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麟  杨文忠 《材料保护》2013,46(6):36-39,7
为研制一种高效且性能优异的铝合金用酸洗缓蚀剂,以苯甲醛和3-氨基-1,2,4-三氮唑为原料合成了席夫碱3-(4-苯亚甲基-)氨基-1,2,4-三氮唑。通过核磁共振表征了其结构;采用静态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法、电化学阻抗法和扫描电镜等研究了其在1 mol/L HCl溶液中对5052铝合金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3-(4-苯亚甲基-)氨基-1,2,4-三氮唑在1 mol/L HCl溶液中对5052铝合金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缓蚀效率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缓蚀剂浓度为5 mmol/L时,缓蚀效率高达95.1%;该缓蚀剂为阴极抑制型缓蚀剂,在5052铝合金表面上的吸附符合Lagmuir吸附,且以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2.
采用失重法和极化曲线法研究了植酸盐对16锰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原油与3.5%NaCl溶液的混合介质中,植酸盐有较强的缓蚀作用,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及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POPE)复配后,缓蚀效果更佳.其最佳复配使用浓度为ρ(植酸盐)∶ρ(SDBS)∶ρ(POPE)=100 mg/L∶25 mg/L∶25 mg/L.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氯乙酰氯和1,3-丙二胺为原料,通过三步法制得一种新型高效、环境友好的不对称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其在1 mol/L盐酸溶液中对2024 Al-Cu-Mg合金表面的缓蚀性能和机理.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表面张力获得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利用静态挂片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其对2024铝合金的缓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其CMC为2.0×10-3 mol/L;当其浓度为CMC时缓蚀效率最高,可达94.9%,缓蚀效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当浓度小于CMC时其在2024 Al-Cu-Mg合金表面的吸附自由能为-30.84 kJ/mol,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线.阐明了其作用于合金表面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更倾向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4.
张菁  刘峥  刘进  尚伟 《材料保护》2014,(8):26-30,7
为了获得缓蚀性能优异的新型表面活性剂,以3种对氨基苯甲酸席夫碱和聚乙二醇月桂酸单酯为原料,合成了3种聚乙二醇月桂酸单酯席夫碱基表面活性剂。利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研究了3种表面活性剂对碳钢在模拟油田水中的的缓蚀性能;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其在Fe(110)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缓蚀机理。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缓蚀性能较好,20℃,100 mg/L时缓蚀率均达80%以上;3种表面活性剂均以其分子结构中的席夫碱基先与Fe表面靠近,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出的3种表面活性剂缓蚀性能排序与电化学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失重法研究了三嗪二硫醇类化合物6-N,N-二丁基胺-1,3,5-三嗪-2,4-二硫醇单盐(DBN)在1mol/L盐酸溶液中对铝合金的缓蚀作用,探讨了缓蚀剂浓度、腐蚀时间和溶液温度对缓蚀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DBN浓度会提高其对铝合金的缓蚀效率,而延长腐蚀时间和升高腐蚀溶液温度都会降低其缓蚀效率。腐蚀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添加DBN后腐蚀反应的表面活化能(Ea)增大,使腐蚀反应变得困难,从而起到缓蚀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DBN分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吉布斯自由能计算(Gθads=-30.36kJ/mol)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且同时存在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结果表明DBN能够有效地抑制铝合金在酸性介质中的腐蚀。  相似文献   

6.
以1-甲基咪唑、1,4-丁烷磺内酯和浓硫酸为原料,用乙醚洗涤合成了1-甲基-3-(4-硫酸基丁基)咪唑硫酸盐(4-BMIM)缓蚀剂。采用动电位极化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4-BMIM在5%H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性能及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缓蚀效率随着缓蚀剂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当浓度为0.03mol/L时,缓蚀效率最高;同一浓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缓蚀效率降低。动电位极化表明咪唑离子的加入对铜的阴、阳极腐蚀过程均有抑制作用,是混合型缓蚀剂。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咪唑离子液体吸附在铜表面,其吸附机制为自发进行的物理吸附,并且在铜/溶液界面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开发一种环保型天然缓蚀剂,采用纤维素酶酶解法提取枸杞中的甜菜碱,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提取工艺,并研究了甜菜碱粗提液和粗提液与聚天冬氨酸复配物对Q235碳钢在硫酸溶液的缓蚀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枸杞中甜菜碱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为59 min,酶解温度为46℃,酶解pH值为3,纤维素酶用量为3 mg/g,液料比为25∶1 mL/g,甲醇体积分数为80%。在最优工艺参数下,枸杞中甜菜碱的提取率为20.34%,与模型预测值20.45%吻合良好。缓蚀实验表明,枸杞甜菜碱粗提液在硫酸介质中对碳钢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缓蚀效率随粗提液浓度的增大而升高,30℃下,当甜菜碱粗提液的浓度达到250 mg/L时,缓蚀效率可达到90%以上;与聚天冬氨酸复配后,缓蚀效率明显提高。甜菜碱粗提液及其复配物均为混合型缓蚀剂,可有效吸附在碳钢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吸附过程遵循Langmuir等温方程式,二者在碳钢表面的吸附均属于自发过程,属于以物理吸附为主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赟  胡军  王甜甜  郑茂盛 《材料工程》2019,47(2):122-128
采用电化学方法和扫描电镜研究曼尼希碱与钨酸钠在盐酸溶液中对N80钢的缓蚀作用,探讨其在N80钢表面的吸附行为,并且从腐蚀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复合缓蚀剂分子的缓蚀机理。结果表明:曼尼希碱加入盐酸溶液中后,增大了电荷转移电阻,降低了金属表面的腐蚀速率;它与钨酸钠复配后,金属表面的饱和吸附量增加,N80钢在盐酸溶液中的抗腐蚀性能显著增加,表现出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当曼尼希碱和钨酸钠摩尔比为1∶1.5时,缓蚀效率可达99.65%。该缓蚀剂在N80钢表面的吸附服从Langmuir吸附模型,属于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吸附,且此过程为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压缩式制冷循环,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4、0.5、0.6 g/L)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不同质量浓度(0.2、0.3、0.4 g/L)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及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SDS+SDBS)中,CO2水合物的蓄冷特性。结果表明:与纯水体系相比,SDS、SDBS及SDS+SDBS对CO2水合物蓄冷性能均有强化作用,且3种表面活性剂的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0.5 g/L、0.3 g/L、0.5 g/L(SDS)+0.3 g/L(SDBS)。对比3种最佳质量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发现,采用0.5 g/L(SDS)+0.3 g/L(SDBS)时蓄冷性能最优:预冷时间(21.51 min)和蓄冷时间(27.56 min)最短;潜热蓄冷量(1 308.27 kJ)、总蓄冷量(2 967.35 kJ)、平均蓄冷速率(1.79 kW)和水合物生成质量(2.55 kg)均最大。说明复配表面活性剂对于CO2水合物蓄冷性能具有最显著的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邻菲罗啉(PHEN)及其衍生物可有效抑制金属及其合金在酸性介质中的腐蚀,但目前还未见其对铜材缓蚀的报道。采用失重法及扫描电镜(SEM)研究了PHEN及其衍生物2-苯基-1H-咪唑[4,5-f][1,10]邻菲罗啉(PIPH)这2种有机缓蚀剂在1 mol/L H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作用,并对其缓蚀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当缓蚀剂浓度为1.0 mmol/L、温度为30℃,吸附成膜时间4 h,2种缓蚀剂在1 mol/L HCl溶液中的缓蚀效率均达最大值,PHEN和PIPH对铜的缓蚀效率可分别达到96.4%和99.7%;2种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且均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航雷电院苏州生产试验基地地源热泵结合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情况,指出了采用该系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智能数据采集系统──ALPHA900系列数据采集器。该采集器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三0四研究所与英国ADAS公司联合设计研制。它集中了90年代采集器的优点,如可变字长、可编程智能前端、带温度补偿的连接器、可脱机工作等,并为突出各自功能形成系列。该采集器已成功地投入了工业生产,并且应用于工业过程监测、条件监测或加工监测。该系统使用价格低廉的RS485网络,各种型号模块提供了精确的温度、压力、应变及数字事件和频率等数据的测量及控制,并有相当突出的性能价格比。  相似文献   

13.
Moscow Aviat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ranslated from Problemy Prochnosti, No. 8, pp. 85–91, August, 1989.  相似文献   

14.
15.
Civil-Engineering Aviation Institute, Kiev. Translated from Problemy Prochnosti, No. 4, pp. 14–17, April, 1989.  相似文献   

16.
Kiev Institute of Civil Aviation Engineering. Translated from Problemy Prochnosti, No. 8, pp. 46–50, August, 1988.  相似文献   

17.
Kiev Institute of Engineers of Civil Aviation. Translated from Problemy Prochnosti, No. 8, pp. 60–63, August, 1989.  相似文献   

18.
Kiev Institute of Civil Aviation Engineers. Kuibyshev. Translated from Problemy Prochnosti, No. 1, pp. 76–79, January, 1989.  相似文献   

19.
N. E. Zhukov Kharkov Aviation Institute. Translated from Problemy Prochnosti, No. 2, pp. 104–108, February, 1989.  相似文献   

20.
N. E. Zhukovskii Aviation Institute, Khar'kov. Translated from Fiziko-Khimicheskaya Mekhanika Materialov, Vol. 29, No. 2, pp. 72–77, March–June, 19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