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埋地钢质管道杂散电流腐蚀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长输管道及各类地下管道铺设里程的不断增长,由杂散电流引起的管道腐蚀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基于国内外杂散电流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杂散电流的腐蚀机理,总结了杂散电流产生的主要原因,简单介绍了杂散电流的特点及其腐蚀危害性,并通过事例分析了目前杂散电流常用的工程测试方法及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埋地钢质管道杂散电流的检测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机动轨车及电力网络的快速发展,其引起的杂散电流给埋地钢质管道造成的快速腐蚀已严重危害管道安全。首先介绍了常见的杂散电流干扰源及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接着介绍了杂散电流是否存在及干扰源定位的检测判断方法,之后介绍了当前常用的杂散电流防护与排流方法,最后以工程实例说明杂散电流的检测、判断方法和排流改造及效果整个过程。文章系统地从杂散电流的来源、判断、干扰源确定及排流和效果评定介绍了埋地钢质管道杂散电流防护工程的流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高压输电系统、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建项目飞速发展,这些基础设施在改善了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埋地钢质管道的安全运营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受杂散电流影响,埋地钢质管道的阴极保护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管道腐蚀速度加快,杂散电流干扰严重的管段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发生穿孔失效事故,当前运营单位对杂散电流检测手段较为单一,对于杂散电流往往无法根治,通过对管道电位科学的长时间监测以及通过管中电流法实施检测,为钢质管道杂散电流的防护与治理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源头控制法是地铁杂散电流对埋地管道干扰防护的主要方法,目前,常用的几种杂散电流源头控制措施无法避免杂散电流的产生。本文介绍了6种地铁线路设计和运营阶段可采用的杂散电流防控技术,并阐述了其在国内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地铁和管道的不断建设,由杂散电流引起的管道腐蚀问题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因杂散电流分布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导致埋地管道的有效防护成为实际工程中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杂散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问题,详细介绍了杂散电流的分类、腐蚀机理和干扰指标,从地铁和管道2个角度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杂散电流分布模型、杂散电流源保护和埋地管道排流措施及其杂散电流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明确了进一步完善杂散电流分布模型的精确模拟和发展新型杂散电流监测新技术对于埋地管道的防护意义重大,并对未来管道受杂散电流干扰问题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能够为研究人员开展管道杂散电流干扰研究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减小杂散电流对南朗段天然气管道的干扰,消除杂散电流腐蚀隐患。方法利用沿线阴极保护电位测试、SCM检测等技术对南朗段管道的杂散电流干扰情况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实施排流设计与改造。在009—019测试桩中设计6个排流点,用固态去耦合器排流技术实施排流改造。改造完成后,对排流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检测表明,杂散电流最大干扰值达16.839 V,杂散电流密度达393A/m~2,干扰长度为8 km。杂散电流干扰来源于电气化铁路,在铁路运行时间段存在杂散电流干扰,在铁路停运时间段无杂散电流干扰。改造完成后,杂散电流干扰电压降至了4 V以下。结论该排流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小了南朗段埋地管道的杂散电流干扰,使其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消除了杂散电流腐蚀的隐患,保障了南朗段天然气管线的安全运行。杂散电流干扰的检测与排流技术可以用于消除铁路等对埋地管道杂散电流腐蚀的影响,对受到新建带电结构影响的管道的防护工作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8.
交流电气化铁路杂散电流对埋地管道电位影响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试验装置,模拟现场进行试验,得出在平行和交叉等不同情况下交流电气化铁路杂散电流对管道的干扰规律.同时,进行交流电气化铁路杂散电流干扰的理论推导,得出在交流电气化铁路杂散电流干扰不同的工况条件下,埋地金属管道的管地电位的计算公式,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干扰预测软件,为如何进行杂散电流的防护及排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北京燃气某段高压管道受地铁杂散电流干扰的现场测试数据及干扰风险的评估结果,开展了干扰防护现场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该段管道的地铁杂散电流防护方案,可为燃气管道地铁杂散电流的评估与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设计室内干扰试验,模拟现实中各类因素下交流杂散电流干扰对管道阴极保护电位的影响。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对电位信号的采集,滤波系统对交、直流信号的分离,分析得到交流干扰下管道真实阴极保护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交流干扰下的管道阴极保护电位会产生较大的IR降,使得管道真实的阴极保护电位偏离地表参比法测得的电位值;同时,在交流杂散电流干扰的瞬间,将会有一个较强的电位信号产生,可能会对恒电位仪及管道防腐蚀层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某段天然气埋地管道在日常巡检过程中发现受杂散电流影响较为严重,为保证该段管道的安全生产,准确评价埋地管道受干扰程度,为此,对该段管道进行24h杂散电流测试,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深圳地铁发展迅猛,泄漏到大地中的杂散电流可导致埋地管道腐蚀加速。对深圳地铁杂散电流干扰下的输水管道进行检测,确定管道的自腐蚀电位,探讨试片材质和表面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管道受杂散电流干扰的规律。结果表明:杂散电流干扰程度与地铁和管道的相对位置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管道与地铁间距离减小,管道受到杂散电流干扰越来越严重;并且在相同距离下,交叉段受到干扰程度要大于平行段。同时不同材质的管道抗干扰能力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受直流杂散电流影响埋地管线的ANSYS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电气化设施的建设升级,杂散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影响日益严重.本工作利用ANSYS软件的电磁仿真功能,对埋地管线杂散电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杂散电流对不同的间距及交叉角度下埋地管道附近电位电场的影响规律,为埋地管道杂散电流腐蚀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建立了交流电流密度与破损面积、土壤电阻率、交流干扰电压以及防腐层电阻率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间接获取交流电流密度,并研究了交流电流密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通过CDEGS软件模拟仿真,得到了并行长度、电流等级、距离、土壤电阻率等参数对交流干扰沿管道分布的作用。结果表明,破损面积、交流干扰电压、土壤电阻率、防腐层电阻率对交流杂散电流密度具有显著的影响。电流密度小于3 mA/cm2时,交流电流腐蚀危害性很小;在3~10 mA/cm2时,腐蚀危害性较大;大于10 mA/cm2时,交流腐蚀危害性很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能源工业、铁路工业的快速发展,埋地钢质管道与高压线、交流电气化铁路共用走廊的情况越来越多,埋地钢质管道上容易产生交流杂散电流。交流杂散电流从防腐蚀层破损处流出会产生交流腐蚀,并对阴极保护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埋地钢质管道上交流电压达到一定限值,会威胁管道维护人员的安全。本文对交流杂散电流的腐蚀机理、检测方法、信号处理方法及评价准则进行了介绍。以期管道建设人员、检测人员、维护人员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杂散电流的机理、特征及其对油气管道的影响,同时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对杂散电流干扰源和油气管线安全间距要求等进行了全面规定,提出防止杂散电流腐蚀措施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某输气管道受地铁杂散电流干扰影响,阴极保护电位波动大,且长时间正于-850 mV(相对于CSE),阴极保护系统受干扰严重,管道受阴极保护效果未知。为了解管道真实阴极保护状况,对沿线管道土壤电阻率进行测试,对管道通断电电位进行了24 h监测,确定了管道最小阴极保护电位,并评估了管道阴极保护状况。基于管道干扰风险分析结果,调整了阴极保护站输出参数,并开展了现场馈电试验。通过连续的馈电测试,获得了较优的干扰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输油管道和电力设施建设迅速发展,由于空间地理位置限制,管线与电力设施不可避免地并行铺设,杂散电流对埋地管道的腐蚀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干扰源不同,可将杂散电流分为直流干扰与交流干扰.分别从直流和交流杂散电流出发,介绍了杂散电流的主要来源、形成原因及腐蚀危害;了解了二者的腐蚀特征以及腐蚀速率差异...  相似文献   

19.
埋地管道杂散电流排流与阴极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鞍山某厂输水管道杂散电流腐蚀进行勘察和分析,并设计了直接排流和电化学阴极保护方法.经6年实践证明,联合保护方法排除了直流干扰,防止了土壤电化学腐蚀,防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试片法进行现场测试,探讨了试片极化时间、断电电位采样延迟时间、采样时间间隔和试片与参比电极间距等因素对苏州区域地铁杂散电流干扰下管道断电电位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阴极极化3 h后,裸露面积为6.5 cm2、10 cm2的试片电位趋于稳定;断电延时时间应不小于100 ms;在采样时间间隔1 s与2 s条件下测得两种试片断电电位的偏差不大;试片与参比电极间距越大,试片断电电位偏差值波动越大,在受地铁杂散电流干扰管道正上方采用便携式参比电极对试片开展阴极保护电位测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