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超声治疗的主要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分析超声波对人体特有的生物效应出发,用生物医学工程的观点,阐述了各种现代超声主最新临床应用成果,尤其重点介绍了超声外科治疗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展望了超声治疗技术方兴未艾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低频超声具有治疗价值,近年来随着低频超声研究的深入,其作用机制尤其空化效应逐渐被广泛接受。文章围绕透皮给药,促进慢性伤口愈合及抗肿瘤治疗三个方面,介绍低频超声的研究进展。今后如何将低频超声更好地运用至临床工作中,且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原有治疗效果将是研究者未来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为攻克癌症作不懈的努力,超声肿瘤热疗作为肿瘤热疗的一种手段,从7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超声热疗主要以温热疗法为主,温热疗法要求把肿瘤的温度加热在42~45℃范围内,而相应的体内测温技术还未成熟,因此超声温热疗法一直进展缓慢。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sityfocusedultrasoundHIFU)的兴起,才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超声热疗的关注,HI-FU除了具有超声加热对人体无附加损害、穿透力强、对脂肪组织不选择加温等优点外,它… 相似文献
5.
1引言近年来,随着超声医学研究的发展,高强聚焦超声在临床医学方面的应用日益得到重视。研究者们发现,超声空化效应是高强聚焦超声的生物效应的重要作用机理之一(主要是超声空化效应)[1]。超声 相似文献
7.
双频超声空化效应强化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设计了25kHz和40kHz的双频超声强化提取装置,以碘化钾中碘的释放量研究双频超声的空化效应,并以黄柏为原料研究双频超声对提取小檗碱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双频超声的空化效应远大于单频超声的空化效应;25kHz与40kHz双频超声时的提取率为64.1%,单频25kHz及40kHz时的提取率分别为36.8%和19.0%,双频超声强化的提取率显著高于单频超声强化的提取率。研究还表明,双频超声强化可以降低提取温度,缩短提取时间,为热敏性药物的提取提供了新的强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9.
10.
为获得分散均匀无污染、不团聚的的石墨烯纳米片,通过超声处理技术分散已团聚的石墨烯纳米片并研究了主要影响因素——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在分散过程中对石墨烯纳米片分散效果和结构的影响。利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对超声分散后的石墨烯纳米片的形貌、尺寸和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延长超声时间或增加超声功率可以显著提高石墨烯纳米片的分散效果,但相应的也一定程度降低了石墨烯纳米片的尺寸,生成大量的边缘型缺陷,尤其当功率过大或时间过长时甚至会生成空位缺陷。当超声功率960 W,超声时间4 h时石墨烯纳米片的分散效果最好,且破碎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超声及其联用技术的杀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超声作为一种杀菌手段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单独应用超声作用也有较好杀菌效果,然而要在工业范围内使用超声使其杀菌率接近100%,必然要使用极高的超声功率,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使该技术在工业范围内应用变得非常昂贵。若超声与其它杀菌方法联合使用,如超声分别与热、纳米TiO2、激光、O3、抗生素、紫外线、次氯酸钠、电解方法联合使用,就可以大大提高杀菌效率,而且可以降低超声所消耗的能源。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超声与其它杀菌技术联用可以用来有效杀菌,但目前超声及超声与其它技术联合杀菌基本上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其处理量很小,故难以用于工业化生产,阻碍了超声联合杀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用声致发光记录脉冲声场中的空化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频率为1.1MHz的脉冲声波,在声强≤0.5W/cm^2的条件下引发溶液中的声致发光,发现在脉冲宽度为200us-400us的区间内声致发光出现峰值。由于声致发光由超声波空化效应引发,因此,空化效应出现峰值。该实验结果不同于Hill和Flynn等人的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13.
14.
15.
超声空化效应对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功率超声作用于溶液时会产生空化效应,并影响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电导率、液体粘度及液体表面张力等。文章对不同功率的超声作用于弱电解质溶液时其电导率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溶液电导率与超声波强度有关。当强度增大到有空化产生时,电导率开始减小;继续增大强度,溶液电导率减小到一定程度后有小幅回升现象出现。且液体内空化效应的出现将导致液体的电导率减小,空化达到一定强度时,空化效应引起的局部瞬态高温高压、冲击波和微射流导致的新导电粒子,会使电导率小幅回升。 相似文献
16.
17.
Ultrasound has been widely used by chemists to enhance yields as well as rates of homogeneous as well as heterogeneous chemical
reactions. The effect of ultrasound on the course of chemical reactions is mediated through cavitation bubbles it generates.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are attained inside the cavitating bubbles when they collapse. The extreme conditions so generated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reactive intermediates, e.g., free radiacls, inside the bubbles, which cause chemical reactions to
occur when they enter the surrounding liquid. This is the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ultrasound influences the path of homogeneous
reactions. The cavitation bubbles collapse asymmetrically in the vicinity of solids, e.g., catalyst particles. Asymmetric
collapse lead to formation of high speed microjets. The microjets can enhance transport rates, the increase surface area through
pitting as well as particle fragmentation through collisions. Both can alter the rates of heterogeneous reaction rates. It
however appears that these effects do not exhaust the scope of the influence of ultrasound on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Modelling
and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the effect of ultrasound on chemical reactions is however at a stage of infancy as the phenomena
are complex. Only a few examples of modelling exist in literature. Apart from this, reactor design and scaleup pose significant
problems. Thus sono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offers large scop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