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1主观音质评价听标准电子音响产品主观音质评价听音有关标准到目前为止有GB3975—88收音机和录音机听音试验、GB12058—89扬声器听音试验、GB10240—88电声产品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源编辑制作规范、GSBM.6001—89电声产品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用节目标样说明书、GB(89报批)电子琴音乐性能评价规范。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扬声器的失真参数与主观音质评价参数的关系。其中可测量失真参数包括:前沿瞬态时间、后沿瞬态时间、谐波失真和频率响应。通过主观评价实验得到了不同音质评价术语的等级量表。在失真参数与声品质心理尺度的相关分析基础上,发现柔和度主要与前沿瞬态时间和谐波失真有关,清晰度与谐波失真有关,丰满度受到前沿瞬态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衡量一个电声产品的性能除了进行客观技术指标测量外,对其进行主观音质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音质评价用的节目源不仅要系统全面,包括不同体裁和风格的音乐及语声、而且应该有严格的录音、制作质量方面的要求。有没有一种用于音质评价的高质量的“标准节目源”呢? 其实,为了制定统一的音质评价用节目源的标准样件,早在1987年我国电子部音响研究所就向国 相似文献
7.
刘向龙 《制冷与空调(四川)》2007,21(1):82-84
本文采用了依据科学制定的主观评价标准格式对列车车厢内空气品质进行了描述,并对铁路空调列车内的旅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这次闯卷调查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空调列车内空气品质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新风量不足以及旅客的环境意识欠缺。 相似文献
8.
9.
轿车的声品质理应取决于客观的噪声测试结果,但也和人为对噪声特征的感知程度切切相关,两者经常不会同步吻合。因而对人所感受的轿车声品质进行科学的主观评价试验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采集6款轿车的车内外声音信号并进行筛选,作为声品质主观评价的样本库,根据不同频段声音信号表现不同特性的特点,对样本信号进行分频段预处理;通过试验确定出进行声品质主观评价试验的主体最佳的男女比例为3/1;选取对评价主体要求较低的成对比较法对轿车声音样本进行声品质主观评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轿车声音特性影响最大的频段为500~4 000 Hz频段,其次是20~150 Hz频段,4 000 Hz以上频段对其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研究空调列车空气品质主观评价的方法,对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可供列车运行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
车内噪声品质低沉度参量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频成分的噪声是车内噪声的主要特征之一, 并对车辆的力度、轰鸣、烦恼等主观听觉感知特征产生影响, 本文的研究旨在建立车内低频噪声的主观声品质评价的参量和数学模型。首先采用听音和想象法等词汇描述进行主观问卷调查, 通过对调查得到描述词汇的统计分析, 得到了描述车内噪声低频特征的中文描述词-低沉。然后采用仿真头双耳记录的车内噪声信号进行实验室主观评价, 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到了影响低沉度感知的主要参量, 并由此建立了以 1/3 倍频程声压级、锐度和粗糙度为变量的低沉度参量的数学模型。采用成对比较法和语义细分法主观评价实验的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 低沉度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从而证明了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声品质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声品质的研究是近年来的新兴研究方向,并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给出声品质研究内涵的基础上,从主观评价分析方法和声品质参量两个声品质研究的主要方面,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发展方向。同时,介绍了声品质在产品噪声改善方面的应用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声学头模上不同的头部官能结构对头相关传输函数(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HRTF)及录音听感上的影响,对具有不同官能结构的头模进行HRTF测量和对比分析,得出头部不同官能结构对HRTF的影响。进一步的主观评价实验也验证了不同的头部官能结构对于声源定位的影响程度不同这一结论。其中,耳廓对声源定位的影响较大,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结构,而有无鼻子、头发等其他细节官能结构对声源定位产生的影响则要弱得多,同时这些头部官能结构对听感上的影响与声源类型和入射方向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研究考察远程合作的人的心理功能类型及其组合,对多媒体条件下言语交流质量的影响作用。人的两种主要心理功能———思维和情感,是重要的考察变量。媒体条件有4种:视频连接与音频连接,声音延迟量20ms;视频连接与音频连接,声音延迟量1000ms;仅有音频连接,声音延迟量20ms;仅有音频连接,声音延迟量1000ms。96名被试分成48组,组内的2人在参加实验前彼此熟识。采用组间设计,每种实验条件下有12组被试,他们通过言语交流完成地图任务。实验结果表明,被试的心理功能、交流媒体和声音延迟量这些因素对言语交流的质量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对不同媒体条件下言语交流质量进行分析时,被试的心理功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