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钢卷尺全自动检测装置由5m长的高稳定性大理石平台、加载装置、自动卷送带装置、精确的自动对焦机器视觉系统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组成。本文将对自动对焦机器视觉系统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
该系统由视觉传感控制系统和可编程控制器,构成电气控制系统核心。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整产品表面缺陷、几何尺寸的高速检测。整个电控系统装置具有技术含量高、操作简单、运行可靠、低功耗的特点。由于该系统用于高速在线检测,现针对该机的检测和控制系统作了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3.
4.
在现代制造业中,检测技术属于是基础性的技术。鉴于目前的许多传统检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要求,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可以促进螺纹检测的精确度,以提高产品质量。本论文针对机器视觉技术在螺纹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药品标签生产日期利用人工检测的劣势,提出了利用视觉传感器代替人眼检测药品标签生产日期的可能性及优势,并设计了一套视觉传感器监测系统,通过模拟试验测试了系统的可行性,在论文中对视觉传感器系统的组成以及视觉传感器捕捉图像进行处理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得出了利用视觉传感器代替人眼进行检测,能够以岛得多的速度工作,以低得多的成本执行重复、多次、一致的检验,提高了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节省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9.
拔丝模孔形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拔丝模是拔丝工业中的重要零件,是控制拔丝精度的关键,目前一般用显微镜或投晾影仪检测孔形质量,检测精度低,速度慢,文中论述了用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实现拔丝模孔形全自动测量的方法,作者依此完成了“拔丝模孔形自动测量仪”的研制与开发,研制出的仪器已交付天津市金刚石工具厂实际使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用视觉检测技术开发的“拔丝模孔形自动测量仪”测量精度满足实际要求,速度快,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0.
高跃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1,57(5):27-30,34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绝缘电阻检测方法的速度和检测结果的精度,提高车辆高压安全性,对比分析了常见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高压系统的绝缘电阻主动检测和被动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和优、缺点,讨论了绝缘电阻检测精度的影响因素,并指出提高检测精度的措施,最终开发出了一种集成式的电动汽车绝缘电阻在线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绝缘电阻主动检测方法可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阐明现代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严峻生存环境出发,揭示现代制造技术和现代制造模式发展的必然性,并择要介绍一些主要而较为成熟的现代制造技术和现代制造模式,作为“现代制造技术”这一专题系列文章的引子。 相似文献
12.
现代制造技术和现代制造模式简介──“现代制造技术”系列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阐明现代机械制造企业所面临的严峻生存环境出发,揭示现代制造技术和现代制造模式发展的必然性,并择要介绍一些主要而较为成熟的现代制造技术和现代制造模式,作为“现代制造技术”这一专题系列文章的引子。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讨论了机械制造企业中三维数字化检测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基于DMIS标准的数字化测量研究.通过三维检测技术与生产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的结合,完成了基于三维轻量化模型的检验工艺管理、检验任务的执行与管理、产品质量数据和状态的可视化管理,以及产品的质量审理和追溯.这些研究实现了机械制造企业检验的自动化和无纸化,达到了对检验相关数据的结构化和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Xiaochun Jiang Anand K. Gramopadhye Brian. J. Melloy 《Theoretical Issues in Ergonomics Science》2013,14(3):232-247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view essay is to both chronicle and analyse literature in the area of visual inspection. Classical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papers are included to describe bo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visual inspection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Human operators, despite well-documented problems, often perform visual inspection. While supervized machine systems obviate some of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human inspectors, other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particular, accounting for a supervisor's perception of a machine's performance (as gauged, e.g. by trust) and consequent actions. The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these two alternatives hav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a third alternative: collaborative human/machine or hybrid systems, which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both alternatives—in theory. However, in practice, how to best distribute the functions between a human and machine,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in real time, is problematic. Moreover, a human's perceptions of its counterpart's performance remain an issue. These unresolved problems are subj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interim, the alternatives are critiqued to create a basis for establishing guidelines to select the alternative that is best suited for a given situ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