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7A99超高强铝合金反向挤压板材采用T6峰值时效处理与-180℃冷热循环时效热处理(简称T6-DCT),通过XRD、TEM、HRTEM与3DAP研究-180℃深冷处理对7A99铝合金反向挤压板材强韧性能以及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80℃冷热循环时效处理使得铝基体的晶格常数由由0.40551 nm 增至0.40626 nm,起到了一定的固溶强化作用;-180℃冷热循环时效处理后晶粒内部生成大量与基体非共格的η相,晶界处η相呈现断续分布并形成晶界无析出带,降低材料的拉伸强度;-180℃冷热循环时效处理促进基体中Zn和Mg元素原子的微观偏聚,导致了Zn和Mg元素的非均匀析出;-180℃深冷处理可以减小时效终态析出相的平均等效半径与析出密度,将等效半径由1.2 nm减小至1.14 nm,将析出密度由4.53×1024/m3降低至3.87×1024 /m3,削弱析出强化效果; -180℃冷热循环时效处理后合金的强韧匹配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强度略有降低,韧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半连续铸造方式向7A99铝合金中添加0.4%Mn(质量分数)元素,采用SEM、TEM、HRTEM与三维原子探针(3DAP)开展Mn元素在7A99铝合金铸锭、均匀化以及固溶时效过程中的微观组态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Mn元素在7A99铝合金铸锭中主要以晶界处鱼骨状的含AlZnMgCuMn的MgZn2型非平衡共晶化合物形... 相似文献
3.
4.
5.
6.
对7A99铝合金分别进行峰值时效(PA)和回归再时效(RRA)处理,并复合预轧制与回归再时效(RRRA)以平衡其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PA处理的试样析出物主要是尺寸细小的不稳定η’相,而经RRA和RRRA处理后则出现粗大稳定的η相。PA处理的试样晶界析出物尺寸最小且呈连续分布,而经RRA和RRRA处理后,晶界析出物的尺寸增大、分布不连续,并发生铜富集。RRRA处理的试样硬度和强度均高于RRA处理的试样,甚至接近PA处理的试样。此外,试样经RRA和RRRA处理后,表现出比PA试样更好的抗腐蚀能力。这些结果表明,提出的预轧制和回归再时效方法能够在不大幅削弱强度的情况下提高合金的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7.
8.
9.
利用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电子衍射分析技术和能谱(EDS)等方法,对Al-Cu-Mn高强铝合金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合金沉淀相以θ′相为主并有弥散分布的θ相;晶内细小的弥散小质点为TAl12Mn2Cu相,起到弥散强化作用;还存在尺寸在2nm左右的球状颗粒Cd相,它的存在促进了强化相的形核和生长。组织主要由晶粒尺寸为30~80μm的等轴晶构成。分析还发现,合金组织存在成分相偏析,稀土等合金化元素主要偏聚在晶界上。合金有一定宽度的晶界无沉淀析出带(PFZ),晶界上有细小的沉淀物析出,是μm级的针状N相,使其伸长率降低,因此应尽量减少这些脆性相的数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深冷处理对铝合金点焊电极烧损的影响,采用深冷处理和未深冷处理两种铝合金点焊电极进行了点焊工艺试验,观测了两种电极端面宏观形貌和焊点表面宏观形貌。测试了达到未深冷处理电极寿命焊点数时两种电极端面的显微硬度。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对达到未深冷处理电极寿命焊点数时的两种电极端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点焊工艺试验过程中,在一定的焊点数条件下,深冷处理电极端面和所焊焊点表面比较光亮、圆整;电极端面的显微硬度较低,并且分布均匀;电极端面未发现烧损后的产物,深冷处理使电极烧损程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将3003铝合金铸锭分别在580~620 ℃进行4~10 h的均匀化处理,研究不同均匀化处理工艺对3003铝合金铸锭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3003铝合金铸锭中的析出相主要为MnAl6((FeMn)Al6)和Al0.41MnSi0.74(Al12(FeMn)3Si),MnAl6((FeMn)Al6)相在均匀化过程中几乎完全溶解;而Al0.41MnSi0.74(Al12(FeMn)3Si)相会在均匀化过程中逐步发生聚合、粗化和回溶行为。随着均匀化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析出相的演变会逐渐加快。3003铝合金能快速获得均匀分布、圆润粗大析出相的最优均匀化工艺为600 ℃保温8 h。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究切削速度对经深冷处理和未经深冷处理的7075-T6铝合金微观组织演变机理和耐腐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深冷处理(T6-C)和未经深冷处理(T6)的7075-T6铝合金进行切削加工,并在3.5%(质量分数)Na Cl溶液中进行电化学腐蚀实验。通过透射电镜(TEM)、HRTE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分析,对微观组织演变、表面形貌和耐腐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 在相同的切削参数下,相较于T6铝合金,T6-C铝合金表现出更小的晶粒尺寸,铝基体中存在更多的析出相——η相Mg Zn2,且位错密度以及析出相密度更大,无析出晶界带为断续分布。深冷处理和增大切削速度都显著提高了7075-T6铝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且腐蚀形貌存在显著的龟裂现象。通过电化学分析得知,当切削速度为1 500 m/min时,与未深冷处理相比,深冷处理后的7075-T6铝合金的电流密度减小了3.24×10-6 A/cm2,极化电阻增大了1.68×10~5?·cm2,在该参数下表现出较好的耐腐蚀性能。与此同时,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大,容抗弧半径呈增大的变化趋势,且相较于T6铝合金,T6-C铝合金具有更大的容抗弧半径。结论 深冷处理可以有效细化7075-T6铝合金的晶粒结构,进而强化位错密度,从而显著提升该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从冷却和时效两个过程对钛合金的固态相变作一系统论述,指出,在冷却过程中,根据冷却速度的不同发生的主要相变有:β→α\",β→α′,β→ω(althermal),β→α;时效过程中主要相变有β→β ω(isothermal)→β α,β→β β′→β α,β→α,α′→β α,α\"→(β α′)→β α。并分析了这些相变的形成特点;最后就目前钛合金固态相变中易混淆的过渡相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维氏硬度计和万能拉伸试验机系统研究了7175铝合金在120 ℃时效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和力学行为。结果表明,经固溶和时效处理后,7175铝合金组织为典型纤维状组织,未产生明显再结晶,晶粒形貌和第二相在时效过程中无明显差异。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晶界处的析出相尺寸逐渐变大,晶内析出相粒径变大,平均粒径由5.87 nm变为8.38 nm。7175铝合金在120 ℃时效时,硬度在16 h达到峰值,峰值硬度为196.5 HV,16 h时晶内析出相数量多、细小、分布均匀,有效提高了合金的硬度。同时,合金在10~16 h时效时,合金的屈服强度迅速增大,从471 MPa迅速增长到490 MPa,时效时间大于16 h后,屈服强度变化趋近于平缓。 相似文献
16.
通过深冷处理前后Al-Zn-Mg-Cu合金在3.5%NaCl溶液中腐蚀速率的测试,结合电化学分析及金相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深冷处理对Al-Zn-Mg-Cu合金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冷处理能显著减少Al-Zn-Mg-Cu合金中的第二相含量,从而有效提高Al-Zn-Mg-Cu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固溶热处理温度对7A55系高强铝合金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的提高,不仅固溶度提高,而且发生再结晶的程度也增加,该合金的过烧温度为490℃。在相同的时效条件下,470℃的固溶温度使该合金综合性能达到最佳。含Fe、Si杂质相是成为断裂的主要裂纹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