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高固含量乳液(St/BA/AA)的合成、乳胶粒径及其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滴加预乳化液的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固含量高达65%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St/BA/AA)共聚物乳液,并系统研究了乳化剂含量、固含量、单体配比、功能单体浓度对乳胶粒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乳胶粒子的微观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乳化剂及功能单体浓度增加,乳胶粒粒径减小,分布变窄;增加固含量、单体BA用量,乳胶粒径增大,分布加宽.高固含量(St/BA/AA)乳液的平均粒径在150 nm~500 nm范围内,粒径分散系数为1.06~2.5,乳胶粒子呈多分散分布.  相似文献   

2.
核壳型交联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种子乳液共聚方法合成了以BA、2-EHA为核层共聚单体。St、MMA为壳层共聚单体,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为核壳层交联荆的共聚物(ACR)。借助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仪、DSC、TEM分别考察了乳胶粒的粒径及其分布、共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乳胶粒的微观形态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共聚物具有明显的三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对应ACR的核层、接枝过渡层、壳层的Tg,且ACR乳胶粒呈现规整的核壳结构。当壳层苯乙烯含量大于70%时,所合成的乳胶粒结构表现明显的异常核壳形态(夹心形)。  相似文献   

3.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丙烯酸(AA)和丙烯酸羟丙酯(HPMA)为功能性单体,采用预乳化、半连续法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种硬核软壳聚丙烯酸酯乳液。文中研究了核壳质量比、核和壳中软硬单体BA/MMA质量比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通过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动态力学分析等手段对乳液粒径及表面形貌、涂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漆膜的硬度、附着力、吸水率等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核壳质量比为5∶5、核中m(BA)∶m(MMA)为0∶50、壳中m(BA)∶m(MMA)为24∶26时,储存模量可达到3500 MPa,漆膜硬度为2H,附着力为1;乳胶粒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在100 nm左右。  相似文献   

4.
微波辐射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丁酯的乳液共聚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微波辐射下,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的乳液共聚合。用称量法测定反应的转化率,研究反应动力学;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共聚产物进行了玻璃化温度(Tg)的测试,并通过Tg计算了共聚物中MMA、BA的质量分数;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激光光散射粒度仪(PCS)表征了乳胶粒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结果表明,微波辐射乳液共聚合的诱导期短、反应速率快、转化率高;共聚产物只有一个Tg,并随MMA/BA质量配比的减小,Tg从91.4℃降低到-35.4℃;制得粒径小于100 nm的单分散乳胶粒;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大,乳胶粒水合粒径从194 nm减小到60 nm左右。  相似文献   

5.
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固含量约为40%的轻度交联苯丙胶乳纸张涂布剂。考察了不同单体用量对乳胶膜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MMA)=11.5%,m(AA)=6.9%,m(HEA)=11.5%,m(St)/m(BA)=1∶2时,乳胶膜呈现良好的机械性能,乳液粒子尺寸较小且分布窄,平均粒径为128.9nm;且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6.
丙烯酸羟乙酯对自交联苯丙胶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固含量约为40%的自交联苯丙胶乳纸张涂布剂。考察了不同HEA用量对乳液及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St)/m(BA)=1∶2,w(MMA)=11.5%,w(AA)=6.9%,w(HEA)=11.5%时,合成的乳液稳定,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乳液呈现假塑性流体的流变性质;随着交联单体HEA用量的增加,乳液黏度显著增大,胶膜吸水率最低可达4.1%,膜的力学拉伸强度可由1.7 MPa提高到4.7 MPa,同时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可最大提高31.3℃。  相似文献   

7.
程文  张海潮  伍燕  蒋禹旭  杜宗良  成煦 《功能材料》2012,43(12):1651-1653,1657
采用环氧树脂/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为乳化剂及相反转法制备了环氧树脂E-44水乳液,探讨了乳化剂用量对相反转点的影响,以及相反转搅拌速度对环氧树脂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加,相反转点变小;随搅拌速度的增加,乳液的平均粒径显著减小.探讨了丙烯酸酯类混合单体及聚合反应对环氧树脂乳胶粒的溶胀行为.结果表明,混合单体对环氧树脂乳胶粒子有溶胀作用,当单体与环氧树脂的质量比(Mm/MEP)达到0.8时,乳胶粒被胀破,但复合预乳液的稳定性并未下降;聚合后,环氧树脂乳胶粒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增大且分布变宽,当Mm/MEP达到0.6后,部分乳胶粒因粒径过大而发生沉降.  相似文献   

8.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自生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苯乙烯(St)为主链,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共聚制备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预乳化时的相比、种子乳液的含量、反应保温时间、硬单体St与MMA的比例、功能单体用量以及软硬单体比例等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预乳化油水比为1.8∶1、种子乳液质量为预乳化液的1/3、m(St)/m(MMA)=1∶5.5、AA占单体总量为3%时能得到稳定性好、粒径较小且分布较窄、胶膜吸水率低的乳液。通过拉伸测试、差示扫描量热、红外光谱及凝胶渗透色谱等方法,本实验发现随着软硬单体配比增加,乳胶膜的拉伸强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逐渐下降,断裂伸长率逐渐提高。最终得到了粒径分布在114 nm~290 nm之间,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为1.679的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9.
采用阳离子开环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含有双键的聚硅氧烷乳液(PSiO)。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等为主要单体,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EO9TMPTA)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系列聚硅氧烷/丙烯酸酯(PSiOA)乳液。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表征乳液的结构形态。考察了EO9TMPTA用量对PSiOA乳液的稳定性、粒径、流变行为和对乳胶膜的吸水率、拉伸性能等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EO9TMPTA用量的增加,乳液凝聚率、黏度增大,胶膜的热稳定性、耐水性等综合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当m(EO9TMPTA)=3g时,综合性能达到最佳,拉伸强度为5.62MPa,断裂伸长率为653%。  相似文献   

10.
链转移剂对高固含量共聚物乳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合成了固含量70%、67%左右的BA/MMA/HAM、BA/MMA/MAA共聚物乳液.发现:链转移剂C12H25SH的使用,使乳胶粒粒径变大,乳液粘度变小,聚合物应力松弛时间缩短,未使用链转移剂的胶膜其拉伸为脆性断裂,使用的为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11.
水性室温自交联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酸(AA)为共聚单体,采用预乳化和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水性室温自交联聚丙烯酸酯乳液(AACPA)。作为对比,合成了相应的常规聚丙烯酸酯乳液(CPA)。对两种乳液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形态结构,两种乳胶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及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对比。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室温下交联剂与功能单体双丙酮丙烯酰胺发生了交联反应;透射电镜(TEM)和动态激光光散射(DLS)表明,两种乳胶粒子均呈球状,但AACPA乳胶粒子的粒径更小,分布更窄。此外,相比于未交联的CPA膜,AACPA乳胶膜具有更高的Tg及更优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聚合工艺对丙烯酸酯乳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批量法、全连续法、半连续法等聚合工艺,制备了AA为3%,BA/MMA分别为70/30、60/40、56/44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通过对乳液粒度、力不遥表征,以及DSC分析,发现批量法制备的乳液粒度大于全连续法的乳液粒度、膜的拉伸强度最大;而全连续法制备的乳液粒度最小,膜最软,膜的伸长最大。全连续法和批量法乳液性能的差异在于聚合初期的成核。DSC分析表明,所制备的试样,部分有两个Tg,是几种共聚  相似文献   

13.
以甲基丙烯酸-β-(全氟烷氧基酰基)乙脂均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要原料,制备固相质量分数为23%,乳胶粒子粒径为76100 nm的一系列稳定的二元含氟共聚物乳液,并对聚合物结构进行红外光谱表征,讨论单体配比对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热稳定性及乳胶膜对水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含氟单体用量的增加,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新型含氟共聚物较原含氟均聚物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随着含氟单体的增加,乳胶膜对水的接触角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以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酯/苯乙烯为共聚单体,采用多步种子乳液聚合与碱溶胀的方法制备了中空聚合物乳液微球,通过透射电镜(TEM)和激光粒度仪表征了复合乳液的微相形态,着重研究了核层乳胶粒的制备过程及其影响规律,以及对中空聚合物微球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层甲基丙烯酸(MAA)用量在10%~30%,乳化剂用量为单体用量的0.8%~1.2%,通过饥饿态进料的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可制备粒径均一核层乳胶粒,可用于制备理想结构的中空聚合物微球。  相似文献   

15.
支化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支化单体对丙烯酸酯乳液的影响。方法以顺丁烯二酸酐和季戊四醇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制备聚酯型四臂支化单体,将其水分散液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单体进行乳液聚合,得到支化丙烯酸酯乳液。测定不同比例分散液对乳液基本性能的影响。结果制备乳液粒径分布100~200 nm,表面张力稳定在30~35 m N/m,增加分散液的比例可适当降低乳液粘度,降低吸水率。结论将支化聚合物引入乳液聚合体系,可有效降低乳液粘度和吸水率。  相似文献   

16.
以苯乙烯 (St)、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为主单体 ,丙烯酸 (AA)为功能单体进行了无皂乳液批量共聚合。用TEM和 QEL S观测了胶粒结构形态、大小及分布。探讨了功能单体 AA浓度、引发剂 APS含量、体系 p H值、聚合温度及 St/ MMA配比对胶粒形态、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 ,St- MMA- AA三元无皂共聚胶粒呈核 -壳结构。随[AA]增大 ,粒径减小 ,分散系数增大 ;随 [APS]增大 ,粒径出现最大值 ,分散系数增大 ;随 p H值调节剂 Na HCO3浓度增大及 MMA比例增大 ,粒径变化复杂 ,且分散系数也相应变化 ;随聚合温度提高 ,粒径增大 ,分散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17.
室温自交联杂化硅丙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体系中,引入功能性单体乙酰乙酸基甲基丙烯酸乙酯(AAEMA),合成具备能在室温下发生自交联的反应性乳液,然后加入r-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交联剂,制得室温自交联杂化硅丙乳液.考察了不同KH550的引入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粒径测定、TEM、DSC、TGA、FTIR分析对其进行表征.发现制备的乳胶粒径约100nm并具有在窄分布的特点.经室温自交联杂化后,硅丙乳胶膜的耐水性、耐老化性、硬度、拉伸强度及耐热性能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饥饿态加料的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系列PBA/P(St-co-MMA)复合乳液,通过改变St/MMA配比调节第Ⅱ阶段无规共聚物极性,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到从反向核壳向正向核壳形态变化的复合乳胶体系,发现同一乳液样品在相同处理条件下存在着粒子形态的多样性,提出采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描述这种形态分布,对粒子形态分布的量化,可使核壳型乳胶粒子形态的表述更为直观、准确.根据不同温度处理方式下所得粒子形态分布结果的对比,判定了核壳型乳胶粒子热力学平衡形态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无皂苯丙乳液的粒径与成核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MAA)四元无皂乳液聚合体系中各种因素对单体转化率、乳胶粒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并对其成核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引发剂用量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剂的加入方式对单体转化率和乳胶粒的单分散性均有很大的影响;引发剂含量增大,聚合温度升高,单体转化率先升高后趋稳定,乳胶粒粒径和分散度先减小后增大;反应性乳化剂量增大,乳胶粒粒径和分散度均逐渐减小。在所研究的条件下,含有反应性乳化剂的无皂苯丙乳液聚合体系以均相成核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