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相变材料热物性测试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东  李凯莉 《材料导报》2007,21(12):103-105,114
相变材料是一种新型储能材料,其热学性质是决定相变材料应用领域和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其测试方法还没有相关国家和国际标准。比较通用的方法是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调制式扫描量热法(MDSC)。其他较有影响力的方法有参比温度曲线法和蓄冷材料测试方法。详细分析了各方法的测试原理和优缺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验对DSC测试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作了详细分析,最后为相变材料测试方法的标准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相变贮热材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了相变贮热材料的特点和种类,讨论了固液相变、固固相变贮热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相变材料特性,并找出了适用于制冷系统热回收装置的相变材料,通过对热物性和工作性能的研究,选取Fecl3·6H2O为本装置的相变蓄能材料,同时建立蓄热体的物理模型及模拟简化模型,在自然对流的影响下,模拟相变材料的蓄、放热特性,找出固——液界面、温度场、速度场、液相比例、传热系数、热流密度、监测点的温度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制冷系统热回收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相变材料特性,并找出了适用子制冷系统热回收装置的相变材料,通过对热物性和工作性能的研究,选取Fecl3·6H2O为本装置的相交蓄能材料,同时建立蓄热体的物理模型及模拟简化模型,在自然对流的影响下,模拟相变材料的蓄、放热特性,找出固——液界面、温度场、速度场、液相比例、传热系数、热流密度、监测点的温度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制冷系统热回收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氧化和接枝两种方法对石蜡进行化学改性,以拓宽石蜡的相变温度范围和提高其相变潜热.通过对两种方法反应机理和反应影响因素实验的研究,优化了反应条件,成功地拓宽了石蜡的相变温度,其相变潜热提高10%~40%.研究总结出改性石蜡相变温度和潜热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石蜡的相变温度和潜热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改善相变材料导热性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能系统中由于部分相变材料存在热导率低的问题,使系统的传热性能变差,储能和释能时间增加,进而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效能。研究者们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在提高相变材料热导率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了四种主要的强化方法,分别是加入金属颗粒、碳纤维、膨胀石墨和纳米粒子,并探讨了今后提高相变材料热导率工作的研究重点,提出碳纤维和纳米粒子两种物质强化传热的性能优越,加强这两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蓄冷材料相变温度与相变潜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自行研制的蓄冷材料相变温度与相变潜热实验装置的特点,并在该实验装置上测试了蓄冷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获得了较准确的结果。该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工程上测量相变蓄冷材料的热物性。  相似文献   

8.
相变材料的复合及其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相变材料应用领域中对相变温度和相变焓的具体要求,采用复合的方法重点对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进行调节,复合出具有特定相变温度和较高相变焓的相变材料.论述了相变材料的复合原理,研究了4种相变材料的复合及其热性能,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际测试相比较,筛选出复合物的最佳配比.研究表明:通过相变材料的复合可以调节材料的相变温度至所需要的范围,并具有较高的相变焓,可保持良好吸收或释放能量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以中空玻璃为封装容器,在其中注入相变材料CaCl2·6H2O,制作了相变玻璃窗,并通过与普通中空玻璃窗的对比实验测试,证实其调温能力要高出3~4℃,这对于提高夏季室内热环境质量,延迟空调的使用,实现建筑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建立了相变玻璃窗调温理论模型,结合计算机模拟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CaCl2·6H的动态调温过程,并通过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对比分析,证实了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一种相变蓄热材料及其蓄热热回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一种熔点为55℃的新型蓄热材料,基于包含相变蓄热与水蓄热的复合蓄热热回收空调实验系统,对新型材料的蓄热性能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采用新型相变材料后复合蓄热器可以有效回收冷凝热达19.6%以上,并可持续制取温度在45℃以上的生活热水,满足日常需求。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地区一实际生态建筑为例,进行一系列的实际测试,并以测试结果为边界条件,应用零方程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室内热环境,同时在过渡季节利用自然通风能有效地改善室内热环境,较好地满足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铝合金高温储热材料及储热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Al-7%Si合金,Al-7%Si-4%Cu合金和Al-33%Cu合金进行了差热扫描分析,设计了高温储热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测试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3种合金的熔化潜热分别为305.5J/g,245.1J/g和202.7J/g,且Al-Si合金的相变潜热与含铝量成正比关系。该测试与评价方法可对储热材料的储热性能和储热系统的换热效率,热交换动力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地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空调房间热环境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地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相结合空调房间的辐射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室内的热湿分布;在室内冷负荷最大时,模拟等温和非等温送风情况下不同的地板表面温度所形成的速度场、温度场和相对湿度场;运用PMV-PPD热舒适指标进行分析,得出了人体在基本满足热舒适情况下的空调系统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浦东图书馆中庭自然通风数值模拟与分析。重点描述了不同室外温度条件下,中庭采用自然通风时室内速度场、温度场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成都地区某具有透明围护结构的办公建筑,对其中庭、各层回廊和走廊热环境进行现场实测,分析该建筑自然通风条件下的热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中庭垂直温度分层现象明显,中庭平均温度高于同层回廊及走廊平均温度,且回廊受中庭的热影响明显大于走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天宫二号空间材料炉多层隔热系统中纤维织物绝热材料为研究对象, 采用空间环境等效试验条件表征研究了织物有效导热系数随在轨温度和压强的变化, 结合微观传热机理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根据表征结果对不同工况下炉内温度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 纤维织物有效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非线性增大, 压强越低, 增长越平缓; 随压强降低以指数函数趋势衰减且存在临界压强; 辐射与气相导热是影响空间环境下纤维织物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 炉内温场计算值与匹配实验实测温度整体趋势吻合良好, 炉中心温度最大计算误差为实测温度的 1.3%。该方法更合理地评价了多层纤维材料在使用工况下的绝热性能, 从而有助于建立准确度更高的热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17.
超高层电梯井内冬季烟囱效应明显,可能造成电梯门开关障碍,产生明显的气动噪音.本文分析了风量为2.12~6.68 m3/s的自然通风冷却方案,冷板高度为10 m、温度为10℃的辐射冷板冷却方案,制冷量为20~100 kW的多联机冷却方案等不同冷却方案对电梯井烟囱效应的改善效果.提出了结合自然通风和热泵技术的超高层电梯井热...  相似文献   

18.
在台电1~5号机组汽水取样用恒温装置技术改造中,将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冷水用于汽水取样用恒温装置中,对改造方法及电路控制方面都做了详细阐述,从维护及节能等方面分析了技术改造后系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研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我国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研制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现状,重点对标准样品研制技术体系进行了描述,分析了构成技术体系的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研制技术单元的特点,列举了标准样品示范性研制及技术规范工作的典型案例,探讨了如何解决标准样品分离纯化及定值等技术瓶颈问题。最后,汇总了标准样品研制工作的主要成果,并对我国天然产物研制工作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建设,以及产业化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Measurements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HFC-134a made in a coaxial cylinder cell operating in steady state are reported.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HFC-134a were performed along several quasi-isotherms between 300 and 530 K in the gas phase and the liquid phase. The pressure ranged from 0.1 to 50 MPa.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 background equation is provided to calculat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utside the critical region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sources of errors leads to an estimated uncertainty of ±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