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下引连铸工艺制备了d 11 mm Cu-4%Ag合金棒坯,棒坯具有高轴向取向柱状晶组织,表面质量良好,断后伸长率达到35.0%,可直接进行拉拔加工成d 0.04 mm微细丝,无中间退火的累积冷变形量达99.998%。拉拔过程中,在一般变形阶段,棒材变形机制为位错滑移,形成了较多的位错胞,晶内发生微区晶体转动,随应变量增大,剪切变形程度加剧,晶内形成了较多的切变带;在大变形阶段,通过各种动态回复机制如纳米孪晶、位错墙的亚晶化,层状界面,实现大塑性变形。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棒材的抗拉强度和硬度分别由铸态的245 MPa和63.4 HV增加至变形量99.7%时的655 MPa和187 HV,而导电率由90.3%IACS则降低至82.2%IACS。上述下引连铸-连续拉拔加工方式制备Cu-Ag合金微细丝材具有短流程、高效率的优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型水平连铸工艺制备了φ16 mm单晶铜杆坯,并对其进行了不同变形量的冷拉拔处理,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智能金属导体电阻率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分析了铸态和拉拔态单晶铜的组织、导电率、抗拉强度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铸态单晶铜杆坯的导电率为102.2%IACS,抗拉强度为141 MPa,经总变形量为96.5%的冷拉拔变形后(φ16 mm→φ3mm),导电率高达98.86%IACS的同时,抗拉强度大幅提升至414 MPa,同铸态相比,拉拔态线材导电率仅降低了3.3%,而抗拉强度提高了193.6%;铸态杆坯的显微组织呈现无晶界特征,拉拔态组织为纤维晶组织;断口形貌表明铸态杆坯断口呈现扁铲状,断裂机制为微孔长大型断裂,经总变形量为96.5%的冷拉拔变形后断口横纵比变小,出现大韧窝里包含许多小韧窝的现象,断裂机制为韧窝-微孔聚集型断裂; TEM观察表明当总变形量为96.5%时,分隔位错胞块的高密度位错墙(DDWs)和微带(MBs)的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无氧铜带材作为制备均热板壳体的首选材料,虽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但热稳定性较差,如何提升其高温组织稳定性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原位高温金相、EBSD、TEM等方法研究了La对无氧铜高温烧结后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La可显著细化高温烧结态的晶粒尺寸;其中,当La含量为64×10-6时,细化效果最佳,平均晶粒尺寸为60.8μm,而无稀土La时为505.3μm;加入La后显著弱化了烧结态铜基体中Cube织构组分,形成强度较均匀的Cube织构、Y型织构和{110}〈223〉织构组分;此外,La在无氧铜基体中形成球状第二相粒子钉扎在晶界处,吸附铜中O、P等杂质元素,起到净化基体的效果。La添加量为64×10-6时,高温烧结态无氧铜带材抗拉强度和导电率分别提高25.9%和3.2%。  相似文献   

4.
采用拉伸复合法制备了铜包纯铁线材,研究了拉拔变形量、退火温度和时间对铜包纯铁线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拉拔变形量的增加,铜包纯铁线材铜、铁晶粒越来越小,铜晶粒呈现不规则形状,铁晶粒呈现典型的流变形特征,线材抗拉强度逐渐升高,电导率、伸长率逐渐降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和退火时间的延长,铜和铁的晶粒逐渐长大;随退火温度的升高,铜-铁界面铜、铁原子发生扩散,形成一定厚度的扩散层,线材的抗拉强度降低、伸长率提高,电导率先升高后降低;随着退火时间延长,复合线材的电导率和伸长率逐渐升高,抗拉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维氏硬度计等研究了真空熔炼制备Cu-14Fe-C合金不同应变量拉拔和不同温度退火处理后的组织、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结果表明,铸态Cu-14Fe-C合金中碳元素主要存在于富铁相内部;拉拔使Cu-14Fe合金中富铁相由铸态时的树枝状随机分布趋向于沿拉拔方向分布,拉拔变形量越大,纤维状富铁相尺寸越细,分布也越均匀;拉拔使Cu-14Fe-0.2C合金中大部分近似球状富铁相逐渐转变为近似椭球状,拉拔变形量越大,近似球状相被拉长得越明显;拉拔变形显著提高Cu-14Fe-C合金的硬度而降低其电阻率; Cu-14Fe-C合金拉拔后退火,电阻率随退火温度提高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6.
总变形量一定的前提下,采用不同道次、不同变形量对Cu-2Ag合金棒材进行轧制变形,研究了不同变形工艺对Cu-2Ag合金微观组织结构和导电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总变形量一定时,各道次变形量的分配对合金性能的影响不同,导电率和硬度分别为:工艺1,82.75%IACS、170.34 HV;工艺2,83.62%IACS、174.82 HV;工艺3,82.72%IACS、180.26 HV。实验条件下,第1道次轧制变形量越大(60%),合金的综合性能更优。轧制前合金的微观组织以交错分布的网状枝晶形态为主;轧制变形后,枝晶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这是导致合金性能不同的主要原因。平行于轧制方向的微观组织以连续排列的“鱼骨”状枝晶形态为主;轧制变形后,枝晶间距增加。试验范围内,采用工艺3变形后,合金的硬导积达到0.989,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将CuCrZrMgRE合金进行960℃×1 h固溶处理,经不同相对变形量的拉拔后再进行480℃×3 h时效处理.结果表明合金的硬度随相对变形量的增大而升高,而电导率则变化不大,合金的组织随变形量的增加而变形加剧,晶粒变得细长.合金在变形量达到80%进行时效处理后,其硬度值为83.8 HRB;电导率为79.3%IACS;伸长率为17.8%;屈服强度为518 MPa;抗拉强度为547.7 MPa,合金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8.
将CuCrZrMgRE合金进行960℃×1h固溶处理,经不同相对变形量的拉拔后再进行480℃×3h时效处理。结果表明:合金的硬度随相对变形量的增大而升高,而电导率则变化不大,合金的组织随变形量的增加而变形加剧,晶粒变得细长。合金在变形量达到80%进行时效处理后,其硬度值为83.8HRB;电导率为79.3%IACS;伸长率为17.8%;屈服强度为518MPa;抗拉强度为547.7MPa,合金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拉拔装置将7050铝合金挤压圆杆拉拔成线材,研究道次变形量对单道次拉拔7050线材的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经挤压、单道次拉拔后的7050铝合金线材组织呈现纤维状分布,且未出现再结晶.随着单道次拉拔变形量的增加,线材的加工硬化程度增加,强度、硬度升高,伸长率下降.同时过大的拉拔变形量会使线材发生断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化学共沉淀—氢气还原法制备了高分散纳米Mo-40%Cu(质量分数)复合粉末,采用真空烧结法制备了Mo-Cu合金。研究了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合金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分散纳米Mo-40%Cu复合粉末的烧结活性较好,真空烧结到1300℃,保温时间2 h,可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的Mo-Cu合金,样品的致密度、抗弯强度和硬度分别为94.7%、571 MPa和118.92 HV。  相似文献   

11.
利用Gleeble-1500热/力学模拟试验机,对采用应变诱导熔化激活法制备的ZCuSn10铜合金半固态及铸态坯料进行单向压缩实验。分析压缩变形条件对半固态ZCuSn10铜合金坯料显微组织的影响,并结合压缩后的显微组织对固液两相的流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IMA法制备的半固态压缩试样变形抗力仅为常规铸态ZCuSn10铜合金压缩试样的一半。半固态试样压缩变形前液相率为19.4%,压缩变形后液相率为8.1%。半固态ZCuSn10铜合金在不同应变量、变形温度、应变速率下进行压缩实验,试样在过渡区域开始产生液固分离现象,并在中心区域出现液固完全分离现象。变形量越大,半固态ZCuSn10铜合金压缩试样中心部位的液相越少。随着温度的升高,半固态ZCuSn10铜合金压缩试样的端部、过渡区域、心部的液相均增加。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半固态ZCuSn10铜合金压缩试样的过渡区域的液相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合理的Cu-20Ag合金线材连续拉拔工艺及综合性能更为优异的线材质量,基于Deform有限元软件对Cu-20Ag合金线材多道次连续拉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的分布信息,利用点追踪功能分析了多道次连续拉拔过程中线材芯部沿径向到圆周表层的应力和应变的变化情况.并对通过多道次连续拉拔实验制备得...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晶界工程处理对超微合金化无氧铜的组织结构与耐热性的影响。通过熔炼铸造制备了超微合金化无氧铜,并对其施以晶界工程处理,测试了晶界工程处理前后超微合金化无氧铜的耐热性,表征了晶界工程处理前后超微合金化无氧铜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晶界工程处理(每道次的处理工艺为:冷轧20%+(300℃,60 min)退火)可以显著提高超微合金化无氧铜的耐热性,经4道次晶界工程处理的超微合金化无氧铜在(900℃,60min)退火后晶粒长大不明显,含孪晶的平均晶粒尺寸从23.5μm增长到29.2μm,不含孪晶的平均晶粒尺寸从60.4μm增长到71.9μm。晶界工程处理也可以有效调控超微合金化无氧铜的组织结构,主要体现为Σ3n重位点阵晶界比例增加和普通晶界网格连通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SEM、TEM及高温蠕变测试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某电厂锅炉四级过热器出口用T122管材服役前和在585~610℃服役56000 h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高温服役后,T122管材的板条马氏体组织索氏体化严重,析出相聚集、长大明显,力学性能也出现较大程度下降,高温蠕变曲线及Larson-Miller参数预示服役后的管材寿命急剧缩短;考虑到T122管材服役过程中组织劣化严重,剩余服役寿命的预测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有限时间内的高温蠕变试验。  相似文献   

15.
采用SEM、TEM、EBSD、XRD等手段,研究了Q-P-T工艺配分温度(320、380和450℃)对28Mn2SiCrNiMo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在320℃配分后,获得针状下贝氏体+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组织;380℃配分后,获得板条状上贝氏体+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组织;450℃配分后,组织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无贝氏体生成。当配分温度为320℃时,强度、塑性和韧性的配合达到最佳,强度为1524MPa,总伸长率为18.7%,V型缺口冲击功为58J。配分过程中贝氏体的形成,分割原奥氏体晶粒,细化组织,阻碍了裂纹的扩展,使得试验钢的冲击韧性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6.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既具有铜优良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又具有铝的质轻、耐腐蚀的优点,兼具优良性能和成本经济,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电气、通讯、新能源等领域。鉴于铜铝层状复合材料的优良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铜铝层状复合材料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铜铝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复合机理、变形行为、热处理以及导电性能等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射频超导腔性能、降低工程成本,以高纯铌板和无氧铜板为原料,将爆炸焊接方式应用于超导层状复合材料领域,成功制备了新型高纯铌-无氧铜层状复合板,研究了Nb/Cu复合板的结合界面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 表明:Nb/Cu结合界面宏观上呈典型的波浪状结合状态,并形成了2~4 μm的扩散层,实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Nb/Cu复合...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平连铸工艺生产的4047铝合金线杆制备SAl 4047铝硅合金焊丝,分析原材料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拉拔至?4.5 mm的硬态铝合金焊丝力学性能、显微组织、拉拔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退火工艺。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及保温时间的增加,焊丝强度呈先降低后小幅增加趋势,伸长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退火工艺为300 ℃×2 h时,消除应力效果最佳,焊丝可以实现多道次顺利拉拔。  相似文献   

19.
锥形管无模拉拔时,由于变形区金属没有模具的约束,产品形状及尺寸精度完全取决于工艺参数,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工艺参数对锥形管尺寸稳定性、母线直线度以及极限断面缩减率的影响,对优化无模拉拔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锥形管无模拉拔变形时,升高感应加热温度、增大冷热源距离、减小进料速度,可以增大极限断面缩减率;而较低的感应加热温度、较短的冷热源距离,则有利于提高锥形管的母线直线度。对于管坯尺寸为6mm×1mm的304不锈钢锥形管无模拉拔加工,在感应加热温度900℃~1100℃、冷热源距离15mm~40mm、进料速度20mm/min~40mm/min的工艺参数范围内,单道次拉拔极限断面缩减率最大可达57%,尺寸误差可控制在5%以下,母线线性相关系数达0.976以上,是合理的工艺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压缩试验获得了TC4钛合金高温变形时的流变应力曲线,并建立相关Yada模型;模拟分析了TC4钛合金棒材热连续轧制过程中再结晶分数、位错密度以及微观组织的一系列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棒材表面晶粒变形完全,在连轧第二道次再结晶分数已达到饱和;随着变形的深入,在连轧第三道次,晶界位错由均匀分布转变为多边形状,初始条形晶粒转变为等轴晶粒,棒材内部晶粒发生动态再结晶;在后续轧制道次中,位错密度相对减小,而等轴晶粒逐渐长大。对连轧后的TC4棒材试样进行微观组织观察,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