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以攀钢实际生产高炉渣(CaO-SiO_2-Al_2O_3-MgO-TiO_2)为基础,制备不同TiC含量的渣样,研究从1500℃到1450℃含钛熔渣的触变特性、电流变特性以及爬杆现象等非牛顿流体现象。结果表明:渣样含有8%的TiC,具有明显的触变特性。渣样中不含TiC,剪切应力的上行曲线与下行曲线重合,无触变特性;渣样中TiC质量分数为4%、8%,剪切应力随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又随电场强度的减小而减小,熔渣具有明显的电流变特性。渣样中TiC质量分数为0时,渣样的剪切应力不随电场强度变化而变化;不同含量TiC的渣样均不具备爬杆现象。  相似文献   

2.
均匀电场控制下的电流变液在高剪切速率载荷作用下会丧失电流变控制能力,无法满足高速冲击载荷电流变阻尼器的应用需求。现有研究表明采用具有与电流变液流动方向平行的电场分量的非均布电场控制会改善这一问题。设计一种圆环型交指状电极结构,能够形成具有平行电场分量的非均布控制电场,并以电流变作用空间内有效电场强度值来表征非均布控制电场,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仿真分析了电极结构几何参数对有效电场强度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有效电场强度最小值随电极宽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绝缘宽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对非均布场控电流变阻尼器的电极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并为非均布场控下电流变液其他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外加直流电场条件下熔渣电场的分布规律,运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模拟熔渣外加电场模型,研究了外加电压、电极直径、电极插入深度、熔渣介电常数等参数对熔渣电场分布和系统电场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符合电场线的分布规律,表明用该模型模拟外加直流电场条件下熔渣的电场线分布是可行的;随着外加电压、电极直径和电极插入深度的增加,系统的电场能量和电场强度均增大。而随着熔渣介电常数的增加,系统电场强度降低,电场能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钛渣中钙钛矿的浮选分离及其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捕收剂油酸、羟肟酸、十二烷胺双甲基膦酸 ,抑制剂氟硅酸钠、水玻璃对改性渣中钙钛矿浮选的影响。通过浮选溶液化学计算、矿物动电电位、红外光谱等研究 ,探讨了羟肟酸在钙钛矿表面的作用和水玻璃抑制钛辉石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以羟肟酸为捕收剂 ,水玻璃为抑制剂可实现钙钛矿与钛辉石等的浮选分离。钙钛矿和钛辉石晶体表面的Ca,Ti质点密度不同 ,所处的位置及活性不同 ,造成二者浮游性有一定的差异 ;钙钛矿在整个研究范围内 ζ电位始终为负值 ,但在阴离子捕收剂C5-9羟肟酸中可浮性良好 ,表明C5-9羟肟酸在钙钛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红外光谱研究证实 ,C5-9羟肟酸的CN ,N—O官能团与钙钛矿表面的钛质点发生了化学键合。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Ti55531合金的可旋压性能,采用热模拟压缩试验,研究了全β相固溶态Ti55531合金在α+β相区、β相区及相变点Tβ共7个温度点及0.01、0.1、1 s-13个应变速率下的单向热压缩变形特性。结果表明:Ti55531合金流变应力随应变速率的增大和变形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流变应力随应变的增加而增大,出现峰值后逐渐趋于平稳。650-800℃是该合金合理的旋压温度范围。在650-800℃,0.01、0.1、1 s-1变形条件下,该合金的最大径向旋压力小于所用设备的最大径向推力,可以结合实际工件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调整变形速率。Ti55531合金的高温变形特性可用Sellar和Mc Tegart提出的双曲正弦模型来描述。结合旋压工艺参数,获得全β相固溶态Ti55531合金在α+β两相区变形的本构方程,为后续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及热旋工艺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及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含钛高炉渣中钛组分选择性富集及钙钛矿结晶行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攀钢含钛高炉渣工艺矿物学分析结果表明 ,钙钛矿是主要的富钛相。采用CaO和Fe2 O3对原高炉渣进行改性处理 ,不仅提高了钙钛矿的析出温度 ,而且使另外两种主要含钛矿物攀钛透辉石和富钛透辉石析出的温度显著降低。在适当热处理条件下 ,近 80 %的钛组分进入钙钛矿相中 ,而且钙钛矿的平均晶体尺寸达 90 μm ,实现了熔渣中钛组分的选择性富集并为选矿分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以配料比为15%(Ti+C)-65%Fe-20%Cu(质量分数)(Ti:C化学计量比为1:1)的Fe-Cu-Ti-C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该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燃烧合成过程。Fe-Cu-Ti C复合材料在759℃的点火温度下完成电场辅助燃烧合成,该电场辅助由Gleeble-3500D热模拟机提供。Fe-Cu-Ti-C体系燃烧合成的四步模型被提出,描述了Fe-Cu-Ti C复合材料的在电场作用下的燃烧合成过程。它包括(I)预热阶段、(II)固相扩散阶段、(III)燃烧合成阶段、(IV)后续阶段。从阶段I到阶段II,反应物原子的固相扩散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从阶段II到阶段III,C原子扩散到Ti原子,直至紧密的与其接触。在III的初始阶段,Ti开始和C在界面处发生反应:Ti(s)+C(s)=Ti C(s),并且Ti粒子周围形成一层很薄的固相产物Ti C层。在III的后续阶段,C原子穿过固相产物Ti C层,扩散到Ti粒子中,继续发生化学反应,直到Ti C粒子析出。在第IV阶段,Ti C颗粒逐渐的形核和长大,在SEM中可以看出Ti C是球形颗粒。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电场激活扩散连接技术(FADB)实现了Ti/Ni的扩散连接。研究了Ti/Ni两种材料发生界面扩散反应时新相的生成规律及其对连接强度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观察和分析了扩散层的显微组织、相组成和界面元素分布。采用万能试验机对扩散层的抗剪切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场作用下,Ti与Ni通过固相扩散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界面,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次序依次为Ni3Ti、Ni Ti2、Ni Ti。当扩散温度≥750℃时,Ti表现出超塑性和良好的扩散性,促使扩散层中的Ni3Ti转变成富钛层,该富钛层的形成有利于接头强度的提高。界面的剪切强度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当电流为930~1200 A时,界面的剪切强度可达90.54 MPa。  相似文献   

9.
以汽车发动机气门Ti60合金铸件为研究对象,通过Gleeble-3800试验机下的等温压缩试验,研究了汽车发动机气门Ti60合金在960~1110℃和应变率0.001~10.0s~(-1)下的应力-应变特性,探究合金在高温下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合金的流变应力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而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合金的α+β相区比于β相区,其流动软化现象更明显;在α+β相区,合金流动软化是由薄片状的α组织球化和组织的高温变形引起,而在β相区,流动软化是由动态回复和再结晶引起。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静电场固溶处理制坯为铝合金时效成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为评价该工艺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电场强度对2A12铝合金时效成形的影响,探索了在不同固溶电场强度下的时效成形性与普通固溶处理后时效成形的差异,对处理后的2A12铝合金试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与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电场固溶处理+时效成形对2A12铝合金的组织和性能有一定的影响,较普通固溶处理+时效成形表现出良好的成形性和伸长率;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回弹率逐渐降低,韧窝数量增加且尺寸增大;在固溶时施加5.2 k V·cm-1的电场强度可以促进第二相的溶解,导致Cu Al2析出相的比重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