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植物景观是城市公园设计的重要内容,是游客游览体验的重要媒介。通过对福州市 5个城市公园的实地调研和公众问卷调查,探究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游客声景感知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对音乐声、广播声和交通声的优势度与和谐度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镶嵌式和疏林式两种配置模式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阶梯式和镶嵌式植物配置模式下,总体声景感知的愉悦度和丰富度评价较高,而疏林式最低,且受声源感知影响最为明显。音乐声感知特征、植物景观色彩度与植物群落围合度对总体声景感知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从植物景观配置角度为提升城市公园声景品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武汉月亮湾城市阳台位于武昌生态文化长廊上,由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与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计,是武汉长江主轴九大城市阳台之一。为提高长江城市阳台的标识性、突显长江文化特征,提出了以提高听闻舒适性、辨识度和标识性为目标的声景设计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场地实验和计算机仿真等技术手段,获得了声景元素喜好度和满意度的结论,并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优化后声景元素的借声、补声、反衬和掩声等精细化设计,从而塑造出良好的声场空间氛围,获得舒适的空间声场体验,为室外开放空间的声景设计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刘祎平  胡孟君  赵兵 《声学技术》2020,39(4):468-474
国外关于声景的探索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对于中国声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文章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近20年的相关英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依托科学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绘制功能,展现国外声景研究的学科及期刊分布特征、理论基础与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国外声景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特征。在研究热点上,从接续Schafer的理念、关注人类对声景的感知,到兼顾生物圈中非人类生物对声景的响应,再到以"格局-过程"为指导关注区域层面的声景生态特征与演变机制,是国外声景研究的主要发展脉络。声景研究框架的拓展使国外声景研究得以越来越全面和科学地解释和理解声景现象,并为声景实践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内容有待深化、研究学科有待融合、声景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声景普及有待提高,而这也是国内声景研究实现跨越发展需要积极补足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朱天媛  刘江  郭渲  任维 《声学技术》2022,41(5):742-750
城市森林公园是具有生态与社会效益的重要城市绿地空间,其声景品质是影响游客游览体验的重要因素。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公众声景感知数据,探究森林公园不同功能区中声景感知特征及差异性,并揭示游客社会、人口、行为学特征以及鸟鸣声、风吹树叶声、谈话声与交通声等4种典型声源对总体声景感知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鸟鸣声在森林景观区具有更高的声源优势度与和谐度,且在不同功能区对比中差异性最为显著;声景愉悦度在各功能区对比中表现为更显著的差异性;游客年龄、职业、教育背景以及游览频率对声源与声景总体感知影响更为明显,且鸟叫声感知受其影响最为明显,而交通声最不明显;鸟鸣声对声景愉悦度以及丰富度的积极影响最为显著,而交通声对其负面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提升不同功能区的声景品质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城市森林公园声源优化控制策略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自然界中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构成自然声景,人类的介入使得自然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声景,所有这些组成一个庞大的声景社会,但是自然声景与社会声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其矛盾该如何解决?人们对声品质进行评价,也只是仅仅针对某些具体的声音事件,就整个声景而言,什么样的状态才是一个处于良性循环的声景社会?声景所追求的难道就是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么?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声音的意象设计概念.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森林公园中声景的客观物理量和人主观感受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声景生态学和心理物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声漫步法和语义差异法对森林公园中的地球物理声、生物声和人工声进行主观喜好度评价,同时测量客观的物理指标,通过对主客观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森林公园声景喜好度评价模型,并结合三者各自对应的评价模型构建了森林公园声景喜好度评价模型。在森林公园规划中,可应用该模型将森林公园中的声级数据近似模拟为声景感受得分,以仿真来访者的主观感受,为森林公园建设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以期为声景观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高密度发展背景下,很多中国公共空间临交通干道布置,交通噪声严重影响空间品质。侧重感知体验提升的声景营造逐渐形成共识,声景情感维度成为重要评价参量。以大连市中山公园为样本,将其划分为临干道区域和内部区域,依据ISO 12913完成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研究表明,与欧洲的研究不同,中国典型公共空间的声景情感维度依次是“事件感”“愉悦感”。临干道区域的声景情感偏于“事件感强”“不愉悦”,内部区域则偏于“事件感强”“相对愉悦”。ISO声景情感维度与传统的声压级指标之间存在较弱的相关性,说明两者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声环境特征。二者的结合,可更科学地评价城市公共空间声环境。文中的研究可为临干道公共空间的优化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玫  康健 《声学技术》2006,25(6):523-532
本文通过一系列问卷调查, 运用语义细分法, 对两个在英国谢菲尔德、两个在中国北京的四个城市公共开敞空间进行了比较研究, 旨在找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中声景的决定因子。研究发现, 尽管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中的声景评价很复杂, 但仍有四个主要的决定性因子: 放松、交流、空间性和动态性。这四个因子在中英的案例中很相似, 不过就因子的顺序及各因子所包含的评价指标而言, 两国之间尚有一定差异。有趣的是, 这些因子涵盖了设计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声学的主要层面: 功能( 放松和交流) 、空间和时间。不过, 这四个因子仅覆盖了总变量的约 50-60%, 由此显示了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中声景的复杂特点。对不同季节及不同广场的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 上述四个决定因子仍然明显。另外, 从对英国和中国广场的声景评价中均可看出, 即使人们在公共开敞空间中感到很吵闹, 而声舒适程度仍然可能较高, 除非广场由高声级的、令人不快的声音所主导, 例如交通噪声。  相似文献   

9.
从声景生态学及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城市公园声景为研究对象,通过群体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恢复性环境相关属性,参考视觉景观恢复性评价体系构建模式,文章确立远离性、吸引及兼容性、丰富性作为声景恢复性评价的相关指标,建立集合判断矩阵对各指标赋权并建立等级制度,最终得出声景恢复性评价量化模型。通过该模型对金鸡山公园的声景进行实地研究,提出了针对声景恢复性的景观提升建议。结果显示,三类声景对恢复性效果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生物声(0.474 7)、地球物理声(0.362 7)、人工声(0.162 6)。对三类声景恢复性效果影响程度最高的因素均是其对应的吸引与兼容性。据集合后权重得出三类声景及其各类属性对城市公园声景恢复性效果影响程度高低的排序,以期能够通过声景恢复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地研究经验,为今后景观空间中的声景营造提供参考意见和数据支撑,让更多研究者关注到声景恢复性的相关建设。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及声景学相关研究在国内的兴起,声景对城市绿地的影响日渐加深。基于客观声压级与主观声舒适度评价两种数据的绿道声环境表现,通过解析场地声景优劣的影响因素,运用多维视角提出锦城绿道一期声景优化的策略与建议。并得出以下主要成果及结论:首先,城市道路所产生的车流噪声对绿道影响显著,绿道内部景观节点处呈现出高声压级点状聚集。其次,游客对安静的声环境期待较高,较为安静且自然声较高的区域更容易被游客接受,同时消极声的干扰程度、场地功能的协调性是产生声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全局统筹规划并在声源、传播过程及受声处实现多过程管控才能够形成协调的声环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园声景观要素及其初步定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种典型的城市公园(海滨公园,街心公园和综合性公园)为研究对象进行声景观要素分析。其中,海浪声、交通噪声和流水声被视为公园内的背景声。通过实验室主观评价研究,对包括风声、道路交通噪声、鸟鸣声在内的城市公园中经常出现的七种声音进行了与舒适度相对应的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公园中,与人工声(例如广播声和交通噪声等)相对比,实验被试者更喜欢鸟声和流水声等自然的声音,其中鸟声被认为是与各种公园都最和谐也最能引起人愉悦感的声音。与此同时,在有无背景声的情况下,对各种声音的最适宜声压级和主观评价如何随声压级变化的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声景生态学,研究城市公园声景观边缘效应,以福州西湖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法及语义差别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SD),进行城市公园边界内外两侧空间的声景观评价。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边缘对声景观有优化作用,大部分情况下,声景观边缘效应在公园边缘外侧比内侧更明显,该效应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景观使用者的心理感知;(2)公园不同质边缘的声景观边缘效应强度依次为:地形种植水体广场;(3)受声景观边缘效应影响较大的项目包括:噪声、气氛、美感、情绪、舒适度、愉悦度、吸引力。该研究将城市公园声景观评价由公园内部拓展到公园边缘及外部,为城市公园声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声景观边缘效应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永超  古林强 《声学技术》2022,41(5):751-756
梳理了近年来地面反射声和室内声景观的研究情况,结合实验心理学以及室内声景观主观评价等研究框架,通过三个基于反射声感知的声学可听化实验,确定了在四间房间内人耳对有无地面反射声参与的三种声音信号的绝对感觉阈。结果表明语音信号高于本底噪声10dB(A)即可被察觉,而水流声及音乐声高于本底噪声17dB(A)才能够被明显察觉,最后结合实验结果对地面反射声的处理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陆晶  陈克安  马晓洁 《声学技术》2008,27(6):854-858
介绍了声景观评价量,分析目前国内外声景观研究现状,并以西安市典型公共场所声景观调查为基础,总结出城市公共场所主要声因素以及影响声景观评价的主、客观因素。通过对不同地点及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声景观调查,总结出季节、时间以及场所等因素对声景观评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声景观评价的依赖因素及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钟伟梁  杜伟明 《声学技术》2016,35(6):500-503
声音存在于城市内的自然和人为环境中,声音来源可分为三个大类形:大自然声诸如风、雨、雷暴等;生命之声诸如鸟类、昆虫、宠物和动物发出的声音;人为之声如人声、音乐声、交通噪声、通风系统之噪声、建筑和拆卸工程之噪声、贸易活动产生的噪声。在最近几年,声音漫步已成为表征城市声景的方法之一。声音漫步通常通过一群人在被研究区内有代表性的典型路径的漫步。漫步者把声音录下来,也将在路径上听到的声音特点和来源记录,以及拍摄照片和在地图上标示。文章旨在为声音漫步提出一个实用指南,方便它成为城市音景的鉴定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