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刘潇  周欣越 《包装工程》2022,43(10):183-189
目的 通过分析“新文创”时代下文化IP的消费模式、商业模式、社会价值,为文化企业和设计师提供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的文化IP体系。方法 以“新文创”为背景,分析国内外文化IP的研究成果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文化IP价值演进,以及文化IP开发、运营、传播渠道的发展模式,进行文化IP体系构建研究。结论 通过建立文化IP基因数据库、搭建用户模型库、文化基因符号提取与转化、文化IP孵化路径、打造文化IP全产业链5个维度,逐步构建文化IP体系。以“新文创”为核心的文化IP,将以一种更为严谨、系统的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基于“新文创”视角下的文化IP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2.
类比故宫博物院等优秀文创产品产业化发展思路对津沽文化脉络进行文化传承元素的有效梳理,结合产业化发展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形式,以文创产品设计为研究载体,带动城市文化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总结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和产业化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不同领域文创产品设计案例。以市场需求定位设计层级,建立在设计层级基础上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从升级保护技术的角度拓展产业化发展思路,结合数字化营销模式,适应现今智能化时代需求。总结了非遗文创产品在层级设计指导下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在现代与未来概念下的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方向。进一步带动了天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为天津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柳瑄 《包装工程》2020,41(20):234-239
目的 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挖掘并分析漳州陶瓷文化多维内涵,为开发具有显著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方法 以漳州窑陶瓷文化为核心,通过分析漳州陶瓷文创产品行业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提炼城市文化符号和地域人文特色,对漳州陶瓷文化资源进行再挖掘和再归纳,将传统文化元素和创意产品系统设计与开发进行融合,构建基于漳州陶瓷文化的创意产品开发模型,并通过具体设计案例进行论证。结论 将传统文化元素和创意产品设计结合,找寻传统文化与创新产品的平衡点,使其真正成为具有符合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并有着较大地缘辐射影响力的重要文化遗产,综合提升陶瓷文创产业良性发展和区域文化传承发扬的双重价值,为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邹岚  杨丽萍  古丽珠  廖钲宜  李潇  彭梅 《包装工程》2021,42(18):374-379, 422
目的 高校文创纪念品记载着学校的历史、文化、情感等方面的信息,文创设计助力传统农业文化传播,有助于高校打造优质的校园形象并建立特色文化.方法 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纪念品为例,基于传统农业文化视角下的高校纪念品设计的相关策略,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相关农业资源与文化特色,搜集归纳出代表学校农业文化基因的创新元素.指出高校文创纪念品设计中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及艺术价值的融合.以校园文创设计作为创新设计的主要方法,吸取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故事精髓并结合现代审美需求.结论 使用校园文创纪念品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传播、传承和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专业发展、区域经济需求和校园文化特色三者相结合,进一步推动高校文创纪念品设计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申冰 《包装工程》2021,42(22):310-316
目的 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究博物馆新文创的建设路径.方法 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文博机构角色的转变、文创产品的升级发展和更新迭代,以及博物馆的传统与未来发展的思考,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展开博物馆新文创的建设路径及其IP构建方式、方法的研究.结论 得出博物馆新文创建设要以内容为王,通过IP挖掘(主题先导)、IP塑造(故事驱动)、IP转化(多元演绎)、IP赋能(打通平台)层层递进,构建出以IP为核心的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将博物馆文化及馆藏文物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通平台,赋能未来,通过实现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为博物馆新文创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致欣  刘安琪 《包装工程》2022,43(6):282-287
目的 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并提出该类产品的设计原则与开发策略。方法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导下,从天津现有文创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困境和问题入手,发掘天津城市精神内核、归纳天津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念与当代产品设计方法论相结合,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解读、剖析,提炼出多维度、立体化的产品设计与推广方法,以创新设计为驱动力提升天津旅游产业活力,促进完善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共生模式。结论 以产业化视角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其文化内涵以符号化、抽象化、概念化的方式注入当下文创旅游产品设计中,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找到新的物态化载体,并为天津文创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鑫  周欣越 《包装工程》2024,45(2):444-451, 471
目的 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容为核心,提取、构建传统节日IP设计因子,并转化为形象设计应用的新路径,以探索传统节日文化创新发展新思路,从而助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发展。方法 分析用户在节日活动时的具身认知发展特征,构建具身认知与我国传统节日IP设计关联的感知层、行为层和情境层,转化为节日文化设计因子。以春节为例,利用春节的文化内容为设计来源,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春节IP设计及IP文创设计中。结果 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具身认知设计方法研究,开展我国传统节日IP形象设计与IP文创设计实践。结论 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下我国传统节日IP的设计研究,是建立在我国人民对传统节日文化独有的情感认知下进行的,有助于探索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苟敏  周睿  费凌峰 《包装工程》2019,40(24):235-242
目的针对当前民众对成都水文化认知度比较低的问题,弘扬成都水文化,探索新文创时代文博创意产品开发策略。方法通过典型案例设计分析,剖析当前互联网领域新兴的"新文创"战略对水文化传播的影响,以成都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为契机,提出适合文博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水文化设计转化具体方式。结论根据"新文创"时代以IP塑造为核心的创意特征,提出将成都水文化纳入"天府文化"进行软实力提升和城市文化构建,剖析成都水文化在体系开放性、载体多元性、视觉体验性和情感共鸣性等方面的文化IP打造策略。以"新文创"的发展视野来打造和开发成都水文化的系列文博创意产品,对于提升城市人文魅力、文化品质和文化软实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建罡  郑勇  王宁 《包装工程》2021,42(24):306-313
目的 研究新媒体交互语境下传统工艺文化IP与衍生文创产品在当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归纳并总结新媒体设计在传统工艺文化IP的传承和发展中的价值,探究针对传统工艺文化及衍生文创产品的推广新模式。方法 从传统工艺文化IP及衍生文创产品在新媒体时代的痛点入手,梳理传统工艺文化的美学特点与推广诉求及相对应的新媒体推广模式。分析新媒体交互设计在文创推广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对于传统工艺文化及衍生文创产品在弥合审美时差、展示传统工艺文化魅力、扩大消费受众群体等方面的独特价值;结合当下IP联名等推广新模式,讨论新媒体交互推广在未来的前进方向。结论 新媒体交互语境下的文创推广新形式应顺应当下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发展,在充分展示传统工艺文化与衍生文创产品的艺术美感与历史源流的同时,迎合赛博空间的用户需求,从而有效地提升推广效率,助力传统工艺文化及衍生文创产品摆脱推广桎梏,实现传统工艺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有机传承。  相似文献   

10.
张君 《包装工程》2019,40(24):286-291
目的重新认识传统手工艺的生活化本质与当代价值,通过研究手工艺资源的文创转化与文化活化,探讨"创意性"保护与传承。方法通过阐释、比较等质化研究方法,分析手工艺的生活化本质与审美化特质,阐述了手工艺遗产作为资源的文化价值,比较文创设计与文化IP打造的差异,探讨手工艺文创设计和创意活化的途径。结论在手工艺文化资源IP转化的过程中,文创设计是最为具体的落地形式。尽管如今的传统工艺已失去了最初的使用功能,可是对其传承保护多基于文化价值的需要,因此设计的介入使得传统手工艺资源得以活化,通过文创设计和IP开发,一方面使传统手工艺的使用价值得以延伸,在使用功能上启发了现代设计;另一方面使当今的日用之需具有了文化价值,使日常生活延续了传统的文化基因。传统工艺在文创设计和IP转化过程中得以传承工匠精神,延续造物文化。  相似文献   

11.
解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35-338
目的 探索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 文创产品设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追求越来越高,除了在审美性和知识性上做到极致外,还应从流行性和传播性上下功夫,以实现更多更好的设计价值。以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借助两者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特点,从融合共生的必要性和意义出发,深入剖析可供选用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路径,并从基础的形式与功能、文化与技艺、传承与发展等视角对此进行总结和探索,分内外两方面深入分析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结论 文创产品所需的文化内涵支撑与非遗元素所需的现代传承相契合,彼此合理融合能够实现多方面的价值,既为文创产品设计找到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实现路径,让作品可以在更多的层面实现健康发展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智薇  李洋  刘超菘 《包装工程》2023,44(16):356-364
目的 对乡村非遗手工艺的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和归纳研究,在传承中保护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的技艺流程、使用场景及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昭觉彝族文化符号进行采集与提炼,探讨凉山彝族乡村文创产品可持续发展方法和创新设计的途径。结论 昭觉彝族历史资源深厚,文化资源广阔,民族特色显著,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保障,结合民族学与设计学的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文创产品进行形式、功能、载体等方面的创新,将地域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不仅可以涵养文创产品的内涵,还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助力昭觉彝族地区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伟  郑洁 《包装工程》2019,40(10):119-124
目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的活态保护及传承,提出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和样本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文献法,从长乐故事会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结合现有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及元素,围绕建立以文化资源为根本的文创产品价值链,营造文创产品开发的法律保护环境、设计研发,塑造文创产品的品牌形象以及依托博物馆载体,拓展文创产品的市场空间4个方面提出对长乐故事会文创产品新的开发策略。结论文创产品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是传递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商品和服务,其开发有利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而产生群体认同、影响文化消费行为,使其得以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接续流传、活态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4.
刘媛霞  殷俊 《包装工程》2022,43(10):326-334
目的 研究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数字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互联网的传播与时代审美需求,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化IP的提取,进行文化IP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设计转译。在获得视觉要素筛选结果、数字文创APP信息架构、意义体验达成路径以后,采用“APP+IP形象”的思路,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结果 围绕文化IP,完成APP用户体验设计、角色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与引导页设计。结论 “文化转译”打造文化IP并生成数字文创的方法,融通了传统与现实,有助于深度挖掘非遗类数字文创的文化主题,保证数字文创产品文化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是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傅燕翔  罗霞 《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目的 在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以应对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危机,力求在非遗活态化层面探讨事物的传续与创新发展途径。方法 以文化生态学为视野,将非遗手工艺落脚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创建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模式,寻求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消费市场之间融合互动的对策与连接点,提出非遗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四化”生态模型,从内容化、品牌化、产品化与数字化4个维度讨论非遗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参与路径,并以湖南湘潭地区石鼓油纸伞为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结论 文化生态具有动态衍变与整体协调特征,能够适应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变迁与传承。通过充分发挥工业设计专业特长,能有效地给非遗产业化内容做设计学上的注脚。“四化”生态模型有助于非遗手工艺的核心价值留存与创意性转换,设计参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并以期通过推进该模式让非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6.
王家飞 《包装工程》2019,40(22):253-259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保护它的基础上进行活态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以此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阐述非物质文化的成因、历史、分布与类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现代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归纳其中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策略,包含3种较合适的途径,即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工业化及标准化、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和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化。跨界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融媒体可以激活非遗的影响力,体验可以促进非遗的聚集效应,使非遗IP创造出跨界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7.
王丽君 《包装工程》2023,44(18):250-257, 275
目的 研究岭南非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设计,探究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新路径。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岭南古建筑不同区域灰塑素材,再以山墙、墙楣区域灰塑文化为例,基于符号语义学理论“外延层”“内涵层”两个维度解构分析岭南灰塑文化,凝结转化灰塑文化符号。结果 围绕灰塑“祈福”文化符号,从“皮”“肉”“骨”三方面设计转化文化符号IP形象。结论 基于文化“外延层”“内涵层”探寻设计岭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有助于岭南灰塑的现代传承与设计,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保护。  相似文献   

18.
王先昌  彭雅莉  孔德强 《包装工程》2022,43(12):332-338, 358
目的 旅游业兴盛的当下,以非物质文化与旅游文创产品的融合为目标,构建基于非遗文化符号的湛江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方法 文章分析了旅游文创产品的属性,筛选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视觉符号特征鲜明、知名度高、感染力强的文化元素,经过打散、简化、形态加减、夸张变形、重构等艺术手法,对其形符和意符进行提炼,并结合旅游产品属性进行转译和编码,构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结论 通过舞鹰雄非遗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验证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非遗文化的植入提高了旅游文创产品的个性和品质,实现文化的“变现”和“带走”,还能拓宽非遗视觉元素的活化传承方式,更好地延续其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