行了重新解读与探索,以期拓宽并丰富设计色彩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价准则等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而且中国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农村对教育方面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地扩大,所以文中谈到的“厌农教育”是具备时效性和现实性的,不容忽视。正如本文所言:厌农教育是一种病态的教育情绪,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教育人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设计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这两组词近几年我们在各大媒体报道中经常会见到,这是两个比较大的课题,是当今设计与教育的主导方向。然而在"设计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语境下,产品设计同质化现象频繁出现,从事产品设计的学生、教师、设计师有必要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重新梳理和审视产品设计中的"摹"与"造",重新认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探析中国工业设计界泰斗张福昌先生的设计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追寻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日本现代设计简要的回顾以及对张福昌先生个人简历的介绍,梳理了能够体现张福昌先生工业设计教育思想的3个阶段,即工业设计专业之酝酿探索阶段、工业设计教育之形成发展阶段和工业设计创新之开拓实践阶段。张福昌先生从日本成功的设计发展经历中吸取经验并付诸于中国设计发展的教育实践中,建立和完善了现代设计理论体系,同时其超前的设计创新理念有助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为未来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设计界对于包豪斯的研究再度风声水起,尤其是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引进了大批以包豪斯为中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系统收藏的经典之作,更掀起了圈内外又一股"包豪斯"热。值得对比和思考的是,国内的设计教学几乎达到世界之最,有世界上最多的学院开设设计学科、有世界最多的设计专业学生,然而,中国至今依然贴着世界加工工厂的标签,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走还没有走通。为什么沿习了包豪斯设计教学模式的中国设计教育未能成功培养能实现"中国创造"的设计人才?笔者从设计教育的原点出发,对比包豪斯的教学与中国当代设计教育,从中寻找设计教育的质量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宋晰  詹瑶瑶 《包装工程》2011,32(22):95-98
以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为启示,分析了以工业化大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现代设计,在适应工业生产要求的同时,日益表现出过度功利化的趋势;论述了引入设计伦理价值来重新构建设计艺术的审美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念对于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设计伦理拓展设计艺术的文化属性,并调整现代设计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李强 《硅谷》2009,(16)
汉字创造源于自然万物的形象,字体设计仍然以自然万物的形象为依据,而重新赋予抽象的文字以生命感、以灵魂。"字如其人"的俗语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字体的学习,从而对字体设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服务设计的范围不断增大,服务设计逐渐被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以及社会矛盾,通过对设计问题的重新定义、对设计过程和创新方式的解构,在比较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的指导下帮助实现可持续性社会的转型。随着我国教育资源不平衡格局的不断加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资源比例严重失衡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文章提出基于服务设计理念,以服务设计的视角介入乡村教育,分析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为乡村教育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现代设计教育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由于各国发展情况的差异,中国的设计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马蒂亚斯教授基于其特殊的设计教育经历,将中德设计教学的差异进行比较,产生一些值得探讨的观点。在十九大体现的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驱动下,中国设计教育出现了新的契机,如何在"新的时代"体现教育"新的智慧"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道德经》中“见素抱朴”的观点展开论述,从标志设计的标准入手,在以形取神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对象的属性和诉求,以现代标志设计手法重新诠释古老文明,达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标志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化风格包装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中国民族化风格包装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分析了要保持和建立中国民族化风格包装应在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外来设计文化兼收并蓄并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这才是继承、发扬与发展中国民族化风格包装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中国民族化风格包装应从绿色设计理念、民族文化特征、品牌文化建设3个方面对其进行开拓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工作动态     
《缩微技术》2011,(3):16-16
中国文献影像专业网服务器于近期迁移至国家图书馆,同时对网站的版面、栏目进行重新设计。诚请中国文影协会员、会员单位、理事、全国文影标委员对网站的版面和栏目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现代设计及其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勇 《包装世界》2002,(4):79-80
如果说1982年在北京西山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是一道起跑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振兴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开端的话,那么1995年冬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设计艺术教育理论研讨会”应当是它的第二次接力赛,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意味着,人们终于可以不怀疑“设计艺术教育”或“设计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在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存在,它预示着:中国设计教育将要开始一轮新的启动与迈进。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其视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走向新世纪里程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首先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然而,在中国教育的实践层面,这一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要发展好中国的教育,在新形势下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对改变。应试教育”的育人模式和办学机制,用科学的方法贯穿予育人的全过程.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明  李梅  梁列峰 《工业工程设计》2020,2(4):104-109, 120
旨在考述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启迪创新思维,点燃设计激情,激活中国现代设计文化的内在意义。透过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与传统哲学、美学的深层联系,重新思辨中国传统造物美学的智慧,衔接传统与现代,简述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文化内涵,并着重分析它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意义,借此希望有助于拓展中国现代设计理念,创造生态设计共同体,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会不断丰富现代设计思想的内涵,并积极推动现代设计艺术与美学思想的建设和发展,传统造物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美学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设计、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理念极为相似,对于解决当下设计所存在且面临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