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层间混杂复合材料装甲板的防弹性能及其防弹机制,采用钢芯弹侵彻层间混杂复合材料装甲板。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纤维、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作增强纤维,水性聚氨酯(Waterborne Polyurethane,WPU)树脂和环氧树脂(Epoxy resin,EP)作基体,采用热压工艺制备单向(Unidirectional,UD)结构的层间混杂复合材料装甲板。研究混杂比例、防弹面和树脂基体对混杂复合材料装甲板防弹性能的影响以及弹击后混杂复合材料装甲板的破坏形貌,分析混杂复合材料装甲板的防弹机制,并对复合材料装甲板的破坏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混杂复合材料装甲板的防弹性能优于其任一单一纤维复合材料装甲板;WPU的防弹性能要优于环氧树脂;以UHMWPE纤维复合材料充当防弹面时,混杂复合材料装甲板具有更好的防弹性能;纤维拉伸变形和装甲板分层是纤维复合材料装甲板主要的吸能方式。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纺织复合材料和陶瓷的低速冲击性能,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剖析陶瓷/复合材料装甲板受弹头冲击时的防弹机理,并建立此过程的动态分析模型,讨论和预测复合装甲的损伤和破坏,为复合材料在复合装甲上的应用和防弹能力预测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综述国外军机战场生存力要求和装甲防护措施,并简要介绍航空装甲研究及复合材料装甲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在防弹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辉  李军  焦丽娟  李楠 《材料导报》2007,21(2):34-37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具备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以及低密度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防弹领域.介绍了几种陶瓷-金属复合装甲形式及其相应特点,重点论述了陶瓷-金属功能梯度装甲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和当前的工作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装甲防护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叙述未来装甲防护技术发展的趋势。方法 分析、讨论了国内外甲防护的发展动向和未来的技术要求。结果重点指出了反应装甲在发展方向。结论 提出对抗未来战场威胁,需发展具有新思想,新概念的坦克装甲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军用装甲防护技术,研究军用装甲防护材料的种类、加工工艺及性能特点,梳理其发展历程。方法按照分类,分析装甲防护材料特点,并对特殊结构功能设计防护板进行介绍。介绍应用较为广泛的金属材料(装甲钢、铝合金及钛合金)的性能特点、加工工艺及存在问题,研究陶瓷材料与复合材料的特点及现状。对2种特殊功能结构设计的复合板进行阐述。结论随着武器系统毁伤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得装甲防护材料改良及结构设计优化显得尤为重要,装甲防护材料必将向轻量化、复合化、系列化及综合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树脂基体、增强材料以及成型工艺等多方面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开展了舰船防护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研究工作,分析了各因素对复合材料装甲材料防护12.7 mm穿燃弹性能的影响,找出了较优的树脂配方、增强纤维以及成型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的"镁合金-钢"复合、"钢-镁合金-钢"复合装甲靶材以及单一材料的镁合金和钢装甲靶材,对Φ7.62 mm和Φ12.7 mm这2种类型子弹的抗弹效果。方法通过"半连续电磁铸造-均匀化退火-挤压变形-时效热处理"等一系列工艺,制备镁合金装甲靶材。通过研究子弹入射深度和子弹弹孔的宏观及微观图片,分析不同组合靶板的抗弹效果。结果 "30 mm镁合金C-4 mm钢板"对Φ7.62 mm子弹具有良好的抗弹性;"8 mm钢板-30 mm镁合金B-8 mm钢板"对Φ12.7 mm子弹具有良好的抗弹性;越靠近弹孔,晶粒变形越明显,且孪晶越多,孪晶密集处出现裂纹,推断弹孔周围孪晶是导致裂纹产生的原因。结论几种工业镁合金与钢板复合组成的装甲板可以有效达到防弹效果。  相似文献   

9.
CPS工艺公司报道,它们的硬片混合复合装甲瓦通过了主要的弹道测试,这种装甲瓦比现有产品成本低、质量轻。这种瓦可用于防护具、轻型战车及重型战车的装甲。  相似文献   

10.
装甲钢/芳纶复合材料抗爆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圆形炸药设计了平面波发生器,研究了不同结构的装甲钢/芳纶复合材料对冲击波的衰减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装甲钢上加装纤维复合材料板可提高其抗爆震性能,当材料按照波阻抗减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时,可更有效衰减冲击波,具有多层结构的材料比双层结构材料的衰减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环氧树脂基体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和民用航空的应用技术最新进展,并对十二五期间的市场进行了规划目标介绍.  相似文献   

12.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发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先进复合材料以其比强度比模量高、耐高温性能好、耐疲劳性能优越等独特优点获得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为了解当前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发展现状,并促进我国航空航天用先进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从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国内外发展形势等角度对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发及应用进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与研究方向,以供该领域工程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国内外各种复合材料损伤的无损检测技术,对其应用在军用飞机复合材料构件损伤检测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电阻抗检测方法具有设备小型化、抗干扰能力强、检测速度快、可靠性高等特点,适用于军用飞机复合材料构件损伤的外场原位检测,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是复合材料构件外场原位检测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ceramic plates according the specific momentum of an indenter with regard for the density and thickness of the plates. The advantages of ceramics made of reaction-sintered silicon carbide for the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armor elements are demonstrated. The rational sizes of the area of ceramic plates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ir application together with polymeric composite materials based on pararamide fabrics ar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model experiments.Translated from Problemy Prochnosti, No. 6, pp. 128–135, November–December, 2004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型客机先进复合材料技术应对策略思考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航空工业发展, 尤其新一代大型民用飞机的研制, 带动并促进了复合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复合材料在新一代大型民用飞机上的成功应用, 为未来民用飞机的发展确立了新的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欧美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航空复合材料研究计划促进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 并取得成功。国内复合材料技术经过多年发展虽然有一定基础, 但在原材料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及质量监控、技术转化等许多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确立大型飞机重大研究专项的背景下, 为满足我国大型客机研制的需要, 大力促进我国复合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我们要从发展策略、组织管理、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 实现我国复合材料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e US Army Research Laboratory has been studying the impact physics of low-density projectiles on urban and light-armor structures for use in electro-magnetic cannons. In this paper, results of low-aspect ratio projectiles of nylon, aluminum and steel impacting aluminum armor at velocities above 2000 m/s will be presented. Both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and analytic model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supplement experiments to derive a toolkit for assessing target response and character of the debris created from different constant energy impac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