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我国低速汽车噪声标准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现行标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我国对低速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要求偏低,而且对在用低速汽车没有噪声限值标准,强调了出台更为严格的标准和法规对低速汽车噪声排放监控的重要性,旨在有效地控制汽车噪声污染,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2.
研究我国低速汽车噪声标准的发展和现状,分析现行标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我国对低速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要求偏低,而且对在用低速汽车没有噪声限值标准,强调出台更为严格的标准和法规对低速汽车噪声排放监控的重要性,旨在有效地控制汽车噪声污染,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3.
汽车噪声是道路交通噪声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和居民日常生活,持续降低有关汽车噪声法规中汽车噪声限值有利于提高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对某汽车噪声法规及其限值进行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汽车加速行驶时车外噪声限值的线性回归、二次回归预测模型,得到噪声限值预测值。从预测模型分析结果可知:二次回归预测模型计算结果接近现行法规限定值,误差率小,其准确度优于线性回归模型。最后,将该预测模型用于GB 1495《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噪声限值的预测,其结果可为我国有关法规中汽车噪声限值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比分析我国、美国、日本、英国现行工业噪声相关标准,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从声源类型、工效学限值、管理制度3个方面提出值得借鉴之处,可为我国工业噪声标准的完善及噪声接触限值的合理化提供参考。建议简化接触多种声级水平噪声的评估方法,补充噪声接触限值中对频率的要求,综合考虑接触时间和接触次数对脉冲噪声的影响,合理制定噪声工作场所的工效学限值,完善工业噪声风险评估分级制度等以加强对噪声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虚拟轨道列车正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其车内外噪声水平、特性及形成机理还缺少相关研究。基于线路试验,对虚拟轨道列车开展声源识别和振动噪声测试,分析其车内外噪声水平、频谱特性和速度依赖关系,进而参考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和汽车相关噪声限值标准对车内外噪声进行评价分析,最后对其噪声形成机理和关键控制技术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其以52.5 km/h 匀速运行时,车内外噪声分别为69.5 dB(A)和67.8 dB(A);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和汽车相关噪声限值,虚拟轨道列车车内噪声分别低于噪声限值5.5 dB(A)和14.5 dB(A);车外噪声低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限值11.5 dB(A);虚拟轨道列车车内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315 Hz~1000 Hz频段内,噪声主要来源于地板区域,初步推断结构为噪声主要的传递路径,可通过避开车外振动源和车体结构共振频率来减小车体的结构传声。  相似文献   

6.
胡浩 《中国标准化》2011,(12):86-89
本文阐述了新发布的国家土方机械噪声限值强制性标准及配套噪声测定系列标准的出台背景、主要变化、国内相关标准与国外的差距、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即将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解读与分析新修订的《土方机械噪声限值及测定方法系列》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7.
虚拟轨道列车正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其车内外噪声水平、特性及形成机理还缺少相关研究。基于线路试验,对虚拟轨道列车开展声源识别和振动噪声测试,分析其车内外噪声水平、频谱特性和速度依赖关系,进而参考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和汽车相关噪声限值标准对车内外噪声进行评价分析,最后对其噪声形成机理和关键控制技术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其以52.5 km/h 匀速运行时,车内外噪声分别为69.5 dB(A)和67.8 dB(A);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和汽车相关噪声限值,虚拟轨道列车车内噪声分别低于噪声限值5.5 dB(A)和14.5 dB(A);车外噪声低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限值11.5 dB(A);虚拟轨道列车车内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315 Hz~1000 Hz频段内,噪声主要来源于地板区域,初步推断结构为噪声主要的传递路径,可通过避开车外振动源和车体结构共振频率来减小车体的结构传声。  相似文献   

8.
GB 1495《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报批稿)第三阶段限值与现行标准GB 1495-2002第二阶段限值相比有一定程度加严,以2017年的汽车年销量和车型分布为样本,核算出年销售汽车在试验工况下可产生的最大总声压级(L_(max))降低了1.6 dB(A),分析表明包含道路条件、交通流量等因素的典型场景下,4a类声功能区域的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_(eq))可分别降低1.6 dB(A)、1.7 dB(A),并明显改善声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标准化》2005,(7):52-52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于2004年9月2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发布。《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是我国第一个针对汽车燃油消耗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我国汽车节能标准的空白,充实和完善了我国汽车强制性标准法规体系,有利于  相似文献   

10.
热点链接     
我国第一个控制汽车燃料消耗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10月2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京召开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鄄2004)强制性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该项国家标准于2004年9月2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将于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是我国控制汽车燃料消耗量的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按照整车整备质量对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的限值提出了要求。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该标准提出了分阶段实施限值要求的方案,确保了标准的可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我国轿车工业形势严峻及其原因。为迎接WTO,要从实际出发,不同汽车类别,采取不同对策:要大力改进农用车;大力开发微型车这个现实存在的、潜在的广大市场;抓紧新型电动汽车的开发;增强国有巨型汽车企业中低档轿车的自主开发能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放宽政策引进外资,发展中高档及高档轿车。使占汽车产量的绝大多数、适合广大城乡人民需要的汽车生产,掌握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工业手里。  相似文献   

12.
石油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是石油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节约用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尤为重要。指出了现阶段我国汽车用油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汽车节油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措施;提出通过政策措施倡导节约优先、效率为本的观念,重点开发和应用各种节油技术,提高油品质量,加快淘汰老旧车型,积极开发替代资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现代物流是现阶段我国汽车节油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GB22337-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将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纳入到国家法律的范围。本文指出制冷空调设备生产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企业应积极对产品进行技术创新改进,以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汽车工业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瑞峰  王雨 《工业工程》2001,4(3):16-20
初步分析了日本、美国和我国的汽车工业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适合我国的汽车工业企业的分工网络及协作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车用汽油新标准的分析,了解了第Ⅳ与第Ⅴ阶段车用汽油技术指标的差异;新标准规定车用汽油中的硫含量为不大于10mg/kg、锰含量为不大于0.002mg/kg及烯烃含量为不大于24Vol%,对蒸气压质量指标范围和车用汽油的牌号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密度质量指标;第Ⅴ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过渡期至2017年12月31日,即自2018年1月1日起,第Ⅳ阶段的技术要求废止;阐述了新标准颁布实施对提高我国车用汽油质量的意义及对炼油行业、广大消费者及检验工作带来的影响;新标准达到了国家第Ⅴ阶段对车用汽油排放标准的要求,主要项目的关键技术指标与欧Ⅴ要求相当。  相似文献   

16.
2013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将确定加速行驶车外噪声法规ECE R51/03系列的限值,中国特有的轻型车辆即将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中国与欧洲轻型车辆存在典型差异,而欧洲在数据收集过程并未充分考虑中国特有的轻型车辆。对国内车辆大量的验证试验表明了中国典型轻型车辆噪声水平与轿车存在的差异,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限值划分方案,并指出国内企业应借鉴日本经验,尽快介入欧盟法规制订过程,消除技术壁垒。  相似文献   

17.
飞机噪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反映了机场噪声问题的复杂性,我国采用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_(WECPN),而国际上广泛采用昼夜等效声级L_(dn)。我国建筑室内噪声评价量采用的是等效声级L_(eq),与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难以横向比较。为了解决机场噪声影响区的噪声治理适用标准问题,首先对L_(WECPN)、L_(dn)和L_(eq)三者的内涵进行分析,通过实测数据分析L_(WECPN)与另两个评价量之间的关系,证明L_(WECPN)与L_(dn)之间在数值上存在13 d B的差距,给出L_(WECPN)与相应的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L_(eq)上限值的对应关系,并分析背景噪声对评价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综述当前国内外噪声源识别理论与方法及其特点,分析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识别法和信号分析的不足之处。而可视化的声源识别技术则能较完善地取得声源的特性和形象化的直观显示,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