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具有利于修德、为学、敬业、成业以及社会和谐的道德价值。感恩是识恩和行恩的有机统一,过去当统治阶级割裂感恩心理层面而片面强调报恩行为时,传统感恩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都表现出相应的局限性,感恩的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异化。基于此,文章提出当代大学应从道德认知的心理基础、道德教育的方法运用以及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等方面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暴露了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的不足,它表现出对大学生主体人格的遮蔽、缺乏对话与思辨以及强制性的道德命令.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商谈伦理的观点,对大学生主体的人格尊重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大学生网络德育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具有发展的阶段性与层次性;我们应采取“对话-辩论”的道德教育模式,营造诚信公正的网络德育环境,以求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生命叙事是叙事的重要形式,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蕴和深层的伦理编织,把情感教育、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注重"有我"的言说,克服传统道德教育"无我"的失语的流弊,成为个体德性生成的重要路径,是当代值得探索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在生命叙事中要注重情境设计、主题捕捉、故事选择和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研究分析 ,认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德育 ,实际上是信仰教育、政党教育、政治教育、党课教育等 ,亦即是阶级道德教育 ,而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教育倡导公民道德教育 ,其主要完成的目标是善良、诚信、责任。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国应该与世界建立共同的价值关系和伦理关系 ,如果我们仍然坚持计划经济时代的阶级道德 ,一则将直接毁灭市场经济 ,二则也难以建设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关系 ,对此 ,文章提出德育转向的命题和实现转向的德育系统工程。德育系统工程由纵横两个座标组成。纵向座标包括 :道德养成阶段 ,道德认知阶段 ,道德情感阶段 ,道德情操阶段 ;横向座标包括 :家庭、学校、社会。  相似文献   

5.
把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仁"作为大学生德育的资源来研究,探讨其对于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是因为"仁"是中国人精神气质中一个活的传统,千百年来以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态潜伏在主体的思想行为、社会的风俗习惯、国家的理念制度之中,历史地塑造了生生不息的东方文化,并且"仁"的观念和"仁"的实践仍将对这一文化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思想品德教育本质上是人文化成的活动,必然统整传统与现实中的积极教育因素。因此,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仁"的"立德树人"资源价值值得重视。从理念、内容到方法,"仁"对大学生德育的裨益主要是:在理念上明确了"立人之道";在内容上构建了以爱为立足点的道德教育体系,以孝悌为本的社会道德秩序,以推恩及人、富民保民为主导的和谐社会道德关系;在方法论上提供了从"心"求仁,从"行"求仁,以"修身"求仁的认同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德教育模式是联系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的中介。 2 0世纪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许多道德教育模式 ,如何看待这些模式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 ,创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手段之一。理想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应为三个层次 ,即激发道德需要、道德情感的模式 ;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的模式和德性修养模式。三个层次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共同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模式体系。  相似文献   

7.
现今大学道德教育在相当程度是以道德单向灌输和对受教育者道德境界他律规定为特征的威权教育模式,其主要努力在于建设和维护受教育者心中的道德堤防,希望以此来抵御现实社会汹涌多变的价值浪潮的冲击。而这必然导致对受教育者主体人格的漠视,加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及彼此间的疏远和缺乏信任,形成了当今大学道德教育处境窘迫之局面。  相似文献   

8.
我们如何“在一起”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基本命题,对伦理道德的把握是“在一起”的主要路径,道德教育因而是帮助人学会“在一起”的事业。现代社会基于权利优先的现代道德建构的“在一起”秩序已经出现包括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的伦理危机,且诸种“在一起”的道德叙事无法解决这一困境。这种危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也表现出:现代道德教育着力于培养追求权利的道德主体,而非学会“在一起”;遵循知识、戒律、加速、比较的同一性运作逻辑,使得他者视域缺场。这些局限性归因于道德教育与伦理的疏离。实现对“在一起”的重构,道德教育需基于伦理实体,培养学会差异性共存的道德主体,进而生成与他者“在一起”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雷锋岗"上的与"雷锋日"中的"学雷锋",实际上是大学生们在完成某种强制性任务或履行某种指令性义务,不是天性的自然呈示与天行的自然发生.这样的"学雷锋",暴露出高校道德教育的种种失误;可以说,空洞的道德说教,张扬的道德表演,加上负面的人性假设,不但没有提高道德情操,没有改善道德状态,反而消蚀道德本真,劣化道德实践.只有助弱、救难、扶老、护幼等善行成为天性的自然呈示与天行的自然发生,而不再是强制性任务与指令性义务,不再是响应"学雷锋"号召的"学雷锋"行动,高校道德教育才真正算得上成功.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是教育。道德教育的娱乐化、功利化、仪式化、政治化和强制化等发展倾向正使道德教育愈来愈远离教育。目前对道德教育的反思往往忽略对道德教育教育性的思考。道德教育的教育性意味着必须思考何为一种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必须区分教育行为与非教育行为;意味着从教育的角度投入到学生的道德养成之中;意味着道德教育需要与完整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一种更为完整的教育发展个人的德性。坚守道德教育的教育性,就是要促进道德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真,让道德教育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