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波脉冲电压下聚酰亚胺薄膜老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脉宽调制(PWM)技术在电力机车变频调速应用中,导致电机绝缘在连续脉冲电压下过早老化的问题,对变频电机绝缘主要材料聚酰亚胺薄膜进行方波脉冲电压下的电老化试验.通过对不同老化阶段聚酰亚胺薄膜tanδ的测量,从介质损耗规律方面对材料在脉冲电压下老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老化阶段,介质损耗随电压、频牢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介质损耗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变大;老化使聚酰亚胺薄膜的起始放电电压降低,介质损耗随电压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更加明显;聚酰亚胺薄膜的介质损耗在高频区的激增点会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向高频区移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高频方波脉冲电压下高速铁路牵引电机绝缘的老化、失效机理,给电机绝缘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了高频方波脉冲下牵引电机定子绝缘的老化特性。在高频方波脉冲下,对普通和纳米复合薄膜进行了老化,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了试样表面形貌的变化情况,并对试样的剩余击穿场强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表明:老化1小时后两种薄膜的表面形貌都发生了明显改变但变化不同,纳米粒子的添加延缓了局部放电对纳米复合薄膜的老化速率,老化2小时后普通薄膜和纳米复合薄膜的击穿场强分别下降了27.55%和12.90%。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相转换法由聚酰亚胺溶液制备了聚酰亚胺不对称膜,研究了各种铸膜参数对膜的平均孔径和氮、氢透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挥发温度和时间以及后处理工艺是制备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的主要控制手段。当聚酰亚胺不对称膜的孔径足够小时,表面涂复工艺能显著提高其氮一氢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依据改进的Scatchard-Hildebrand模型、Flory-Huggins理论、线性粘弹性理论,通过建立的传质模型计算298.15 K和308.15 K下,水蒸气小分子在PI膜中的吸附/脱附曲线.通过计算杨氏模量,研究了PI的玻璃化温度与杨氏模量的关系,以及PI结构对杨氏模量的影响.通过计算无限稀扩散系数D0,研究温度和PI的结构对无限稀扩散系数D0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能很好的预测水蒸气在PI膜中的传质行为,模型最大误差小于9%,平均误差小于4%,计算结果较好,进一步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11.
高压纳秒放电脉冲参量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等效放电回路、火花电阻公式以及巴邢定律,推导出了高压纳秒脉冲参量(脉冲幅值、半高宽)与储能电容、放电管管内气压以及管内电极间距之间关系的解析式。公式与实验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采用酸碱处理的方法对聚酰亚胺(PI)薄膜表面改性。利用万能试验机和热失重仪考察了处理前后PI薄膜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及视频接触角仪对PI薄膜改性前后表面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酸碱处理后,PI薄膜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形貌均发生变化,表面亲水性增大;当处理时间为4min时,力学性能保持在97%以上,热稳定性略有下降;均方根粗糙度从1.057nm增大到3.002nm,接触角从77.32°下降到46.70°,粘接功提高了38.20%。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及氧化铝溶胶,将溶胶混合后掺入正在反应的聚酰胺酸中,制得聚酰亚胺/二氧化硅-氧化铝杂化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杂化薄膜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无机组分含量不同的杂化薄膜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介电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杂化薄膜材料中无机相呈现纤维结构和颗粒结构,有效地提高了薄膜的力学性能。杂化薄膜与纯膜相比,热分解温度有较大提高,且随着无机组分含量增大,热分解温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介电性能分析表明,杂化薄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与频率的关系符合德拜松弛极化机理。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研究聚合物电介质材料聚酰亚胺表面电荷的生成规律和特性,利用Dimension 3100型扫描探针显微镜在微纳米尺度下对聚酰亚胺表面进行摩擦产生了电荷,并用静电力显微镜观察了电荷的消散过程.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微纳米尺度下聚酰亚胺表面电荷生成的规律和特性:表面电荷的极性与探针针尖所加偏压保持一致,且表面电荷的密度和作用区域会随着探针针尖所加电压的增加而加大,并随着探针摩擦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为探索聚合物电介质材料表面电荷生成规律及特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