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各种侦察探测手段,实现战场透明化是现代信息化战争的一个基本特点。红外探测和雷达探测被广泛应用于战场,这促使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技术成为了对抗探测的研究重点。相较于传统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材料,基于超材料的新型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材料表现出更加优异的性能。本文对实现红外/雷达兼容隐身的原理和途径进行了阐述,重点综述了基于光子晶体、吸波超材料和编码超材料的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并分析了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激光隐身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各种激光隐身材料的研究进展,较详细地介绍了纳米吸波材料、半导体化合物、光谱转换材料以及近红外线激光防护材料等吸收材料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激光与红外、雷达、毫米波的兼容隐身机理和研究现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指出多频谱兼容隐身是未来隐身材料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探测手段的发展,智能化与高精化的军用隐身探测技术对隐身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材料受限于本身的性能很难实现轻量、宽频、强吸收等隐身要求,而超材料由于其可以按人的意志设计、调整结构并获得相关性能,在隐身领域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因此超材料在军用隐身领域中的相关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本文综述了超材料的发展、特殊性能及应用,着重讨论了雷达隐身超材料、红外隐身超材料、雷达/红外兼容隐身超材料以及激光/红外兼容隐身超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指出目前超材料在军用隐身方面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实验阶段,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实际环境,今后应将研究集中在低成本制备与应用、宽频多波段兼容以及高耐温、高耐蚀性与高户外稳定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探测手段的发展,智能化与高精化的军用隐身探测技术对隐身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材料受限于本身的性能很难实现轻量、宽频、强吸收等隐身要求,而超材料由于其可以按人的意志设计、调整结构并获得相关性能,在隐身领域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因此超材料在军用隐身领域中的相关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本文综述了超材料的发展、特殊性能及应用,着重讨论了雷达隐身超材料、红外隐身超材料、雷达/红外兼容隐身超材料以及激光/红外兼容隐身超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指出目前超材料在军用隐身方面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实验阶段,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实际环境,今后应将研究集中在低成本制备与应用、宽频多波段兼容以及高耐温、高耐蚀性与高户外稳定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成勇  程海峰  唐耿平  谢炜 《材料导报》2007,21(1):126-128,132
阐述了实现红外与雷达隐身兼容的技术途径,综述了导电高聚物、纳米材料、掺杂氧化物半导体和复合型多波段隐身材料等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材料的隐身原理和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曾裕  龚荣洲 《功能材料》2012,43(24):3355-3358
红外低发射与雷达高损耗兼容隐身特性设计是多频谱隐身材料研究的急需和难点。通过对雷达高损耗材料、红外低发射率材料的电磁参数分析,利用阻抗匹配原理,进行了红外低发射率材料和雷达高损耗材料兼容设计。匹配层插入可以改善其波阻抗匹配特性,实现了红外-雷达兼容隐身特性,其多层结构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材料实验性能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该红外低发射率与雷达高损耗双层兼容隐身材料研究,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在军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对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状况及应用,详细分析了粘结剂对材料隐身性能的影响以及半导体填料对实现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红外与雷达波隐身涂层的激光后向散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的红外辐射率越小,激光后向反射率越大。从目标战术应用上考虑,通过对目标进行合理的迷彩图案设计,有可能实现红外与激光隐身兼容;从隐身原理和材料设计来考虑,完全可以做到雷达与激光隐身兼容;通过涂层表面结构微孔化,可使涂层激光后向反射率大大下降,而不影响雷达波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9.
首先阐述了基于超材料的雷达/红外兼容隐身材料设计思路,设计了一种频率选择表面和电阻型周期表面双层超材料结构形式的雷达/红外兼容隐身材料;其次,构建了雷达/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等效电路模型,从等效电路的角度分析了其吸波机理;最后,对设计的雷达/红外兼容隐身结构进行了实验验证。测试表明,实验结果和设计结果一致,当制备的雷达/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厚度3 mm时,其反射率在4~8GHz范围内小于-6dB,红外发射率仅为0.298。  相似文献   

10.
隐身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隐身原理,概述了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雷达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材料、激光隐身材料,以及多波段复合隐身材料现状及研究进展.肯定了目前隐身材料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指出今后隐身材料的发展会向着质轻、带宽、高效、耐久的方向发展,而且多波段兼容的隐身材料也会是未来隐身材料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隐身原理,概述了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雷达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材料、激光隐身材料,以及多波段复合隐身材料现状及研究进展。肯定了目前隐身材料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指出今后隐身材料的发展会向着质轻、带宽、高效、耐久的方向发展,而且多波段兼容的隐身材料也会是未来隐身材料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智能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智能隐身材料由于具有传感、控制、执行的能力,获得了比常规隐身材料更优越的功能,本文概述了智能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智能隐身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蒙皮、可见光及红外智能隐身、智能声隐身和雷达波智能隐身分别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红外隐身材料及与雷达隐身材料兼容的理论与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粒子与红外辐射相互作用的微观物理机制和辐射传输方程出发,对红外隐身涂层的的发射率原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金属、半导体以及极性材料作为低发射率颜料粒子的特性;指出了与雷达隐身材料兼容的低发射率红外隐身材料的发展方向,以及实现红外隐身与雷达隐身兼容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型多频谱隐身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谢国华 《材料导报》2001,15(2):48-48
由航天科技集团七○三所、钢铁研究总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担研制的涂料型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兼容cm波、mm波隐身材料研究课题,在“863”专家委员会和各级领导指导和支持下,在低比辐射率ε超细绿色颜料、不同颜色不同ε迷彩涂料、梯度阻抗匹配过渡层材料、热红外隔离层材料、雷达双功能吸收材料、多层复合制备技术、多功能制备技术、多频谱迷彩图案设计技术以及不同目标的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较好地解决了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隐身与cm、mm波隐身兼容难题。该隐身涂层在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波段实现了目标图像的多频谱分割,降低了目标的平均表观温度和各个频段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雷达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智能雷达隐身技术与材料实现功能的结构平台以及智能雷达隐身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结合智能雷达隐身材料实现可控的主要机理综述了导电高分子材料、液晶材料、可电控超材料在智能雷达隐身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6.
随着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发展,电磁波吸收材料是当前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简要叙述了聚苯胺在在雷达波智能隐身、红外智能隐身、可见光智能隐身方面的应用情况,指出聚苯胺吸波材料在智能隐身领域的良好发展前景,及其作为智能隐身材料实用化应注意的问题。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功能质子酸掺杂聚苯胺、聚苯胺/无机、聚苯胺/聚合物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实现可见光与红外兼容伪装的途径,以及包覆材料、一体化材料和复合薄膜等可见光与红外兼容伪装材料的伪装原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纳米材料的应用已经成为隐身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能及优良的电磁吸收特性,成为最具潜力的功能型隐身材料。分析了纳米材料的隐身作用机理,概述了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可见光、红外、雷达、激光、声波及多波段隐身技术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纳米材料在隐身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隐身材料和隐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隐身材料的隐身机理,论述了雷达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材料、多频谱兼容的多功能隐身材料及隐身混凝土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这几种隐身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白天以绿色植物为背景的地物在可见光-近红外和中远红外波段辐射特性的差异,发现应该采用不同的原理对可见光-近红外和中远红外进行隐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涂料和光子晶体结构在多波段兼容隐身的缺陷,提出运用多层薄膜结构来实现兼容隐身,研究设计了具备特征光谱的多层薄膜。该膜系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具有与一般绿色植物相似的反射光谱特征,可以模拟绿色植物光学亮度特性,并且在中远红外大气窗口内的平均发射率分别为0.232和0.195,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目标的热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