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纯钼及不同掺杂量的Si、Al、K掺杂钼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热分析以后的组织形貌,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烧结坯的精细结构.将掺杂钼在不同温度退火后测试其硬度,并对比分析了纯钼和掺杂钼的高温拉伸性能.发现经过加热到1600℃热分析以后,掺杂钼的晶粒比纯钼细小,而且掺杂量愈大,晶粒的长径比愈大;烧结态纯钼中没有第二相粒子存在,而掺杂钼的晶粒和晶界上分布着掺杂颗粒.掺杂样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硬度值都显著下降,随着掺杂含量的增加,硬度最小值出现的温度随之升高;掺杂钼条的高温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都明显高于纯钼,并且随着实验温度的提高,强度的提高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2.
3.
4.
5.
掺杂钼对TiO2—x薄膜氧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钛酸丁酯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添加适量稳定剂制成稳定溶胶,用浸涂法在Al2O3基片上制备TiO2薄膜,经1000℃H2下不制得TiO2-x薄膜,在钼酸铵溶胶中一定时间得到掺钼薄膜,实验结果表明掺钼薄膜元件在800℃下的氧敏感性和重复性比未掺杂时提高,TiO2-x薄膜的电阻温度稳定性好,通过对薄膜的XPS分析探讨了钼在薄膜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Si-Al-K掺杂钼加工工艺过程中掺杂元素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拉丝用MoO2、KOH、硅酸、Al(NO3)39H2O为原料,采用不同的掺杂配比进行相同工艺下的掺杂、还原和烧结实验,剖析和讨论了加工工艺过程中掺杂成分Si、Al、K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同时也分析了氧含量随加工工艺的变化情况及其与掺杂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i、Al、K含量在还原和烧结后都显著降低,最后只残留极少部分,其残留量随着原始掺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掺杂总合量的增加,还原和烧结后的O含量依次增加. 相似文献
7.
8.
9.
采用轧制开坯工艺生产的钼棒丝材,其组织、性能良好,明显优于传统的旋锻开坯工艺生产的产品.该工艺方法是钼加工材生产技术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近年来在照明、太阳能电池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水热法制备了Ho3+/Yb3+掺杂的NaGd(MO4)2荧光粉,通过XRD、SEM、光谱分析等手段对NaGd(MO4)2荧光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Ho3+/Yb3+掺杂对钼酸盐荧光粉发光特性的影响。形貌结构分析表明,Ho3+/Yb3+掺杂的NaGd(MO4)2荧光粉均为纯的四方相结构,颗粒尺寸约为0.4~0.9μm, Ho3+/Yb3+的掺杂使NaGd(MO4)2荧光粉的晶胞参数变小。光谱分析表明,NaGd(MO4)2荧光粉中546 nm处的绿光是来自Ho3+的5F4 相似文献
11.
稀土元素掺杂对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稀土元素掺杂对纳米TiO2晶型的转变温度、晶粒大小以及光响应范围的影响,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稀土掺杂纳米TiO2的掺杂机理以及同种稀土元素掺杂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在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在稀土元素掺杂纳米TiO2的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以FePO4·4H2O,LiOH·H2O,LiF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一步固相混合烧结法制得F掺杂LiFePO4/C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和F掺杂量对LiFePO4/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和SEM分析表明,所得样品均为橄榄石型LiFePO4,颗粒粒径在1~2μm。电化学测试表明,LiFePO3.97F0.03/C在0.1C下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44.7mAh·g^-1,1C放电比容量为123mAh·g^-1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棒状纳米钡铁氧体的制备及镧掺杂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制备工艺和掺杂对纳米钡铁氧体形貌及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与燃烧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BaFe12O19及掺镧钡铁氧体棒状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和磁强样品振荡计(VSM)对BaFe12O19及掺镧钡铁氧体的结构、形貌及磁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对几个主要参数的摸索,得出制备棒状钡铁氧体的最佳工艺条件:pH值为4,煅烧温度为850℃,煅烧时间2h.该条件下制得的BaFe12O19样品分散均匀,呈棒状,直径约为50nm,长径比为6:1,矫顽力高达43460e;采用同样的方法,对钡铁氧体进行了稀土镧元素掺杂,所得掺镧钡铁氧体粒度在纳米范围,也呈现明显的棒状.另外,通过掺杂稀土元素镧使钡铁氧体的成相得到改善,对钡铁氧体的磁性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