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齿科材料用酸酐类功能单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乾慰  商伟辉 《功能材料》2007,38(A05):1796-1799
齿科材料用酸酐类功能单体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效果优良的一类齿科材料用功能单体。本文介绍了目前对酸酐类功能单体的结构、合成方法及在不同黏结环境下对黏结强度的提高效果的研究成果,讨论了酸酐类功能单体结构与单体本身性能和树脂黏结性能及其它性能关系,并着重探讨了对功能单体隔离基团结构、黏结性基团与可聚合基团位置及数量与黏结强度提高关系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对酸酐类功能单体的研究方向作了筒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加聚型聚合物光学塑料单体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制备含双键单体的主要方法,重点介绍了这些单体的种类及结构特点,这些单体通过适当的方式聚合后,可得具有各种功能尤其是高折射率的加聚型聚合物光学塑料。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一系列甲基丙烯酸酯在超声波辐照作用下的共聚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共聚反应前期,单体的转化率随单体水溶性增大而增大,共聚反应动力学决定于单体的水溶性。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质谱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证实共聚物为嵌段体。  相似文献   

4.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双烯化合物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方法合成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及共聚单体配比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高吸油性树脂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单体液压支柱的安全标准及工作面管理方法,并指出了工作面单体液压支柱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PP无纺布接枝NVP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PP无纺布为基材,以N-乙烯基-2-吡咯烷酮(NVP)为单体,采用热接枝聚合方法,重点考察了反应时间,单体浓度,引发剂含量及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通过热接枝方法可将NVP单体接枝在PP无纺布上,使其具有亲水性,提高引发剂和单体浓度可增加接枝率;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在低,高温阶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单体液压支柱是一种新环保型的支护装备,常与金属顶梁配套用于综采工作面支护端头及超前支护,也可单独做点柱或其它临时性支护用。所适应的煤层顶底板条件是:顶板落后不影响支柱的回收,底板不宜过软,支柱压入底板深度不恶化底板的完整性。我矿综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中规定,超前支护段单体支柱初撑力不能低于6.5MPa,端头特殊支护棚的单体支柱初撑力不能低于11.5MPa。单体支柱钻底量不大于100mm,但遇到底板松软或煤底时初撑力就不能保证,钻底量也会超过规定(2013版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级分法中规定单体支柱钻底量不能超过100mm),对顶板的支护就达不到要求,目前多采用单体支柱配合尼龙柱鞋+木柱鞋使用,购买成本较高,且遇到巷道倾斜时,尼龙柱鞋受压后容易从木柱鞋上滑脱,产生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一系列甲基丙烯酸酯在超声波辐照作用下的共聚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共聚反应前期,单体的转化率随单体水溶性增大而增大,共聚反应动力学决定于单体的水溶性。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质谱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证实共聚物为嵌段体。  相似文献   

9.
聚合物电阻型湿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憎水性单体和亲水性单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对湿度敏感且耐水性良好的湿敏材料,并且对其湿敏特性及感湿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聚噻吩乙炔可溶性前聚物的合成反应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碱的各类,单体浓度,反应介质,温度等皆影响单体转化率,前聚物产率及其溶解性。实验结果表明,NaOH,LiOH为聚合反应的适宜碱类;单体浓度为0.2-0.3mol/L;水-甲醇混合介质有利于前聚物的溶解性,碱的加入速度影响单体转化率及前聚物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11.
丙交酯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珍萍  周涛  周科朝 《材料导报》2006,20(8):52-54,61
丙交酯是以乳酸为原料制备高分子量聚乳酸的中间体,因此丙交酯的收率是影响聚乳酸大规模生产及其生产成本的关键因素.对乳酸及丙交酯的结构特点、乳酸合成丙交酯的工艺及影响丙交酯产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提高丙交酯产率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粗品丙交酯组分含量以及聚丙交酯中单体残留含量的方法。采用TP-5毛细管柱,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N2为载气,以校正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粗品丙交酯中各组分的含量。在确定的色谱条件下,样品中各组分分离较好,分析周期仅为10 min;同时绘制丙交酯的标准曲线,测定了聚丙交酯中残留单体的含量,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用于丙交酯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聚乳酸接枝淀粉的原位溶液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乳酸为接枝单体,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采用原位溶液接枝工艺,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逐次完成淀粉糊化、丙交酯的生成及淀粉的聚乳酸接枝反应,制备了聚乳酸接枝淀粉,工艺简单、易于控制。研究了反应温度、L-乳酸与玉米淀粉质量比、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采用FTIR,1H-NMR和SEM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原位溶液合成产物为聚乳酸接枝淀粉;其最佳工艺条件的反应温度为95℃,L-乳酸与玉米淀粉质量比为3∶1,催化剂为乳酸用量的1%(质量分数),反应时间11 h,聚乳酸接枝率可达到14.81%,淀粉颗粒表面聚乳酸包覆均匀。  相似文献   

14.
血红素用硫酸亚铁-氯化氢的氯仿-甲醇溶液处理,制得原卟啉IX二甲酯。原卟啉IX二甲酯水解得到原卟啉IX,再与乙酸锌反应制得原卟啉IX锌。然后,利用原卟啉IX锌上的羧基,在脱水剂DCC和催化剂HOBt的作用下,与聚乳酸端基的氨基发生酰胺化反应,制备得到了原卟啉IX锌-聚乳酸。UV-Vis光谱、IR和1 H-NMR分析表明,卟啉环脱除铁离子和络合锌离子过程中乙烯基保持稳定。采用GPC测试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酰胺化反应近似按照投料比进行反应。  相似文献   

15.
叶酸受体靶向的聚乳酸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酸偶联的羟脯氨酸-乳酸共聚物(PLLA-PHpr-FA)是一种新型的叶酸受体靶向生物降解聚合物,研究PLLA-PHpr-FA自组装形成胶束的能力及胶束的性质。临界胶束浓度(CMC)用芘荧光探针测定,结果表明,CMC很低并依赖于乳酸/羟脯氨酸的比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共聚物胶束呈现典型的核/壳结构。动态激光光散射(DLS)测定粒径及粒径分布结果显示,粒径受乳酸/羟脯氨酸比例和丙酮量调控,但粒子几乎不受稀释的影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表明,共聚物胶束对疏水性药物的包载较好。因此,PLLA-PHpr-FA胶束可以作为肿瘤靶向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6.
医用聚乳酸的合成及其管型材料性能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无毒的辛酸亚锡作催化剂,将丙交酯聚合成聚乳酸(PLA)。研究了在760~0.05mmHg范围内压力改变对PLA分子量的影响,并将PL制成内径为2mm的管型材料,经热稳定性、机械强度和降解性能等试验,结果都表明此管材可用作引导神经再生导管材料。  相似文献   

17.
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扩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获得性能更优良的聚乳酸材料,以乳酸、ε-己内酯、丁二酸酐为原料,采用梯度升温法合成了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用IPDI对其扩链.采用乌氏黏度法、FT-IR、1H-NMR、TGA及XRD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FT-IR和1H-NMR测试结果显示,预期的聚乳酸嵌段共聚物成功合成;几种聚合方法中,以先合成端羟基活性低聚物P(...  相似文献   

18.
酪氨酸改性聚乳酸共聚物的合成及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乳酸(D,L-LA)和L-酪氨酸(Tyr)为原料[n(D,L-LA)/n(Tyr)=95/5],氯化亚锡(Sn(cl)2)为催化剂,采用梯度升温法,通过直接熔融缩聚合成聚(乳酸-酪氨酸)共聚物(PLA-co-Tyr).用特性粘度测试、FT-IR、1 H-NMR、GPC、DSC、XRD、TG等对其进行表征,通过SEM、XRD等方法研究了降解前后材料的表面形态、结晶度及失重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系列共聚物中的重均相对分子量Mw最大可达2900,与聚乳酸相比具有较小的Tg和结晶度,分解温度高于180℃,具有良好热稳定性且降解性能优于聚乳酸.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duce biodegradable polylactic acid/cellulose whisker nanocomposites by compounding extrusion and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y to use polyvinyl alcohol to improve the dispersion of whiskers in the matrix. Two feeding methods of polyvinyl alcohol and cellulose nanowhiskers were used and evaluated, dry-mixing with polylactic acid prior extrusion or pumping as suspension directly into the extruder. Various microscopic techniques, tensile testing, and dynamic mechanical therm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nanocomposites. Due to immiscibility of the polymers, phase separation occurred with a continuous polylactic acid phase and a discontinuous polyvinyl alcohol phase. The whiskers were primarily located in the polyvinyl alcohol phase and only a negligible amount was located in the polylactic acid phase. This inadequate dispersion of whiskers in the polylactic acid phase was probably the reason why no improvements in thermal properties were seen for the nanocomposites. The relative small improvements in tensile modulus, tensile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to break for the nanocomposites also indicated that it was principally the polyvinyl alcohol phase that was reinforced with whiskers but not the polylactic acid phase.  相似文献   

20.
药物缓释材料聚(乳酸-丙氨酸)的直接法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直接以外消旋乳酸(LA)、L-丙氨酸(Ala)为原料[n(LA):n(Ala)=9:1],采用熔融聚合法合成药物缓释材料聚(乳酸-丙氨酸)共聚物[P(LA-co-Ala)],并用特性黏数、FTIR、1H NMR、GPC、DSC、XRD等手段进行系统表征.熔融共聚中采用一次投料并分次预聚,可生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达3200(分散度Mw/Mn=1.23)的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达到丙交酯开环共聚法的水平.首次报道了P(LA-co-Ala)]药物缓释材料的DSC与XRD表征结果,其与聚外消旋乳酸(PDLLA)相比,共聚物具有较低的Tg、Tm和结晶度.新方法步骤少、操作简便,且成本更加低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