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宏观和微观检验,对某井114.3mm油管接箍破裂事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油管接箍在工厂镀铜之前就存在原始轧制裂纹,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从原始裂纹位置发生了断裂。为了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要求对该批油管进行返修,不允许修复油管存在裂纹、发纹、折叠等缺陷。  相似文献   

2.
对某井超级13Cr钢特殊螺纹接头油管接箍横向开裂事故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开裂油管接箍和未开裂油管取样进行了裂纹宏观分析、断口微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接箍横向开裂导致油管特殊螺纹接头金属对金属密封结构失效,油管里的高压气体通过金属密封位置和接箍横向开裂位置发生泄漏;而油管接箍横向开裂与其存在原始裂纹和材料屈服强度偏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某井特殊螺纹接头油管脱扣事故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对失效油管试样进行了宏观分析、几何尺寸测量、金相分析、力学性能试验和化学成分分析;对油管在井下的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对油管脱扣和接箍开裂的先后顺序进行了推断。结果表明:油管接箍脆性开裂导致了油管脱扣事故,油管接箍开裂主要与其材料屈服强度、硬度偏高以及修井过程中油管所受的温度载荷有关。  相似文献   

4.
韩燕  谢俊峰  赵密锋  宋文文  蔡锐 《材料保护》2013,46(2):61-62,65,69
西部油田某井油管因接箍开裂而落井。通过宏观分析、理化性能检测、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该井开裂接箍进行了失效分析。结果表明:接箍开裂属于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该井硫化氢含量较高是接箍开裂的主要原因,此接箍材料不适宜在含硫环境下使用。  相似文献   

5.
P110钢级油管应用于某井的试油作业过程中,短时间内发生了大量的接箍纵向开裂失效。通过宏微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试验、金相检验以及腐蚀产物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接箍开裂的原因。结果表明:开裂起源于接箍外表面,系油管材料在井筒内硝酸盐介质作用下于承受周向拉应力最大的接箍外表面处发生应力腐蚀开裂。  相似文献   

6.
某柴油机高压油管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开裂,对开裂油管进行了宏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以及断口分析,确定了油管的开裂原因。结果表明:该油管开裂主要是因为其内壁存在裂纹、毛刺等加工缺陷,在工作过程中的交变应力作用下裂纹以疲劳方式扩展并造成开裂;油管未进行调质处理以及振幅偏大,促进了疲劳裂纹的扩展。最后对高压油管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V150套管接箍破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某井V150套管下井使用不足70天就在井深836.75m位置发生了1起套管接箍开裂事故.对套管下井使用情况、套管加工质量、套管上扣质量等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对开裂的接箍和未用的同批套管取样进行了断口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残余应力测定、材质分析和上扣扭矩控制分析.认为接箍裂纹起源位于工厂上扣端内外螺纹啮合部位,裂纹产生之后导致整个断口和工厂上扣端螺纹严重腐蚀,裂纹原因主要是套管接头工厂端上扣扭矩过大,接箍韧性不足所致.  相似文献   

8.
对某井110钢级油管进行检查时发现,油管和接箍台肩面结合处腐蚀严重,并且该油管端面发生严重变形。通过宏观分析、理化性能检测、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对该井油管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上扣扭矩过大造成油管端面发生弯曲变形;端面变形导致流经此处的流体的流态发生改变,对该部位形成冲蚀;油管和接箍相互挤压形成的压应力加剧了连接部位的CO_2腐蚀。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理化测试手段和高温高压釜模拟试验研究了井下油井单根连接油管和接箍的刺漏失效原因。结果表明:油管和接箍的失效是由于管内介质中含有CO2和O2,导致其发生了CO2腐蚀和氧腐蚀;另外由于油管和接箍螺纹连接处存在应力集中以及井底高温和流体介质的冲刷作用,进一步加速了油管和接箍的腐蚀进程,使其管壁产生缺损,最终发生刺漏失效。  相似文献   

10.
某井ф73mm×5.51mm P110油管在酸化作业过程中发生纵向开裂。通过宏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试验、金相分析、扫描电镜断口分析等方法,对该油管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油管在采油阶段内壁发生严重偏磨导致其壁厚严重减薄,无法承受酸化作业时的试验压力,从而在偏磨沟槽壁厚最薄处发生延性开裂。最后,提出了油管在采油时使用防偏磨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73.0mm EUJ55油管短节断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断裂油管短节和新油管短节材质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对所用吊卡和油管接箍主要配合尺寸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发现吊卡磨损之后承载面孔径变大,油管接箍承载面本身偏小。根据尺寸测量结果,推断出了油管断裂时与吊卡的非正常配合状态。对油管断裂时的受力状态分析结果认为油管短节失效过程为:接箍一侧承载面滑入磨损的吊卡承载面内孔里边,管体倾斜与吊卡上活门体下端面内圆弧棱相撞产生裂纹和变形,最后在偏斜拉伸和冲击载荷共同作用下断裂。  相似文献   

12.
海洋平台用DH36钢管在扩径过程中出现开裂,采用化学成分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氧化分析、金相检验等方法对钢管的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DH36钢管开裂是由钢板原始缺陷引起的。钢坯在加热炉中加热时,缺陷表面再次发生氧化形成氧化圆点,轧制时缺陷被碾压变形,形成裂纹;在钢管扩径时,裂纹扩展最终导致钢管开裂。  相似文献   

13.
某油井生产11个月后发生油管短节断裂失效事故。通过对失效油管短节的宏观和微观形貌观察、显微组织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查明了其断裂失效原因。结果表明:该油管短节断裂主要是由于在油井生产工况下,油管内壁发生了多裂纹源的应力腐蚀开裂,然后在腐蚀和机械载荷的共同作用下,裂纹不断扩展并相互连接,当裂纹穿透管壁后表现为腐蚀疲劳开裂,最终导致油管短节断裂失效;油管短节加工工艺不当,提高了其断裂失效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某重型汽车转向高压油管在行驶过程中发生开裂。通过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断口分析、硬度测试等方法,对油管开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管内壁存在两条间隔约1mm的拉拔划痕,裂纹源形成于一条划痕的底部,在表面处理过程中产生了应力腐蚀,形成了微裂纹,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油管受高压机油的压应力作用导致裂纹不断扩展直至开裂。  相似文献   

15.
HXA7-7定向井在固井过程中发生套管泄漏失效事故。采用体积法进行迟到时间试验,并对套管柱进行测井检查,分析了该定向井套管泄漏的原因。结果表明:HXA7-7定向井套管存在原始缺陷,在固井过程中原始缺陷扩展并穿透井壁,最终导致套管泄漏。  相似文献   

16.
某高压气井特殊螺纹接头油管发生泄漏,结合油管泄漏检查结果,采用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试验等方法,对油管泄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管密封面泄漏主要集中在3 900~4 869.49m井段,其中4 200~4 500m井段油管密封面全部泄漏,油管泄漏既与弯曲载荷有关,也与油管刚度有关;天然气从接箍端面渗入的油管集中在1 800~4 869.49m井段,其原因可能与温度升高之后螺纹脂性能发生变化有关,也可能与油管柱承受的载荷分布有关;多根油管接头泄漏,说明该种油管接头气密封性能不满足该井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某重型汽车的一桥摆臂在服役期间发生开裂。通过宏观检查、化学成分分析、微观分析、金相检验等方法,对摆臂的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开裂摆臂的开裂模式为疲劳开裂,摆臂在锻造过程中产生了折叠缺陷,折叠缺陷内伴生夹杂及微裂纹,在工作应力下折叠缺陷成为疲劳源,最终导致摆臂开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宏观和微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能谱分析等方法,对某井油管穿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管穿孔是原始缺陷形成裂纹并扩展所致。建议在油管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用户订货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在接触法形面轮廓测量中,通常采用弹簧维持测针与形面的被动接触力。但是在油管接箍内螺纹在线测量装置中,由于内螺纹二维截面齿形轮廓比较复杂,此方法会导致法向接触力变动过大,影响测量精度与速度。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实现了一种利用微型气缸代替弹簧来维持测针被动接触力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使测针与内螺纹截面齿形轮廓直线段的法向和切向接触力保持恒定不变,进一步优化了微动态响应过程,从而提高了测量精度,缩短了测试时间。仿真及对比实验表明,采用该方法的油管接箍内螺纹在线测量装置工作稳定可靠,测量精度达到测试指标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一些典型工程失效案例,介绍了汽车发动机高压油管常见的失效形式,分析了引起各种失效形式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改进措施。结果表明:汽车发动机高压油管服役过程中的失效形式基本上都是高周疲劳开裂引起穿孔进而导致漏油,而高压油管在其原材料质量控制、制造、装配、使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当,都可能会造成其疲劳开裂失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