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 探究DP1180(抗拉强度超过1 180 MPa双相钢)激光焊接接头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并分析接头力学性能.方法 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对DP1180进行了拼焊连接,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接头微观组织演变,通过单轴拉伸试验及疲劳试验分析接头力学性能.结果 热影响区各微区所经历的峰值温度及冷却速率存在差异,进而导致热影响区各微区的微观组织不同,细晶区和粗晶区为全马氏体组织,不完全相变区为马氏体和铁素体的双相组织,回火区为回火马氏体和铁素体,回火区为接头的软化区.后续的焊接单轴拉伸试验结果显示,接头试样于回火区发生韧性断裂;接头试样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断裂总延伸率分别为1 250.6 MPa、978.8 MPa和4.5%,焊缝等脆硬区的出现,使接头的断裂总延伸率降低但屈服强度提高.在后期的疲劳试验中,激光焊接造成的接头试样凹面应力集中高于其他区域,导致接头试样的疲劳极限低于母材,母材试样的疲劳极限为390.4 MPa,接头试样的疲劳极限为245.1 MPa,接头试样的疲劳极限仅为母材的62.8%.结论 激光焊接技术实现了DP1180双相钢的充分拼焊连接,激光焊接导致DP1180接头各微区微观组织存在差异,但接头的拉伸性能和疲劳性能均会降低. 相似文献
3.
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等手段研究了2.4 GPa级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在时效过程中析出相的演化规律及其与材料力学性能的关系。对组织观察的结果表明,马氏体时效钢在时效过程中析出相的演化规律分为三个阶段:时效初期富Ni和富Ti团簇的形成、峰时效期金属间化合物Ni3Ti及其界面处富Mo相的形成、过时效阶段Ni3Ti的粗化和富Mo相过渡为Ni3Mo。力学性能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时效时间为4 h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2560 MPa。断裂韧性呈现与抗拉强度相反的变化趋势,时效时间为4 h时的断裂韧性值最低,仅为20 MPa·m1/2。根据不同时效阶段材料中析出相的演化规律,探讨了马氏体时效钢的力学行为与析出相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6.
7.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30CrMnSiNi2A钢等温的微观组织,疲劳裂纹扩展行为、裂纹尖端塑性区和位错结构,结果表明,等温状态组织由马氏体和贝氏体组成。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一般存在四个板条领域、裂纹尖端的塑性区内存在主位错带,疲劳断裂的基本组织单元为板条晶或板条束。裂纹遇到板条束界时方向发生较大偏斜。 相似文献
8.
首次在TEM下直接观察和研究了钛(TA2)/钢(A3)界面结合层内的微观组织结构,从而在更微观的尺度上确立了界面结合层内的组织结构模型。揭示了爆炸复合界面通过局部熔化和扩散的物理冶金过程实现其“冶金结合”的机制。所建立的温度场模型可用以预测和分析界面结合层内的微观组织结构。 第一次利用TEM直接观察并研究了界面结合层内TA2例所产生的绝热剪切带(ASB)内的微观组织结构,结合ASB内的形变热力学条件首次利用动态再结晶理论和起塑变形理论阐明了ASB内细小(<0.1μm)等轴晶粒组织的产生机制及ASB内大剪切应变机制。首次基于材料热粘塑性本构失稳理论对材料本身的物理-力学-热学性能及其晶体结构相耦合进行综合分析,阐明了界面结合层内仅在TA2侧产生、ASB而在A3侧从未产生ASB的机制。 通过对界面微观断裂过程的动态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其不同波形状态界面的微观断裂机制。 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界面扩散反应区内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反应相的形成、生长规律。所得结论可指导TA2/A3复合材的工业生产和应用。 本研究中有关金属在冲击载荷下的塑性变形机制和力学行为(孪生、绝热剪切等)的研究结果对研究金属在高应变率冲击载荷下的力学冶金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分别对原始态的双相Mg-8Li-4Al-3Zn-La合金进行固溶及退火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合金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微观组织的变化,测定了合金硬度及拉伸性能并分析了断口。研究结果表明,经固溶处理后合金抗拉强度明显提高,由原来的194MPa提升到243MPa,延伸率由18%降至9%;而退火处理后其强度没有提升,塑性反而下降。此外,合金中两相组织与第二相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使得各相性能及其对热处理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避免双相钢在成形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翻边或扩孔开裂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方法以几种强度级别为450~780 MPa的双相钢为实验对象,测试材料的单向拉伸和扩孔性能,并从微观组织上分析影响双相钢强度和扩孔性能的因素。结果 450~780 MPa强度级别双相钢的屈服强度随铁素体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加,抗拉强度随马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双相钢的扩孔性能随着材料强度的提高呈下降的趋势。DP500与DP450和DP600相比,抗拉强度(579 MPa)居中,伸长率最高,但由于其马氏体形态和分布的差异,其扩孔性能反而最低。结论双相钢的扩孔性能会受到马氏体的含量、尺寸、形态和分布的影响,与材料强度和伸长率没有必然的关系,当马氏体呈颗粒状均匀分布时,具有更好的扩孔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冷却模式对热轧双相钢显微组织及断裂机制的影响,采用两段式(空冷+水冷)、连续式两种冷却方式,得到不同相比例和力学性能的热轧双相钢,轧后取样并在扫描电镜上进行原位拉伸实验.结果表明,两段式冷却模式得到的马氏体呈小岛状,而连续式冷却模式得到的马氏体呈块状,马氏体含量和形貌的不同导致两种冷却方式得到的双相钢力学性能存在差异.原位拉伸过程中,裂纹首先萌生于铁素体与夹杂物界面处,随着变形继续进行,在铁素体与马氏体界面处开始出现裂纹,当变形量进一步增大时,细小岛状马氏体始终不发生断裂,而块状马氏体在颈缩阶段发生断裂. 相似文献
15.
低碳双相钢丝热处理与冷拉拨变形的组织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双相钢线热处理与拉拨变形的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随亚温淬火温度的升高,双相组织中马氏体的亚结构由孪晶型变成位错型,两相的变形能力和拉拨性能都得到改善,变形量是影响位错数量及在双相组织中形成错胞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钢结构梁柱节点的局部构造形式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显著,该文研究已有焊接节点构造形式的优缺点,依据等强设计原则,提出新型的节点构造形式。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考虑构件局部屈曲,对节点施加初始缺陷,并依据已有的钢框架焊接节点试验验证所建立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新型节点与标准节点、加强型节点和削弱型节点在承载力、断裂性能、滞回性能、退化特性、破坏形态以及累积损伤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新型构造形式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新型节点在不改变节点刚度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塑性铰外移,且节点破坏形态与断裂性能滞回性能稳定,在断裂性能与累积损伤方面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决780 MPa级别超强度钢板冷冲压生产汽车前纵梁时发生的冲压开裂问题。方法通过网格应变分析技术和仿真分析,研究该零件冲压开裂的原因,分析引起开裂的因素,基于CAE模型系统,研究压边力、模具间隙、坯料尺寸、材料性能对开裂的影响规律。结果降低压边力和增加模具间隙均能减轻开裂,但是无法消除冲压开裂;坯料尺寸缩小可以消除冲压开裂,但是优化坯料尺寸需要改变模具上的坯料定位器,同时增大起皱风险;通过提升材料性能可以消除开裂。结论考虑最终各方案成本,选择性能优异的材料进行生产,将冲压开裂率降低至0.6%,满足了冲压要求。 相似文献
18.
Cracking morphology in the fusion zone of HQ130 high strength steel was researched by “the y-slit test“and “three-point bend test“,ultrasonic test and microscope.HQ130 and Q163 high strength steel welded by Ar CO2 gas shielded arc welding under the condition without preheating.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elding cracks were produced in the partially melted zone of the weld root ofHQ130 steel side and propagated parallel to the fusion zone.The cracks were developed alternatively between the weld and the partially melted zone, and are not strictly ruptured at W/F(weld metal/fusion zone) boundary surface.Controlling weld heat input(E) about 16kJ/cm could make the cracking rate lowest and satisfy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 of welded joint zone. 相似文献
19.
采用化学成分分析、宏观和微观检验及试验验证等方法对某热轧高强度钢板剪切开裂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开裂并非由于连铸坯中心裂纹或偏析所造成的,而是中心马氏体带和基体上弥散分布较大的TiN(C)颗粒和晶界上富集的磷以及剪切加工工艺不合理所造成;并提出相应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碳高合金冷作模具钢淬火开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某SKD11高碳高合金冷作模具钢板在淬火过程中开裂失效。采用金相、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对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钢板存在的冶金缺陷以及不合理的机加工和结构设计,是导致其淬火开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