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K<,2>S<,2>O<,8>-Na<,2>SO<,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研究了可溶性淀粉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在反相悬浮体系中的接校共聚动力学.考察了引发剂、交联剂、淀粉、分散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考察范围内的动力学关系式为R<,p>oc[I]<'0.89>[M]<'1.4...  相似文献   

2.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及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利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淀粉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利用粒度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BAA用量及油水相体积比是影响微球粒径的主要因素;所得微球粒度分布范围较窄,具有多种活性基团,可用作药物载体和吸附剂.  相似文献   

3.
为了获得一种具有孔道和微孔腔结构的淀粉基微球。首先使用丙烯酸的钠盐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制备活性醚化剂,活性醚化剂与可溶性淀粉进行接枝反应,采用悬浮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具有孔道和微孔腔结构的可实现双相选择吸附的淀粉基微球。讨论了聚合反应过程中反应时间、搅拌速度以及油水体积比对微球平均粒径的影响。研究发现,聚合反应过程中,最佳反应时间为2.5h,最佳搅拌速度为600r/min,最佳油水体积比为5∶1,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获得淀粉基微球的平均粒径为35μm左右。  相似文献   

4.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Span80为乳化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蓖麻油和甲苯为油相,采用反相乳化交联法合成淀粉微球。由单因素固定变量实验得到合成淀粉微球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淀粉质量分数11%,水相油相体积比1∶20,搅拌速度600r/min。用红外光谱仪进行结构表征,证明环氧氯丙烷和淀粉发生了交联反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发现淀粉微球粒径范围在40~90μm之间,表面有空隙。研究了不同淀粉质量分数对微球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微球有较好的降解性,且淀粉质量分数越小,降解越慢。淀粉微球的溶血率为0.9%,远小于国家标准5%,证明淀粉微球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微悬浮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磁性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油酸表面改性后的F e3O4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苯乙烯中,并采用微悬浮聚合方法合成了用于生物功能材料的聚苯乙烯磁性微球,得到较好的球状产物,粒径范围在15μm~25μm,该磁性微球具有较好的磁性能和超顺磁性。微球的形貌、粒径及其分布和磁性能分别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磁强计等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脂和混合溶剂为原料,采用悬浮聚合方法合成了具有中空结构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利用SEM对微球的中空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对中空微球的形成过程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实验研究;以中空微球为功能性填料替代钛白粉,制成丙烯酸酯乳胶涂料,对涂料的物理性能和隔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剂和致孔剂是中空聚合物微球合成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涂料中含有30%左右的微球,可以增加涂膜的附着力,改善涂层的明亮度和装饰性并提高涂层的隔热保温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淀粉-环糊精为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复合淀粉微球.利用IR和DSC袁征淀粉微球的结构,探讨了淀粉交联成球反应机理,通过溶胀法测其交联度,选取有机色素胭脂红及无机碱土金属钙离子为吸附对象进行吸附实验,并测试微球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石蜡聚苯乙烯微球,研究了合成过程中复合介质的配比及用量对微球粒径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阳离子淀粉微球对Ni(Ⅱ)的吸附行为,考查了时间、吸附剂用量及Ni(Ⅱ)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Ni(Ⅱ)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吸附的最佳条件是吸附时间为3 h、吸附剂用量为0.3 g,Ni(Ⅱ)初始浓度为50 mg/L;分别采用两种动力学方程考察其吸附动力学,其结果和准二级模型计算结果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了阳离子淀粉微球对Ni(Ⅱ)的吸附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0.
邓爱民  穆锐  王猛 《功能材料》2013,44(9):1301-1304
首先采用不同的偶联剂对超细负离子粉进行表面改性,再分散到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热塑性聚氨酯(PU)以及过氧化苯甲酰(BPO)组成的混合物中,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包含有负离子粉的聚合物微球。结果表明,2.5%的硅烷偶联剂有较好的表面处理效果;聚合物微球的粒径越大能够包含的负离子粉越多;随聚氨酯添加量的增加,微球中负离子粉的平均含量及负离子粉的有效利用率均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1.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环己烷和水构成反相悬浮体系,Span60和Tween60为复配乳化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中性淀粉微球,再用醚化剂GTA与中性淀粉微球反应,制得阳离子淀粉微球.以微球的平均粒径和溶胀度为指标,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微球合成的影响.运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阳离子淀粉微球结构致密、强度高,平均粒径为15.2μm,并接枝有季胺盐阳离子基团,可作为一种良好吸附载体.  相似文献   

12.
赵新法  李仲谨  王磊  肖昊江  刘节根  田颖 《功能材料》2007,38(8):1356-1358,1362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K2S2O8-Na2SO3为引发剂,用反相悬浮法合成了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CSM.研究了交联剂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引发剂浓度对微球产率、溶胀度、平均粒径的影响规律.用扫描电镜观测了样品形貌,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RD、DSC以及TGA对其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交联淀粉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度均匀,微球中存在酰氨基结构.与可溶性淀粉相比,淀粉微球结晶度降低,热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用反相悬浮法合成了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ASM.最佳合成条件是可溶性淀粉2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0.2g,K2S2P8 0.04g,W/O相体积比1∶3,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50℃.ASM外型规则,粒度10~20 μm.探讨了成球机理,提出了交联反应主要在淀粉分子结构外围进行的推论并获得了实验支持.在25℃,ASM对Cu2 、Cr3 、Cd2 、Pb2 的饱和吸附量分别是2.75、2.20、0.88、0.77 mmol·g.HCl、ZnCl2使ASM对Cu2 的吸附量明显降低,MgCl2使吸附量略有降低.ASM的空间网状结构使金属离子容易深入其内部形成多点配位,配位吸附是ASM吸附金属离子的主要作用形式.  相似文献   

14.
以氧化乐果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利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分布范围较窄的氧化乐果分子印迹微球(MIPMs)和空白对照微球(NMIPMs)。通过紫外光谱及红外光谱说明了MAA与氧化乐果之间的结合作用,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所制微球的外观形态和粒径分布。静态吸附实验证明MIPMs对氧化乐果的吸附量明显大于NMIPMs。Scatchard分析表明,MIPMs在识别氧化乐果过程中存在两类结合位点:高亲和位点的解离常数KD1=0.131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1=3.890μmol/g,低亲合位点解离常数为KD2=5.178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2=62.232μmol/g。选择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MIPMs对氧化乐果的吸附量最大,具有很好的选择性能。  相似文献   

15.
淀粉微球的用途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介绍了淀粉微球的合成原理、特点、用途、合成方法,指出:提高淀粉靶向性,降低微球粒径及降低成本以便工业化是未来发展方向,淀粉微球较一般交联淀粉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纯淀粉纳米纤维膜,并在密闭容器中和戊二醛蒸汽进行交联。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纤维交联前后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电子万能材料拉伸试验机、接触角测试仪等考察了交联反应对纤维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戊二醛与淀粉分子之间发生了缩醛化交联反应,淀粉纳米纤维膜经戊二醛蒸汽交联后仍能较好的保留原纤维的形态,并且拉伸性能和耐水性能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evaluate the colon-targeted Irinotecan Hydrochloride (ITC-HCl) loaded microspheres by pharmacokinetic and biochemical studies. The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double emulsion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with natural polymer Assam Bora rice starch. The microsphere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their micromeritics properties, incorporation efficiency, in vitro and in vivo drug release studies. The release study confirmed the insignificant release of ITC-HCl i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of stomach and small intestine and major drug release in the caecal content. In vivo release study of the optimized microsphere was compared with immediate release (IR) ITC-HCl. ITC-HCl was distributed predominantly in the upper GI tract from the IR, whereas ITC-HCl was distributed primarily to the lower part of GI tract from the microspheres formulation. Enhanced levels of liver enzymes were found in animals given IR ITC-HCl as well as augmented levels of serum albumin, creatinine, leucocytopenia and thrombocytopenia was also observed. In summary, Assam Bora rice starch microspheres exhibit slow and extended release of ITC-HCl over longer periods of time with reduced systemic side-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