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服装的造型能够影响服装的风格。文章利用眼动跟踪技术对影响服装风格的造型因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服装品牌风格的五个造型因子中,廓型是影响整体风格的最主要因子,其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序为:廓型、领型、衣长、袖型和肩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汽车造型特征提取与认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震亚  李海旺 《包装工程》2016,37(20):54-58
目的从用户角度出发研究汽车造型特征提取和品牌识别模式,帮助汽车造型设计师理解用户认知并应用到设计实践中。方法主要以眼动仪为实验工具,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作为辅助研究方法,进行特征提取实验和品牌识别模式分析。结果得出了汽车造型区域特征提取结果并进行编码和用户品牌识别模式的初步框架。结论以眼动仪为工具,可以从特征面的角度进行特征提取和认知分析,为以后的实验改进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淑江  孔鹏宇  窦如宏  张育辉 《包装工程》2020,40(24):91-97, 117
目的为建立眼动数据和感性意象评价之间的数学关系,提出一种基于眼动参数的造型评价方法。方法以游艇为研究对象,通过SMIRED500型眼动仪设备的应用,结合语义差分法进行主观评价,通过眼动追踪记录受试者在观看不同造型风格游艇时的眼动数据,对采集的眼动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保留瞳孔直径大小、总注视时间、眼跳到该区域次数及首视点持续时间四项有效眼动数据,并结合主观问卷探讨不同游艇的视觉认知规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数据建模,明确各项眼动数据对感性评价的影响权重,研究了被视者的眼动追踪数据与主观评价之间的关联关系。结论建立眼动数据与感性评价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产品造型方案评选及产品设计方案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汽车造型设计开发之前,有效预测汽车造型特征线产生的意象是否真正符合用户隐性意图,便于提高汽车行业情感意象设计水平。方法 首先,获取用户群体需求信息,引导设计方向;其次,建立汽车造型意象认知模型,通过案例分析,构建“标杆车”造型特征线目标意象集;再次,依据眼动实验,提出基于眼动指标(注视点数目、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时间)的汽车造型特征线提取模型,进行汽车造型特征线显著性分析与特征线提取;最后,采用形状文法坐标变换规则,结合贝赛尔曲线描述,通过类比形式进行规则映射分析,使用矢量工具Adobe Illustrator 改变特征曲线各锚点与控制点坐标值,实现汽车造型特征的继承与变异。结果 以阿尔特SUV概念研发项目为例,论述该设计方法,通过奔跑的狮子形态进行意象类比,得出最终设计方案。结论 对最终设计方案进行用户喜好度意象评估,用户喜好度为87.65%,证实了该汽车造型意象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为汽车行业满足用户群体偏好特征意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提高传统陶瓷产品造型设计评价的有效性,提出一种基于眼动追踪的陶瓷产品造型评价模型.方法 为了将用户对陶瓷产品造型的评价量化为数据,使用Tobii Glasses 2眼动仪和其配套软件Tobii Pro Lab,收集二十名被试对四件陶瓷产品造型评价活动中的多项眼动指标数据,并获取被试打分值;以注视总时间、首次注视持续时间、注视点数目、瞳孔直径等指标数据为输入,采用SVM算法,建立以眼动数据为输入,评价值为输出的造型设计评价模型,并使用测试集数据验证及分析模型.结论 基于眼动追踪的评价模型具有合理性,有利于充分发挥陶瓷造型设计评价环节的重要作用,为陶瓷产品造型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林鹭  熊艳  李勤政  杨丹凤 《包装工程》2022,43(10):136-144
目的 针对设计过程中存在潜在的设计意图与用户实际感知不一致的问题,依据较为客观量化的实验结果,以设计者风格意图为基准,研究了不同背景被试者对产品的感知差异。方法 采用语义差异法、眼动追踪技术和回顾性访谈,以家具座椅为实验样本,对42名被试者进行产品的语义匹配度实验。记录和分析被试者对产品特征的感知及意象决策过程的相关数据,对比不同背景用户的意象感知引起不同关注模式。结果 一般来说,工业设计背景被试者对产品语意感知拥有更高的匹配度;当工业设计背景被试者相比于非工业设计背景被试者的语义匹配度低时,形态特征注视点具有差异;不同背景的被试者对于座椅形态在椅背和椅面均表现有更高的关注度。结论 结果表明用户对产品特征的关注与意象感知相关,利用眼动技术能够较为客观地描述它们的关系。研究关于理解不同背景用户之间对产品的语义感知差异,辅助设计者有针对性操作设计特征,进行创新设计提供了一定支持。  相似文献   

7.
基于视觉认知的汽车内饰造型效果图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基于视觉认知理论,构建普适性的汽车内饰造型效果图评价体系。方法根据视觉特征整合理论,建立造型的视觉认知评价框架,萃取相应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赋值,建立内饰造型方案效果图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案例检测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结果汽车内饰造型方案效果图的认知存在递阶的层级关系,评价指标具有基础性指标与增益性指标两种属性。结论汽车内饰造型方案效果图评价体系可以辅助设计师有效处理方案评审和完善过程,同时辅助企业进行相关决策。  相似文献   

8.
黄颖捷  赵江洪  赵丹华 《包装工程》2018,39(12):119-123
目的研究汽车内饰造型的认知模式,构建创新模式下的汽车内饰认知模型,为汽车内饰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从汽车内饰造型认知入手,分析造型要素与多重感知认知模型,探讨认知模式与创新模式的关系,提出创新模式下的内饰造型认知模型,并通过设计案例验证。结论汽车内饰作为承载功能协调的一个整体,将汽车内饰的各个设计元素割裂出来单独研究,结果是不适宜的。创新是催生一切新产品的源头,并产生新的造型要素。汽车内饰的创新结果可归纳为美学与使用方式创新、意义创新以及类别创新,3个创新模式的集合。结合汽车内饰造型的认知模式,构建的基于创新模式的汽车内饰造型认知模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该模型可以辅助设计师有效处理设计创新和用户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春荣  解洋 《包装工程》2019,40(2):138-142
目的探索消费者对轿车内饰中仪表板总成造型及其设计风格的心理认知特性。方法邀请34位消费者对97款轿车仪表板造型进行相似性判断实验,以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分别得到消费者对仪表板造型的认知分类和知觉图,并进行知觉图中造型特征分布与变化规律的定性分析。结论依据消费者造型相似性判断,将97款造型分为8个类别。97款轿车内饰仪表板造型有规律地分布在二维知觉图中,表明消费者对轿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的心理认知空间具有两个明显的维度性,可将其归纳为整体造型特征维度以及功能性分区造型特征维度。前者反映在造型中整体面的分割、仪表板的总体比例、造型中边线曲直及其转接等设计特征方面;后者表现在中控台造型特征的差异上。此外,对于轿车内饰中方向盘、显示屏等功能性造型,并未在知觉图中发现其造型变化方面的明确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认知方式对不规则几何图形识别绩效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以眼动仪为主要设备研究人格特征对不规则几何图形的识别绩效的影响,采用混合式3因子析因设计,认知方式为被试间设计,显示条件和显示方式为被试内设计。研究发现认知方式对不规则几何图形识别绩教的影响差异显著,场独立性被试的作业绩效高于场依存性被试。特别是在显示条件不良的情况下,这种差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特征识别是认知过程的核心,探究普通用户与有专业背景的设计师对汽车内饰造型特征和特征线的认知差异,构建普通用户与设计师对汽车内饰造型的认知模型。方法以豪华车、SUV以及跑车3类车型作为实验对象,每个类别各取8个车款共计24个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获取汽车特征及特征线的相关数据,确定不同人群对汽车内饰造型特征的认知差异。结论在汽车内饰造型认知中,普通用户对于内饰造型元素的认知偏向于对造型特征的认知,而设计师则没有明显的偏向。对特征与特征线的识别而言,普通用户对两者的认知存在差异,设计师对两者的认知并不存在差异。构建了关于汽车内饰的用户与设计师特征识别模型,通过内饰设计实例,为汽车内饰的设计和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姬鸣  解旭东  邱燕 《包装工程》2021,42(18):84-93
目的 结合飞行人机交互设计和视觉认知特征,提出了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人因设计与评估方法,使驾驶舱仪表显示设计更符合人的认知需求,提高人机工效.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归纳了飞行仪表布局的认知交互机制、界面设计评估机理及人因设计构思的生成机制,分析了眼动追踪技术在航空仪表设计认知和创新技术上的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结论 系统探讨了眼动追踪技术在飞行座舱仪表设计认知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分析了适应飞行员视觉认知特征的座舱仪表显示方式,以及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评估触控交互仪表设计的方法体系.同时,在眼动技术运用过程中融合多感觉通道信息参数,提升了设计师的主观认知和不确定性的定量建模方法,为驾驶舱仪表的人因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喆  刘天宇 《包装工程》2021,42(22):257-264
目的 基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研究背景,以服务设计为生活方式品牌寻找提升策略.方法 运用认知心理学和精神交互思维的研究框架对服务设计应用成因进行分析,通过对生活方式品牌中的服务设计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厘清服务设计流程中品牌与消费者产生交互的各个接触点,解决生活方式品牌中服务设计存在的痛点与盲点,从而实现提升品牌价值的研究路径.结论 基于服务设计的生活方式品牌价值提升的模型框架提出以产品个性化定制策略满足消费需求,以情景化场景提升服务体验,以满足潜在需求挖掘潜在用户的策略建议.生活方式品牌价值的提升依赖于服务设计,从心理学研究视角出发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反应,并合理利用服务设计的相关策略是提升生活方式品牌价值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4.
工程驱动的汽车造型特征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文治  赵江洪 《包装工程》2017,38(12):141-144
目的研究汽车造型特征语义表达中的工程驱动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用户大众对汽车造型特征的工程语义认知情况,用分析法对工程语义造型对象及其认知要素属性类型进行归类,结合案例研究验证工程驱动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作用。结果分析表明,体量类型属性的造型特征对工程语义表达的贡献最大,形面属性特征次之。结论工程语义是整体汽车造型特征语义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造型设计的一个驱动来源,将工程驱动作为一个设计策略纳入汽车造型设计方法体系中,是对汽车造型设计理论和应用的有用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析意象认知与产品造型的相关性,为造型参数的量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提炼主要视觉凝视区域,获取列车内装的主要造型特征要素。在此基础上,应用数量化分析的基本方法,统计内装照片为样本的实验数据,归纳出不同内装设施形态特征元素对视觉意象的影响趋势。结论总结不同造型特征元素对视觉意象认知的影响度。  相似文献   

16.
黄颖捷  赵江洪 《包装工程》2016,37(18):82-85
目的 回溯设计的功能性本源,研究汽车功能性附加特征的造型设计。方法 采用汽车造型功能性附加特征的溯源、提取和比较方法,对功能性原型与附加特征进行语义获取与表征。构建基于功能性原型的附加特征设计流程,提出并归纳功能性原型转化造型附加特征的设计方法。结论 依功能性原型转化造型附加特征的设计方法,通过设计C级行政用车实际案例,造型上凸显“运动感”,体现其动力的先进性,验证了理论观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吴琳  卢章平  李明珠 《包装工程》2022,43(16):225-232
目的 分析人对图标深度在不同类型界面中认知资源的分配。方法 通过眼动追踪实验,获得在单一深度图标集和混合深度图标集中搜索3类深度图标时的行为反应数据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收集各深度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 不同深度图标之间搜索质量具有显著差异。在单一深度图标集中,搜索目标的深度与视觉搜索效率呈负相关。在混合深度图标集中,中等深度图标的搜索效率最高,不同深度图标对认知负荷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此外,收集被试对3类图标的主观评价,结果显示中等深度图标具有更高的主观满意度。结论 图形深度的刺激影响人对搜索策略的选择,除把握图标个体的设计元素特性外,需同时注重不同界面环境的影响。使用中等深度的图标,可增加图标的可识别性和差异性,在混合深度图标集中能提升视觉搜索质量,并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18.
以12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商标识别的眼动特征。探讨了文本类型、商标结构和商标的熟悉度对被试商标识别的影响。实验以眼动仪为主要实验设备。研究结果表明:①被试对商标的识别过程中,商标结构会对人们对商标的识别产生显著影响(F=4.19,P<0.05),中间混合型设计能显著提高识别绩效。②文本类型对消费者对商标的识别有显著影响(F=13.69,P<0.001),被试对中文文本商标识别绩效好于英文商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