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站 《中国科技博览》2012,(33):483-483
文章建设了当前防护林建设内容、作用及其意义,针对防护林低效成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就防护林如何保护、改善低效防护林生态系统的提出了设计思想,从五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改进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刘涛 《中国科技博览》2014,(16):251-251
杨树是黑龙江省的重要速生造林树种之一。可广泛用于生态防护林,农业防护林。本文浅析了杨树苗的扦插技术,以及扦插后的树苗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农田防护林优化方面的五项最基本最适用的优化技术要点及其功效,是对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可操作性强,对林业主管部门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农田防护林抚育间伐、更新改造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对农田防护林抚育间伐、更新改造的规律、特点及操作规程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农田防护林优化方面的五项最基本最适用的优化技术的技术要点及实旅效果,是对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科技含量较高,可操作性强,对林业主管部门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齐齐哈尔防护林建设区域的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肥力的系统调查分析初步确认防护林体系的土壤效益显著,其具体表现为:孔隙度、持水量、持水率均增大:土壤养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和苗圃育苗建设中,对杨黑点叶蜂进行综合管理,开展科学有效的防治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是耐瘠薄土壤的树种,通常在沙土和山地石砾沙土上形成纯林。樟子松是阳性树种,非常洗光,具有抗寒、抗风沙、四季常青、速生等特性。因而是“三北”地区营造用材林、防护林和城乡绿化的主要树种。  相似文献   

9.
杨树是重要速生造林树种之一。可广泛用于生态防护林,农业防护林。本文对杨树苗的扦插技术,以及扦插后的树苗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阿伦河流域江岸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江岸防护林具有截持降水、蓄水保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以及调整区域小气候等显著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甘南县的立地条件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思路、技术要点与配套措施及模式成效,并形成了防护林体系建设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阿伦河流域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防护林体系在降低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及护田增产方面效益显著,为同类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乡宁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各个时期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已经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防护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对防护林的会计核算及管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树种单一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发展进种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是: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一土壤水文生态过程;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为防止水土流失采取田间防护林密集营造的措施,得出防护林的密集营造和断根沟对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积极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海宁市以构建沿海防护林体系为目标,大力实施公路绿色通道、城市万亩片林、农田林网绿化、村庄城镇绿化等六大绿色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阐述了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杨树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温带、寒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与中东地区。是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叶又是良好的饲料。十多年来我国新造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产量比以前有所提高,在杨树科学研究上取得不少成就。但是在杨树常见枝干病害的发生也是存在的,做好防治工作成为本文将讨论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中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万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