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氧化铝陶瓷基板化学镀铜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化学镀铜是氧化铝陶瓷基板金属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优化氧化铝陶瓷基板化学镀铜工艺,研究了化学镀铜液配比(尤其是镀液中铜离子和甲醛含量)对氧化铝陶瓷覆铜板微结构和导电性的影响。方法在对氧化铝陶瓷基板经过前期处理后,采用化学镀铜法在基板上镀铜。采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对氧化铝基板上的化学镀铜层物相和形貌进行观察。采用覆层测厚仪、四探针测试仪对化学铜镀层的膜厚和方阻进行测量。结果 XRD结果表明,不同配比镀液得到的化学镀铜层均具有较好的晶化程度,镀液中甲醛和铜含量较低的镀液可制备出晶粒更为细小的化学镀铜层。甲醛和铜离子含量均较高时,沉积速度过快,使镀铜层的均匀性和致密性不佳。但当甲醛含量较高、铜离子含量较低时,沉积速度适中,从而获得了均匀性和致密性较好的镀铜层,同时这种镀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结论采用表面活性化学镀铜工艺,当镀液中甲醛浓度为0.25 mol/L和硫酸铜质量浓度为1.2 g/L时,无需高温热处理,即获得了均匀性和致密性俱佳的铜镀层,可满足覆铜板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激光辐照诱导氧化铝陶瓷基板表面化学镀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激光辐照处理对Al2O3陶瓷基板进行预处理,经过超声波辅助化学镀在Al2O3陶瓷基板表面成功制备了化学镀铜层。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能谱(EDS)研究分析了激光辐照预处理前后Al2O3基板表面形貌和Al2O3基板化学镀铜表面以及截面形貌,划痕形貌,并与传统贵金属Pd活化预处理化学镀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激光辐照处理后Al2O3基板表面出现了大量的微孔和纳米级颗粒凸起,这些表面缺陷易于吸附外来物质成键,实现化学镀铜过程,其中镀层与基底也有较好的结合力;与传统Pd活化预处理化学镀铜对比发现,激光辐照处理避免了繁琐的工艺和贵金属带来的污染,同时生成的化学镀铜层颗粒与颗粒之间融合更好。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涉及对双端面磨削技术应用于两片陶瓷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同时磨削圆柱形氧化铝陶瓷工件两个端面的技术评价。精细陶瓷(advancedceramics),例如氧化铝(Al2O3)陶瓷,由于具有高的硬度、抗压强度、耐腐蚀性、导电性、磁导率和脆性而应用广泛。本试验为四因子试验,评价被磨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a值,采用重量法测定材料去除率,采用激光折射技术测定的平均比例系数来评价被磨工件平面度。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双端面磨削可以在很短的加工时间内获得极高的表面光洁度、高的精度和高的磨除率。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涉及双端面磨削技术应用于用两片陶瓷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同时磨削圆柱形氧化铝陶瓷工件两个端面的技术评价。精细陶瓷(advanced ceramics),例如氧化铝(Al2O3),由于具有高的硬度、抗压强度、耐腐蚀性、导电性、磁导率和脆性而应用广泛。本试验为四因子试验,评价被磨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a,采用重量法测定材料去除率,采用激光折射技术测定的平均比例系数来评价被磨工件平面度。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双端面磨削可以在很短的加工时间内获得极高的表面光洁度、高的精度和高的磨除率。 相似文献
6.
7.
利用原位合成方法制备了几种氧化铝基复合陶瓷型芯,讨论了MgO含量对氧化铝基复合型芯几种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MgO含量增加,陶瓷型芯气孔率先增加后减小;线膨胀系数先减小后增大;碱浸出速率减少。当MgO含量为1%(质量分数),经过1500℃烧结5h后型芯,蠕变量最小。通过实验分析,讨论了MgO含量对陶瓷型芯综合性能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电镀金刚石砂轮面磨削氧化铝陶瓷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了金刚石磨粒的微切削刃以及氧化铝陶瓷试件的磨削时的表面,已磨削表面,对电镀金刚石砂轮磨氧化铝陶瓷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氧化铝陶瓷已磨削表面的缺陷以及脆性袭纹为主,磨削温度对材料去除过程影响很大,有可能存在非裂纹扩展的陶瓷材料去除方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原位合成方法制备了几种氧化铝基复合陶瓷型芯,讨论了MgO含量对氧化铝基复合型芯几种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MgO含量增加,陶瓷型芯气孔率先增加后减小;线膨胀系数先减小后增大:碱浸出速率减少.当MgO含量为1%(质量分数),经过1500℃烧结5 h后型芯,蠕变量最小.通过实验分析,讨论了MgO含量对陶瓷型芯综合性能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以碳热还原法合成的 AlN 粉末和市售 BN 粉末为原料,添加 5%Y2O3 为烧结助剂,利用无压烧结制备 AlN-15BN复合陶瓷,研究了烧结温度对 AlN-15BN 复合陶瓷相变、致密度、微观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Y2O3 可与 AlN粉末表面的 Al2O3 发生反应生成液相促进烧结,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复合陶瓷的致密度、热导率和硬度逐渐增加,片状的 BN 形成的卡片房式结构会阻碍复合陶瓷的收缩和致密。在 1 850℃烧结 3 h,可以制备出相对密度为 86.4%,热导率为104.6 W?m-1?K-1,硬度为 HRA56.2的 AlN-15BN复合陶瓷。研究表明,通过添加加工性能良好的 BN制备可加 AIN-BN复合陶瓷,是解决 AIB 陶瓷复杂形状成形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溶胶-凝胶复合料浆热压滤法制备Al2O3-ZrO2-Y2O3复合涂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Fe-18Cr-8Ni不锈钢表面涂覆由纳米α-Al2O3颗粒、微米ZrO2-8wt%Y2O3(YSZ)颗粒和Al(OH)3-Y(OH)3溶胶-凝胶(sol-gel)组成的复合料浆层,采用热压滤法制备Al2O3-ZrO2-Y2O3复合涂层.为了匹配陶瓷涂层和金属基体间的热膨胀系数,采用sol-gel法在两者之间施加一层ZrO2-8wt%Y2O3过渡层.SEM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陶瓷涂层厚度大于30μm,无裂纹.XRD分析结果表明,该陶瓷涂层主要由t-Zr0.92Y0.08O1.96和α-Al2O3以及少量t-ZrO2和γ-Al2O3相组成.900℃高温氧化实验结果表明,Al2O3-ZrO2-Y2O3复合涂层能够有效提高Fe-18Cr-8Ni基体的抗高温氧化和抗剥落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金刚石混杂SiC/Al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进行研究,采用微分有效介质(DEM)理论和扩展的Turner模型分别计算金刚石混杂SiC/Al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从金刚石混杂SiC/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可以看到SiC颗粒与Al之间结合较紧密,金刚石颗粒与Al之间结合不紧密。金刚石混杂SiC/Al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的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趋势一致。当金刚石颗粒与SiC颗粒的体积比为3:7时,混杂SiC/Al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分别提高了39%和30%。因此,当在复合材料中加入少量金刚石颗粒时,其热物理性能得到显著提高,而复合材料的成本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3.
The thermal shock fatigue behaviors of pure hot-pressed alumina and 30 wt. % TiC/Al2O3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The effect of TiC and Al2O3 starting particle siz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was discussed. Indentation-quench tes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rmal fatigu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ΔT) and number of thermal cycles (N) on fatigue crack growth (Δα).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rmal fatigue resistance of TiC/Al2O3 composites are remarkably improved by the addition of TiC. The thermal shock fatigue of monolithic alumina and TiC/Al2O3 composites is due to a true cycling effect (thermal fatigue). Crack deflection and bridging are the predominant reas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rmal shock fatigue resistance of the composites.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压烧结制备Al2O3基陶瓷型芯材料,通过XRD,SEM分析表征了材料的成分和内部结构。测量了Al2O3基陶瓷型芯气孔率、抗蠕变性能、80℃饱和NaOH溶液中侵蚀性能,并讨论了材料性能随Al2O3纤维含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金刚石/铜复合材料在电子封装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刚石/铜复合材料作为新型电子封装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综述了金刚石/铜复合材料作为电子封装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并从材料科学的原理综述了该复合材料主要性能指标(热导率)的影响因素,同时对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界面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用共沉淀-水热法制备Ni/ZrO2/Al2O3复相陶瓷粉体,并对烧结体的力学性能和显微形貌进行了讨论。复相粉体的表征采用高分辩透射电镜(HR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结果表明:在1.4.丁二醇介质中300℃水热条件下自生压高压釜中反应12h成功制备了Ni/ZrO2/Al2O3复合陶瓷粉体,并且测得复相陶瓷体积密度和断裂韧性。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得到烧结体中t-ZrO2颗粒和Ni颗粒的平均尺寸。 相似文献
17.
根据磨抛高强度钢用树脂砂轮片的磨抛特性,仿形设计出适合于制备钎焊金刚石磨抛盘的基体结构,确定了与基体形状有关的几何参数,其中磨抛面由磨抛盘外缘面、斜面及上平面组成;对磨抛盘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参数设计范围。采用ABAQUS仿真软件对磨抛盘磨抛受力状态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基体磨抛形变的因素主要为进给力,沿磨削面的切向磨削力以及离心力对磨抛变形影响较小;最大应力集中区在弯角R2处,并随进给力的增大而增大;弯角R2最佳弯曲半径在6~10mm区间。 相似文献
18.
使用镍基合金焊料和45#钢基体,采用高温真空钎焊技术,制备了φ6mm的金刚石小孔钻,进行了基体结构的单因素对比试验,实现了多层钎焊效果,并进一步优化了孔钻基体的结构尺寸.在玻化砖钻削试验中,使用Hand USB Microscope和SEM跟踪观察了金刚石孔钻的磨损情况.结果表明:三种优化基体结构制作的金刚石钻头均出现了多层钎焊效果;该钻头比普通单层钎焊钻头多了三个磨损阶段,钻削寿命提高了70%以上;基体开槽的宽度是影响钻头多层钎焊效果的关键因素,以槽宽为金刚石粒径尺寸的2~3倍为宜.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制2450MHz,5kW不锈钢谐振腔型微波等离子体设备,研究了超声处理、细砂纸研磨、1μm和0.5μm金刚石粉研磨等Si3N4基底预处理方法对MPCVD金刚石涂层质量的影响,用SEM和Raman光谱仪检测和分析了金刚石成核和生长质量,分析了金刚石的应力情况,用对比切削实验检测了金刚石涂层的附着情况。结果表明,经0.5μm金刚石粉研磨后,在7.0kPa压力、1.5%的CH4/H2气体流量比、1 相似文献
20.
X. Z. Zhao J. J. Liu B. L. Zhu Z. B. Luo H. Z. Miao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1996,5(4):441-445
It is well known that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AISI302 is relatively difficult to cu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wear
behavior of Al2O3-TiCN composite ceramic when machining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a blockon-ring tribometer was used to simulate a real
machining process.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ar of both the ceramic and the stainless steel increased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load and speed. The boundary lubrication actions of water and oil used in this test could not reduce the wear of
the rubbing material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analyses identified material
transferred between the ceramic and the stainless steel surfaces in rubbing process. On the one hand, stainless steel transferred
on the ceramic surface because of adhesion; on the other, some ceramic fragments caused by microfracture of the ceramic were
found to be embedded in the worn stainless steel surface. The wear of Al2O3-TiCN ceramic sliding against stainless steel was caused primarily by adhesion between the rubbing surfaces and the microfracture
of the cerami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