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盐酸为催化剂,以二甲基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乙氧基硅烷、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及水进行水解缩聚反应,制备了具有反应活性的有机-无机杂化有机硅树脂共聚物。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催化剂浓度、原料配比、温度及水对树脂产率的影响,得出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为酸浓度为0.05mol/L、原料配比为1.5∶2.5∶6、温度为70℃、水量为0.1mol。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对最优配比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表明树脂中具有可反应性基团,其主链为硅氧链。采用GPC分析,数均分子量为43040,分散系数为2.3,分布较宽。  相似文献   

2.
高选择性催化合成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5A分子筛固载铂催化剂的制备,并对它催化乙炔与三乙氧基硅烷硅氢加成反应的催化效果进行了探索.另外还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铂含量、反应温度、乙炔流量等因素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有机铜催化剂催化合成三乙氧基硅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直接法合成三乙氧基硅烷多以卤化铜为催化剂,存在产品卤素含量高,反应过程中产物易水解的问题.本文以乙酸铜和自制双二乙基磷酸铜为催化剂,对硅粉与催化剂的混合体(触体)进行微波活化处理,研究了活性触体和乙醇进行反应合成三乙氧基硅烷的工艺影响因素,主要考察了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反应温度、促进剂及搅拌速度等因素对三乙氧基硅烷的选择性和硅粉转化率的影响.通过对两种有机铜催化剂的对比研究发现,双二乙基磷酸铜的催化效果较好.微波处理触体[m(Si):m(双二乙基磷酸铜)=10∶1],以氟化铵和噻吩为双重促进剂,得到三乙氧基硅烷的选择性达到99.3%,硅粉转化率为41%.  相似文献   

4.
利用海藻酸钠水凝胶上的羧基与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上的氨基在常温下反应生成酰胺键而交联,同时硅烷中的乙氧基发生水解缩聚反应得到了有机高分子和无机材料之间以共价键结合的杂化水凝胶;用FTIR、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杂化水凝胶的溶胀率、剪切模量、网链平均分子量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杂化材料中有机无机两相相容性良好,杂化材料的密度、溶涨率及其力学性能可以通过控制无机有机的比例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外消旋丙交酯(D,L-LA)与环氧大豆油(ESO)在辛酸亚锡[Sn(Oct)2]催化下原位开环聚合,利用ESO的环氧基,合成了多支链结构的以刚性聚乳酸为臂、环氧大豆油为核的高分子星型共聚物(PDLLA-ESO);采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ESO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共聚物黏均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ESO质量分数为4%时,在160℃下反应6h,得到的共聚物黏均分子量达6.92×104g/mol,分子量得到了提高;并对共聚物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共聚物的拉伸强度为32.6MPa,断裂伸长率为5.96%,两者均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6.
使用3种方法合成了具有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齐聚物,包括:聚乙二醇(PEG)与丙烯酸反应,聚乙二醇与丙烯酰氯反应,聚乙二醇钠与丙烯酰氯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对3种合成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了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齐聚物的红外激光固化反应,利用红外分析测定双键转化率,发现随着齐聚物分子量增大,激光固化后的双键转化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7.
溶胶-凝胶法制备有机/二氧化钛杂化材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溶胶-凝胶法同时对钛酸四丁酯(TBT)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ETES)进行水解剥备出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纳米TiO2杂化材料的溶胶体系。探讨了反应体系的pH值、溶剂类型、反应温度以及正丁醇与TBT的体积比对产物稳定性的影响。红外光谱表明该溶胶体系是TBT与ETES反应的产物。透射电镜分析表明:该体系颗粒大小为60nm~80nm左右。此种含TiO2的杂化材料广泛应用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增强、耐磨等领域。  相似文献   

8.
在聚丁二烯(PB)胶乳中进行乳液自由基反应,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接枝到聚丁二烯分子链上,制备了聚丁二烯/SiO2杂化材料。运用硅含量、交联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A)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产物多种性能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杂化材料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VTES通过共价键合在PB链上,并与水解缩合形成的硅核连接,利用率达88.6%;接枝后产物凝胶率提高,分解速率降低,力学性能如门尼黏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9.
首先将桐油与甲醇经过酯交换反应制备桐酸甲酯,然后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将其与过氧化氢和乙酸反应,制备环氧桐酸甲酯,最后以阳离子光引发剂(三芳基硫鎓盐)为催化剂,在UV光照条件下催化环氧桐酸甲酯与二乙醇胺进行光化学开环反应,制备桐油基多元醇。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波谱、凝胶色谱等方法来鉴定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在UV光下三芳基硫鎓盐可以催化环氧桐酸甲酯开环制备桐油基多元醇,其羟基值为599.54mg KOH/g,平均分子量为544。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环氧乙烷的一步乙氧基化开环聚合,制备了末端含有活性双键和亲水性聚氧乙烯结构单元的活性大分子单体。研究了反应参数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为:采用1%的复合阻聚剂,1.5%~2%的催化剂,反应温度为130℃~140℃,压力为0.4 MPa~0.5 MPa。并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所合成的大单体结...  相似文献   

11.
利用植物油基环氧油酸丁酯(EBO)为原料,合成功能性高分子单体丙烯酸油酸丁酯(ABO).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研究表明,ABO分子中具有明显的丙烯酸基的特征吸收峰.示差扫描量热仪测试ABO的玻璃化温度(Tg)为-84.5℃.适合ABO加成反应的催化剂为N,N二甲基苯胺.通过ABO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聚合,制备出低粘、无残留的压敏胶.  相似文献   

12.
用硫酸钙催化环氧乙烷聚合得到了一种中高分子量的聚乙二醇。用红外、核磁等仪器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测定反应体系压降速率定性描述了聚合速率,研究发现,聚合速率与单体浓度呈二次关系,与催化剂用量呈一次关系;该反应具有准活性聚合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AIBN为引发剂、FeCl3为催化剂、PPh3为配体,在乙腈中实现了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TRP).动力学研究表明,聚合产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的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成线性关系,反应10 h后,PVP的平均分子量(-M)n为2964,分子量分散系数(PDI)为1.18.以含有端...  相似文献   

14.
以丙烯酸甲酯、(卤代)苯乙烯为原料,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从主干接枝的合成策略和聚丙烯酸甲酯的碱性水解,实现了两亲性接枝共聚物聚丙烯酸-g-聚(卤代)苯乙烯的可控合成.主链和侧链的分子量可分别通过调整单体与引发剂的投料比和反应时间进行控制.(卤代)苯乙烯单体接枝共聚时,采用单体过量的本体聚合且单体转化率控制在10...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中试规模的连续搅拌釜内丙烯腈/丙烯酸甲酯/衣糠酸(AN/MA/IA)三元水相沉淀聚合,考察了反应停留时间、引发剂用量和搅拌速度对聚合反应和共聚物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当延长停留时间有助于提高颗粒聚集稳定性,减小产物中共聚组成与单体投料比的差距。较长停留时间适合采用较高的搅拌转速,有利于提高反应体系的空间均匀性,减小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度。在进料单体浓度一定的情况下,引发剂用量不宜过低,可以控制较高的反应转化率和较低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度,由此获得共聚组成理想且热环化性能较好的聚丙烯腈。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氧化还原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将丙烯酸甲酯单体接枝到氧化炭黑的表面,并进行粒径分布、扫描电子显微镜,及zeta电位对其在IsoparL中分散性表征,结果显示,聚丙烯酸甲酯接枝的炭黑在IsoparL中的分散性有明显的提高。将表面修饰后的纳米炭黑粒子用作电泳显示器件的黑色显色粒子,在0.3V/μm的驱动电场下,具有良好的显示性能,对比度达到5.25,响应时间934ms。  相似文献   

17.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三元醇、三羟基丙烷二丙烯酸酯(TMPDA)为原料,采用两种合成工艺制备六官能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考察了两种合成工艺对预聚物分子量、分子量分布、黏度,及固化膜玻璃化温度、硬度等膜性能方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预封端工艺制得的六官能度聚氨酯丙烯酸酯具有相对较低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较低的黏度,较高的光固化活性,硬度较高,综合性能优于后封端工艺。  相似文献   

18.
The inverse 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AM) with dimethylaminoethylacrylate methyl chloride (Q9) using redox initiation with low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in an isoparaffinic solvent has been studied. The kinetics of conversions of inverse-emulsion polymeriz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by HPLC method. It was an interesting way to know rapidly the conversion of each monomer with high reproducibility. In all experiments the monomer concentration was 25% respect the total weight or higher and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50C. The effects of initiator concentration, composition of the monomer mixture and monomer concentration on the polymerization conversion and viscosity of copolymers solutions have been examined. For copolymer characterization, the results of viscosity were compared with commercial copolymer viscosities. The formulations with 3,000 ppm of initiator were the most interesting of all copolymer compositions since they presented very high conversions and their viscosit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mmercial copolymer solutions. The analysis of monomer concentr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3,000 ppm and the conversion and viscosity were higher when the monomer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种子单体,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存在下,丙烯酸乙酯(EA)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进行种子乳液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乙烯基硅氧烷(PMMA/PEA-VTES)复合乳液。其颗粒仍保持核/壳形态,且在聚合过程中,VTES 的Si—OC_2H_5基可水解缩聚形成聚硅氧烷网络贯穿于PMMA/PEA(核壳)之间,但VTES 的双键未反应。因此胶粒表面带有三Si—OH 基及乙烯基,由这种反应性复合乳液可望得到热固性丙烯酸系树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