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婷婷 《硅谷》2013,(1):168-168,152
PM2.5粒径的悬浮物特别容易受气象条件影响,尤其湿度和风力影响,当湿度增加,PM2.5沉降,反之,悬浮。风力作用下已凝聚的颗料会分解,由于粒径变小更易悬浮造成持续性的污染。因此,对PM2.5监测技术的掌握和异常数据分析处理变的尤为重要。故对PM2.5其进行实验性监测,观察周围环境对PM2.5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性负值现象,对此现象进行原因查找及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用便携式的空气质量检测仪,对杭州市下沙地区五条道路及三个小区进行了PM2.5的测量.2010年下沙道路PM2.5的质量浓度在40~136μg/m3,2012年道路PM2.5为18~67μg/m3,说明下沙地区空气质量近年得到改善.同时还对不同空间分布的道路与小区空气质量进行了对比,五条道路按空气质量由好到坏依次为:沿江边的之江东路、高教园学源街、靠近商业区文渊路、途经高架桥的学林街以及靠近工业区的围垦街.三个小区空气质量由好到坏依次为:居住密集区内的小区、高教园周边小区、商业区周边小区.分析了影响PM2.5的因素,认为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小区的污染源之一,而天气因素对PM2.5的多寡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细颗粒物PM2.5监测仪检测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标物号:GBW13642~GBW13649)的研制方法。用球形度好的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标准物质候选物,采用可溯源至国家长度基准的测量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图像分析法)及密度测量等方法为标准物质定值;利用经典气溶胶动力学当量直径计算方法,对其空气动力学直径进行建模分析。实验验证:该标准物质适用于PM2.5监测仪切割特性的检测校准以及作为尘源用于PM2.5监测仪量值的检测与校准。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居民方便快捷的了解居住环境的PM2.5情况,设计了一套家用PM2.5检测仪。该检测仪由PM2.5数据采集电路采集室内PM2.5的浓度值,并由微控制器分析处理数据,最后由液晶显示屏显示相应的结果。小巧便携的家用PM2.5检测仪可为人们对于应对雾霾等问题提供检测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了常州地区PM2.5来源,结合近两年PM2.5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针对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导致人员活动减少,探讨了人员活动对常州地区PM2.5排放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标准生活》2012,(7):22
自2011年底PM2.5进入公众视野后,有人评说,现在进入了“3P”时代:GDP,CPI、PM2.5。目前北京已针对本市PM2.5污染的主要成因,确定必须治理措施,PM2.5作为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20,可直接进入人的支气管,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等有重要影响。之后,PM2.5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一些地方开始监测。2012年全国“两会”上,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社会对PM2.5的关注和重视,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相似文献   

7.
在以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带动下,全球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由此导致的灰霾、光化学烟雾事件越来越多,尤其在我国近几年这样的空气污染事件已经常态化,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PM2.5,而火电行业是产生PM2.5的最主要行业之一,因此关于火电行业如何治理PM2.5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科研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简述了在当前火电行业治理PM2.5的主流技术,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标准生活》2012,(4):55
随着2011年岁末北京以及中国中东部频频出现的阴霾天气,“PM2.5”飞蹿成为一个令人揪心的新闻热词。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_5微米以下的可入肺颗粒物,对健康危害极大。在美国,每年因PM2.5致病的死亡人数在五六万人,与交通事故致死的人数相当。而在北京这样的簸箕式地形,一遇无风的阴霾天,PM2.5的浓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大都市。PM2.5主要来自机动车排放、燃煤排放、建筑工地扬尘。针对汽车排放中PM2.5.北京将提前采用“国5”严厉排放标准;加速旧车报废;推广新能源车等。然而,治理PM2.5不光是环保部门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9.
PM2.5是指大气中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的漂浮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因其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可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流动距离远的特点,造成对人体健康损害及环境的污染。本文主要对PM2.5的主要来源、及其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进出阐述,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重量法是PM2.5测量的基础和标准方法,通过对重量法在PM2.5浓度测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研制出一套采样与称重为一体的自动化PM2.5浓度测量装置。按照《HJ 618—2011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中对重量法过程各参数要求,对装置的多个参数进行性能测试,证明该装置测试系统稳定可靠,能够达到预计精度的测量目标。装置应用设计灵活,可根据试验要求对参数进行修改来设计测试程序,进行PM2.5浓度及试验辅助参数试验。 PM2.5重量法标准装置的建立使得PM2.5的检测数据可溯源至质量基准,为建立PM2.5监测仪计量标准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气PM2.5显微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原理,提出了处理显微图像颗粒物的方法。对饱和度图像进行分析,用直方图均衡化方法增强图像反差;选择式掩模平滑法保证颗粒图像边缘的清晰;开操作填补颗粒图像中的空洞,闭操作分离粘在一起的颗粒;并用自适应阈值分割颗粒图像。在Image-ProPlus4.0(IPP)平台上处理了大小分序的四幅图像共13108个颗粒,其平均直径分别为1.155μm,1.328μm,1.950μm,2.012μm。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颗粒采集,图像分选、处理和识别的方法能适用于大气PM2.5颗粒物的测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研究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PM2.5的排放特征,采用ELPI(Electrical Low Pressure Impactor)静电低压撞击器对烟气中的颗粒的粒数分布及质量浓度分布进行在线分析,通过自动烟尘测试仪采集样品,并对颗粒物的形貌、聚集特性、化学组分及物相组成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工业排放PM2.5颗粒的来源分析及PM2.5对健康、气候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样品的浓度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系统讲述了不同的浓度单位及样品状态(气态和液态)下,标准样品的浓度如何正确设计及使用,并提供了一些典型的应用实例,为标准样品的使用及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室内外空气颗粒物PM2.5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污染状况,自2008年3月24日~4月3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化学实验室和室外同时采集PM2.5和TSP样品,对其质量浓度及无机水溶性离子组分(Na+、NH4+、K+、Mg2+、Ca2+、Cl-、NO3-和SO42-)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室内外PM2.5和TSP浓度都远远高于美国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35μg/m3。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室内总体上低于室外。室内PM2.5在TSP中所占比例在65%~85%,室外在40%左右。室内外TSP和PM2.5中二次污染离子SO42-、NO3-和NH4+占总离子质量的50%以上,主要富集在细颗粒中。NH4+、K+和Cl-在总离子中的比例均为室内大于室外,PM2.5中大于TSP。Ca2+、Mg2+主要富集在粗颗粒上,室外含量远远高于室内。  相似文献   

15.
16.
本研究采用特殊的化学处理方法,研制了新型低浓度标准气体包装容器.研究了采用该方法制备的铝合金试片表面镀层的微观结构和成分,研究了利用该方法制备的包装容器充装低浓度标准气体与普通气瓶充装同种标准气体的气体稳定性.结果表明该包装容器充装浓度低至20×10-6的标准气体时,气体稳定性好于普通气瓶充装的气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液相色谱仪检定中,使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对最小检测浓度测得值的影响,并提出了减小和消除不利因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环境湿度变化对TEOM(R)1400a·系列环境颗粒物监测仪进行PM10观测的影响,在2004年1月到2005年1月的观测过程中,获得了30 min平均的大气PM10质量浓度,并观测了地面气象条件及降水过程中仪器的响应.结果表明,湿度变化较大时仪器记录的PM10浓度明显受到滤膜上吸附的水汽含量变化的影响.仪器提供的PM10质量浓度反映出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分别在800~930和1800~2300出现峰值而在1200~1530出现谷值;此变化规律反映了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特征,但也受到空气湿度变化的影响.应用该仪器时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应当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9.
环境空气PM_(2.5)监测技术及其可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PM2.5国家标准的颁布,PM2.5的科学监测对了解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PM2.5的组成复杂多变、各种检测技术原理及特点各异,PM2.5的准确监测及其方法的规范化成为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关键。该文重点评述PM2.5监测的研究进展及监测技术,介绍β射线法、振荡天平法、光散射法及目前国内外开展不同方法比对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PM2.5监测设备及技术,为制定相应的标准方法及规范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