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高级流变扩展系统研究了添加剂种类及其含量对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ICPC)流变特性的影响。采用稳态流动实验表征浆体的静态粘度,用触变环面积、应力降低率和屈服应力表征ICPC浆体的触变性,并进行动态频率扫描和动态时间扫描实验动态监测ICPC的粘、弹、塑性变化规律以及水化反应过程流变参数的依时性。结果表明:添加剂并不改变ICPC的粘弹性。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的加入提高了ICPC的粘度和触变性,利于整个体系的稳定;添加剂不同程度上提高了ICPC剪切后的网络结构恢复能力和稳定性,尤其以黄原胶和几丁糖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评估了加入黄原胶后ICPC形成凝胶的时间,约为2563~2600s。此外,随着黄原胶含量的增加,ICPC触变环面积增加,但形成的网络结构在高剪切状态下并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水浴法制备Bi2O3薄膜,并通过电沉积结合后退火工艺在其表面负载ZnFe2O4进行改性,通过XRD、SEM、Raman、XPS、UV-vis等对Bi2O3样品及Bi2O3/ZnFe2O4复合薄膜进行表征。以制备的薄膜作为光电极,研究其光电化学性能,并首次报道其在光电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结果表明:ZnFe2O4的复合拓宽Bi2O3的吸光范围,提高光吸收系数,抑制光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从而使Bi2O3/ZnFe2O4复合薄膜在Na2SO4溶液中的光响应电流密度是纯相材料的4倍左右,AM1.5光照下的光电降解亚甲基蓝性能相比于Bi2O3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纳米磷酸钙复合氧化铝氧化镁生物玻璃骨组织工程支架在动物体内的降解特性,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化纳米人工骨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将合成灭菌后的纳米磷酸钙复合骨支架植入新西兰大白兔股部肌袋,并在植入4、8、12、16 w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电镜观察降解情况,16 w时将取出的材料煅烧,测量残余无机物含量,同时进行X线衍射实验,测量残余材料的晶相组成.结果是:合成的纳米磷酸钙复合骨支架孔隙率为80%,孔径200~450 μm,抗压强度为3.8 MPa.材料在动物体内前8 w内降解较慢,生物力学强度减低不明显,12 w后降解明显加速,强度明显减低,并有羟基磷灰石成分出现,煅烧后残余无机物最少,16 w明显新骨形成,降解残余材料分布于新形成的骨组织内部,羟基磷灰石成分明显增多.结论显示纳米磷酸钙复合骨支架具有较好的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诱导成骨作用,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4.
非晶合金纤维在0.5mol/L H2SO4和0.1mol/L HCl溶液中均能发生自发钝化,且钝化区宽、维钝电流密度低。在0.5mol/L H2SO4溶液中钝化区宽度为1 336mV,维钝电流密度为3.4×10-6 A·cm-2;在0.1mol/L HCl溶液中钝化区宽度为1 407mV,维钝电流密度为1.3×10-6 A·cm-2。比较非晶合金纤维和不锈钢纤维2种混凝土增强材料的耐腐蚀性能,非晶合金纤维的耐腐蚀性要优于不锈钢纤维,非晶合金纤维优良的耐腐蚀性能源于表面形成一层致密而稳定的钝化膜。  相似文献   

5.
金属铝纤维的性能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冬  张俊红  张英  张树朝 《轻金属》2007,(12):67-70
本文介绍了金属铝纤维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表征,重点介绍了它的吸声特性,并讨论了影响吸声性能的因素,简介了铝纤维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前景。最后讨论了我国铝纤维材料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纤维以其极好的化学稳定性和优良的技术经济性能,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阐述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特点和主要性能,并通过对添加聚丙烯纤维的砼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抗裂、抗折、抗冲击等性能的研究,得出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各种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法制备纯ZnO、Cu-ZnO、S-ZnO及(Cu,S)-ZnO纳米粒.通过X射线衍射(XRD)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晶型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分析.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定其电化学性能.此外,以亚甲基兰溶液模拟废水,研究其光电催化性能.结果 表明,掺杂剂的加入并没有改变其晶体结构,但晶粒尺寸明显变小,表面...  相似文献   

8.
常会 《表面技术》2013,42(5):84-88
以天然壳聚糖(CS)和海藻酸钠(SA)为原料,在CaCl2作用下,制备了壳聚糖-海藻酸钠(CS-SA)吸附剂。采用红外光谱仪对CS-SA吸附剂官能团进行表征,表明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之间产生了静电吸引作用。以含低浓度Cr(Ⅵ)的电镀废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CS-SA用量、吸附时间和pH值对CS-SA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pH=6,吸附时间为120 min,CS-SA用量为0.15 g时,离子去除率最高,达到了98.86%;吸附动力学最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解吸-再生实验表明,CS-SA吸附剂可以再生使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空纤维膜萃取与超滤耦合工艺从模拟含铟酸性浸出液中提取铟的效率,考察反萃相与萃取相混合配比、混合液流速、原料液与混合液温度变化等参数对系统提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萃相与萃取相体积之比(A/O)在一定范围内,在A/O=4时系统反萃相中In(Ⅲ)的富集量达到最大;随混合液流速的增大,系统的传质性能降低;原料液与混合液等温变化对系统提铟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对比含In(Ⅲ)、Fe(Ⅲ)、Zn(Ⅱ)三组分原料液与In(Ⅲ)、Fe(Ⅲ)两组分原料液的实验结果可知,原料液中Zn(Ⅱ)的大量存在会干扰In(Ⅲ)的萃取,需要对多组分原料液进行预处理以排除竞争离子的干扰,才能实现较好的提铟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艳  郭芳  张招柱 《表面技术》2017,46(8):140-144
目的研究MoS_2和石墨填充对自润滑纤维织物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玄武三号栓-盘式摩擦磨损实验机,研究了石墨和MoS_2填充PTFE/棉纤纤维织物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纤维织物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和微观结构。结果在较低载荷下,填充5%MoS_2可以更有效地降低PTFE/棉纤纤维织物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在较高载荷下,填充10%石墨可以更有效地降低PTFE/棉纤纤维织物复合材料的磨损率。载荷为219.52 N时,5%MoS_2填充PTFE/棉纤纤维织物复合材料的磨损率由未填充的1.28×10~(-14) m~3/(N·m)降低到0.61×10~(-14) m~3/(N·m),降低了50%;10%石墨填充PTFE/棉纤纤维织物复合材料的磨损率由1.28×10~(-14) m~3/(N·m)降低到0.91×10~(-14) m~3/(N·m),降低了28%。结论石墨和MoS_2填充在摩擦过程中减轻了磨粒的嵌入和切削作用,阻碍了复合材料的磨损,提高了PTFE/棉纤纤维织物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1.
微米级铁基纤维由Cu-11Fe-4Cr原位复合线材萃取得到。研究了在大气环境中加热对纤维样品结构和磁性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和形貌,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试了样品的磁性,利用热重-差热试验分析了纤维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原始态纤维为铁素体结构,饱和磁化强度约为120A.m2.kg-1;在空气中600℃以下加热,纤维保持铁素体结构不变,经800℃以上加热后,由铁磁性的α-(Fe,Cr)固溶体转变为顺磁性的(Fe0.6Cr0.4)2O3,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Fe-Cr纤维的组织结构与磁学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e-Cr纤维由Cu-16Fe-2Cr原位复合材料硝酸法萃取得到。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Fe-Cr纤维的组织结构和形貌,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了其磁性。结果表明,萃取出的Fe-Cr铁素体纤维比饱和磁化强度保持在141emu/g左右。随着片带状Fe-Cr纤维的厚度细化至亚微米级,其矫顽力逐渐提高,在冷拔变形量η=5.42时达到322×79.6A/m。  相似文献   

13.
不锈钢纤维吸波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集束拉拔制备的302,304和316L 3个牌号、不同丝径奥氏体不锈钢纤维为对象,采用Agilent8722ES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了它们的复数电导率和复数磁导率的微波频响特性曲线。实验结果表明,不锈钢纤维的微波磁导率(μ′,μ″)随纤维直径的减小而增大。2μm的304不锈钢纤维的复数磁导率μ″在2GHz处达到2.2。302不锈钢纤维吸波性能明显优于等径的316L和304不锈钢纤维。302不锈钢纤维在2~18GHz频率范围内符合吸收剂频谱响应特性要求。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添加铜对含钙铝合金热处理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含钙铝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合金的铸态硬度有所提高:当合金巾铜的质量分数达到一定量时,在合金中有强化相CuAl2生成;当合金中铜与钙质量分数之比达到9:1时,通过热处理可使其硬度得到明显提高.提高比例为38%;继续提高铜的质量分数,热处理后硬度提高的比例稳定在38%。  相似文献   

15.
微孔硅酸钙柔性隔热材料的显微结构和导热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孔硅酸钙柔性隔热材料由以硬硅钙石针状微小晶体构成的微孔硅酸钙球形颗粒和硅酸铝纤维复合而成,其中大部分硅酸铝纤维首先形成柔软的纸型材料,微孔硅酸钙颗粒和其余硅酸铝纤维沉积其上,填充在硅酸铝纤维之间的大孔隙中。由于微孔硅酸钙颗粒被硅酸铝纤维分割,互相之间不能通过氢键直接相连,从而无法形成普通微孔硅酸钙材料所具有的刚性结构,只能借助硅酸铝纤维构成柔性结构。具有大量0.1~1μm直径孔隙的微孔硅酸钙颗粒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材料内空气的对流传热,同时,实验发现减少大孔隙和适当增加材料的致密度可以降低辐射传热,从而进一步降低材料的导热系数。这种复合材料的表观密度为0.25~0.32g/cm^3,热面温度1000℃下的表观导热系数可低至O.08W/(m·K)。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添加直径为0.08mm、长度为2mm、添加量0~16wt%、等原子比的NiTi合金短纤维对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样采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采用OM、XRD、SEM等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压制成型时,随着NiTi短纤维加入量的增加,原料的流动性逐渐变差,导致压成的素坯的致密度降低;在烧结过程中,由于大部分Ni形成Ni-Co固溶体或被蒸发,因此大部分NiTi合金的原子比被破坏,烧结时液态的NiTi会填充试样内部的空隙,由于素坯的致密度较低,液相不能完全填充,导致在冷却后金属陶瓷中出现了许多孔洞,且随着NiTi合金短纤维加入量的增加,金属陶瓷的孔洞逐渐增加,其致密度和抗弯强度也随着下降。  相似文献   

17.
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是目前具有最高比强度和最高比模量,以及高热稳定性的人造纤维。其生产技术发展经历了从高含氧量到超低含氧量,从微量元素掺杂到多种元素掺杂复合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几个关键技术阶段。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生产的4个关键技术工艺过程包括:有机硅烷小分子单体经化学或催化聚合形成有机聚硅烷(Polysilanes,PS)的聚合过程;PS的粘溶液或熔浆在惰性气氛中机械纺丝制造PS原丝的工艺过程;PS原丝经过在惰性化学气氛中控温化学转化形成聚碳硅烷(Polycarbosilanes,PCS)纤维及同时发生交联的热化学转化过程;PCS纤维在惰性以及/或者反应性气氛中高温热交联结晶化形成终烧碳化硅纤维的高温热化学转化过程。熟悉并完全掌握每一个工艺过程的技术关键,才能有效选择合适的工艺及生产装备,生产出高强度高模量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为我国航空航天以及高端制造业提供高品质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材料。  相似文献   

18.
镁合金消失模铸造模样热解产物及其阻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祖德  董选普  樊自田  黄乃瑜 《铸造》2007,56(3):262-265
本文对镁合金消失模铸造过程中模样材料的热解特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得出了聚苯乙烯(E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EPMMA)、共聚物(StMMA)三种常用模样材料在镁合金浇注过程中的热解产物组成主要是苯乙烯、少量的液态产物和一定量的气态产物;通过对镁合金实际浇注过程中模样材料热解过程观察和分析,认为小分子主要有还原性的气态物质组成,具有很好的阻燃性。  相似文献   

19.
铈掺杂对钙铋钛铁电陶瓷取向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固相烧结工艺,制备了不同Ce掺量CaBi_(4-x)CexTi_4O_(15)的陶瓷样品.用X射线衍射对其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样品的介电、铁电性能,研究了烧结温度对样品晶粒取向和铁电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Ce掺杂未改变CaBi_(4-x)CexTi_4O_(15)的晶体结构,1150 ℃烧结所得样品中a轴取向晶粒较多,有利于样品的铁电性能;x=0.2为最佳掺量,样品剩余极化强度最大,2P_r=18.4 mC/cm~2 ,对应的矫顽场强度2E_c=99 kV/cm,相对介电常数ε_r=165,介电损耗tanδ=2×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