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钢丝绳疲劳损伤声发射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疲劳条件下6×19S FC钢丝绳进行了声发射(AE)测试,结果表明,用AE事件的幅值、持续时间、能量和计数参数可综合表征断丝事件;在钢丝绳失效之前的60%处即能给出失效的AE预警;适当提取钢丝裂纹开裂的AE事件有利于表征钢丝绳的总体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声发射(AE)技术在钢丝绳失效测试中的应用历史。对疲劳条件下6×19S+FC钢丝绳进行了AE测试,结果表明用参数一幅值、持续时间、能量和计数综合表征断丝可使其检测定量化,对疲劳条件下钢丝绳断丝定位问题,AE线定位技术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声发射技术对电梯钢丝绳拉伸过程进行监测,获取钢丝绳断丝信号,并对断丝信号进行参数分析和波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声发射检测技术能很好地定性辨识断丝信号。断丝信号具有高幅值高能量的特点,信号幅值在80~100 dB之间或绝对能量在2×10~6 mV·s以上的信号可定性认定为断丝信号。通过对具有这些特征的信号进行统计,可对钢丝绳断丝情况定量计算,从而推断出钢丝绳的剩余强度。钢丝绳断丝信号为突发型信号,对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可得知断丝信号的频率主要分布在0~220 kHz之间,且在25~50 kHz之间有明显的能量峰值。  相似文献   

4.
毛水法  支宇堃  缑庆林 《轧钢》2004,21(2):25-26
介绍了6×36SW钢丝绳的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并对此类钢丝绳的研发方向和着重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关于钢丝绳电磁检测和强度评估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社民 《无损检测》2002,24(12):522-525
电磁检测是一种可靠的钢丝绳损伤检测方法,但是以钢丝绳破断强度损失作为钢丝绳报废的依据是不合理的。而采用金属横截面损失(LMA)作为报废标准更科学、准确。  相似文献   

6.
《轧钢》2002,19(1)
宁夏恒力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太原重型机械厂联合开发出国内最大的 16 5 0 / 8型钢丝绳成绳机。该机恒张力控制系统技术为国内领先水平 ,具有较大的行业推广应用价值。宁夏恒力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近期用该设备生产出 6× 6 1- 10 9、抗拉强度 176 0MPa级  相似文献   

7.
Fi、6× 36WS结构 )的力学性能、使用寿命及其原材料进行比较 ,发现进口钢丝绳力学  相似文献   

8.
某工地一台塔式起重机因起升钢丝绳发生断裂,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对现场截取的断裂钢丝绳进行结构、材质分析以及采用表观检测、力学性能检测、断口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钢丝绳失效分析。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事故现场断裂的钢丝绳结构为6×37+FC,属于一般用途钢丝绳。钢丝绳中的钢丝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锈蚀,尤其是各股外层钢丝均发生了严重锈蚀;钢丝绳中各股外层钢丝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甚至有钢丝出现磨损断裂;严重锈蚀和严重磨损大大降低钢丝抗拉强度。综合分析表明钢丝绳选用不当以及使用过程中对钢丝绳保养维护和检查不到位是造成钢丝绳断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用氮的质量分数为103×10-6、88×10-6、56×10-6的带钢进行钢材拉伸应变时效试验,得出3种氮含量的钢都有明显的应变时效现象,钢材的应变时效现象随氮含量增加而增加。应变时效后钢材的屈服强度大幅提高,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的比值减小,伸长率降低,材料脆化倾向增加。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得出准14-1770钢丝绳的破断拉力,然后对钢丝绳进行四因素三水平二次预张拉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预张拉试验后,钢丝绳都有不同程度的伸长,弹性模量增加,钢丝绳直径变小,但该钢丝直径没有变化,说明钢丝没有发生塑性变形。经过42 k N×15 min+105 k N×20 min处理后的钢丝绳具有最优的性能,钢丝绳结构伸长0.43%,弹性模量增加36%。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钢丝绳减振装置在压缩状态下的非线性特性,采用显式有限元方法对6×7-IWRC钢丝绳圈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准静态压缩分析。结果表明,压缩荷载作用下,钢丝绳圈与圆环具有类似的失效模式,钢丝绳截面中Mises应力呈层状分布,且每根钢丝具有单独的弯曲中性层。同向捻钢丝绳圈受压产生大变形时,大部分能量通过塑性变形耗散,摩擦耗能较小。在准静态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之前学者的研究,提出受压钢丝绳圈载荷-挠度分段计算模型,并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证明提出的分段计算模型可以有效描述钢丝绳圈压缩状态下的载荷-挠度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萨帕(Sapa)铝业公司新近研发出一种汽车用6×××铝合金,已投入市场,将用于制造2017年版汽车零部件,其力学性能接近7×××系铝合金的。标准6×××系铝合金的屈服强度Rp0.2=320 N/mm2~330 N/mm~2,而新研制出的合金的则大于350 N/mm~2,而且伸长率可达10%。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龙门吊桥架吊装方法。对龙门吊大钩、Ф43 mm×20 m钢丝绳扣和Ф21.5 mm×10 m钢丝绳进行了受力分析,均满足吊装要求。  相似文献   

14.
面对涉及民生的中国电梯的保有量的急剧增加,电梯监督检验和安装维保单位亟需应用科学方法检测并评价电梯曳引钢丝绳质量。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电梯曳引钢丝绳检测产品的不足与成功,指出研究多回路电梯曳引钢丝绳高速探伤设备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针对目前滞后的国家有关电梯钢丝绳检验、报废、风险评估标准,建议借鉴南非的钢丝绳质量评判标准,修订我国的钢丝绳质量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5.
钢丝绳无损探伤技术在我国已应用几十年了,但到目前为止国内仍然没有统一的仪器评价标准以及应用标准体系,造成钢丝绳无损检测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推广难度很大。结合ASTME1571--2006标准,探讨了建立统一的钢丝绳电磁无损检测设备性能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应完善人员培训与资格鉴定标准、方法标准以及验收标准体系,以促进钢丝绳电磁检测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显微硬度计、拉伸试验机、电导率测试仪、透射电镜、晶间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等手段,研究了单级时效、双级时效和回归再时效对Al-6. 6Zn-2. 2Mg-2. 0Cu-0. 1Zr合金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6态合金的硬度、抗拉强度和规定塑性延伸强度高于双级时效态合金;随着回归时间的延长,合金的硬度先增加而后减小、电导率逐渐增加,抗拉强度和规定塑性延伸强度都呈现单调递减趋势,RRA工艺下试验合金的强度要低于T6态,但是明显高于双级时效态。T6态合金的晶间腐蚀最严重,RRA 175℃×3 h和RRA 195℃×1 h合金的晶间腐蚀较轻且与双级时效态相当,除T6态合金的腐蚀等级为4级外,RRA态和双级时效态合金的腐蚀等级都为3级。RRA 175℃×3 h、RRA 195℃×1 h合金和双级时效态合金的极化曲线相似、腐蚀电位较为接近,且腐蚀电位都较T6态合金发生正向移动,而腐蚀电流密度都明显低于T6态合金; RRA 175℃×3 h、RRA 195℃×1 h合金和双级时效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相当,且都明显高于T6态合金。  相似文献   

17.
采用拉伸、冲击和弯曲试验机、光学显微镜以及透射电镜分析了B对微Ti处理低合金高强度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无B钢,加入9×10-6~15×10-6的B可使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高60 MPa以上,尤其对屈服强度提高更明显,且其冷弯性能和冲击韧性可满足Q345C~Q460C级别低合金高强度钢标准要求,但伸长率明显降低.无B钢组织以铁素体+珠光体为主,而含B钢金相组织为贝氏体+珠光体,并随着卷取温度的降低,组织逐渐细化.B的加入对TiN和TiC的析出无影响,但钢中微量Ti的存在对B的析出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工程中比较常用的同向捻制的1×7+IWS型钢丝绳结构特点,采用先建立钢丝绳绳芯再建立绳股模型的方案,借助UG软件建立了圆股形钢丝绳半参数化几何模型。将模型导入ANSYS软件中,并对轴向加载条件下的钢丝绳应力应变情况进行模拟分析,以得到摩擦系数μ对钢丝绳服役中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摩擦系数μ是影响钢丝绳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摩擦系数μ过大或过小对钢丝绳的应力应变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谭明光  谭莉 《无损检测》1994,16(3):69-70,88
钢丝绳已广泛应用于工矿、交通,尤其是矿山提升,舰船码头及旅游索道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每年用于更换钢丝绳的费用相当庞大。为确保钢丝绳安全运行,就要研制相应的检测仪器,严格测定其强度的变化。国外从本世纪初就开始研制钢丝绳检测仪器。我国于60年代初也开始了研究,并制出产品。回顾分析近一个世纪各国投入使用的20多种仪器不难发现,钢丝绳检测仪器的研究方向总的可分为综合强度检测法和单一因素检测法。 影响钢丝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断丝、锈蚀和磨损。断丝和局部锈蚀造成金属断面积的突变,称为“局部损伤”,而大面积的锈蚀和磨损造成金属面积的“较均匀”的变化,称为“断面损失”。由于“局部损伤”和“断面损失”的表现不同,其检测方法也就不同,所谓综合强度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两种传统钢丝绳设计计算方法的弊端。根据起重机钢丝绳失效主要是金属疲劳的原理 ,采用应力 -强度干涉模型 ,对起重机钢丝绳进行了疲劳可靠性设计。通过实例计算 ,得出了钢丝绳所需直径大小 ,并与两种传统设计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 ,疲劳可靠性设计方法更为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