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LF6筒形件强力旋压成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细长薄壁筒形件错距旋压成形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薄壁筒形件变形量大,壁厚公差要求高,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壁厚超差、振纹、开裂、脱模困难等问题,为提高生产效率,通常采取错距旋压方式成形。通过对6061铝合金细长薄壁筒形件错距旋压工艺分析及旋压成形试验,分析了旋轮进给比、壁厚减薄率、旋轮轴向和径向错距量、旋压道次、预先热处理工艺规范等对旋压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影响,为细长薄壁筒形件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错距强旋成形方案和合理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薄壁筒形件加工工艺进行分析,介绍了旋压加工的工艺计算,旋压工艺参数的确定及工装设计,同时分析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保证了该零件的顺利成形。  相似文献   

4.
内径偏差和壁厚偏差是评价筒形件旋压成形质量的重要指标。针对Hastelloy C276大径厚比薄壁筒形件,建立了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采用正交设计法安排试验,研究了减薄率、进给率、坯模间隙和芯模转数对反旋成形内径偏差和壁厚偏差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减薄率和进给率对成形质量影响显著,而坯模间隙和芯模转数影响相对较小。随着减薄率的增大,内径偏差和壁厚偏差增大;随着进给率的增大,内径偏差减小而壁厚偏差增大;随着坯模间隙的增大,内径偏差增大;随着芯模转速的增大,内径偏差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5.
钛合金筒形件的旋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的工艺实例验证钛合金筒形件旋压加工的可行性,将摸索的加工经验运用于其他钛合金零件的旋压加工中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合阐述了筒形变薄旋压成形工艺的概念,以及成形特点,着重阐述了其基本原理以及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重点和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根据单轮旋压工作原理,采用一种变薄旋压工艺成形小口径薄壁筒形件,并通过有限元模拟软件分析了旋轮成形角、减薄率和进给量对金属变形的影响,确定了旋压成形工艺参数。采用模拟结果对小口径铝合金管进行变薄旋压实验,产品的机械性能、内外表面质量和椭圆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充分证明了该工艺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小口径薄壁筒形件的变薄旋压工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筒体零件工艺进行分析,介绍了该零件的工艺计算,旋压工艺参数的确定,旋轮及芯模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9.
筒形件强力旋压CAD/CAM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单介绍了组成强力旋压CAD/CAMT系统的产品的信息形输入模块,工艺参数自动设计模块,数据库系统,自动编辑模块,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加工参数实时补偿系统几部分的功能,说明使用该系统,可缩短产品工艺设计和数控编程时间,明显改进旋压产品的质量,降低度试验次数,降低废品率,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塑性工程学报》2020,(2):68-78
通过流动旋压工艺实现了带网格内加强筋薄壁筒形件的整体成形。为了评估成形件的重要设计参数,即加强筋高度,基于平面应变假设和切片模型,考虑了毛坯材料属性和工艺条件,对成形加强筋毛坯材料的变形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筋高度的计算方法。最后,开展了单道次流动旋压工艺试验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强筋高度与毛坯材料屈服强度、毛坯与芯模和毛坯与旋轮之间的摩擦系数以及毛坯壁厚减薄率等因素相关。并得出结论:当减薄率在25%~40%时,应用该计算方法可以较准确地得出横向加强筋的高度;当减薄率在30%~45%时,纵向和网格加强筋高度计算结果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不锈钢筒形件错距旋压过程的缺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Deform-3D有限元软件进行了不锈钢筒形件错距旋压成形过程模拟,揭示了错距旋压筒形件缺陷产生的原凶.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下隆起、扩径缺陷的大小、分布及变化规律;结合实验研究,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当旋轮工作角为25°~30°、进给比为0.8 mm·r~(-1)、减薄率为30%时,等效应力较小且分布均匀,隆起高度和内径胀径量较小,旋压成形过程处于较好的稳定状态.研究结果能较好地优化工艺和指导实践生产.  相似文献   

12.
筒形件强旋变形流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筒形件反旋变形金属流动规律,文章建立了反旋三维刚塑性有限元模型,采用DEORM3D软件对其变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了BT20钛合金薄壁筒反旋工艺试验研究。模拟结果显示,筒形件反旋时接触区存在一个分流面,分流面一侧的金属沿旋轮进给反方向流动,该流动是筒形件反旋成形所必需的;另一侧金属则向旋压未旋区方向流动。该模型可以合理解释筒形件反旋时金属轴向流动所引起的多种缺陷。  相似文献   

13.
筒形件反旋成形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使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旋压加工过程进行模拟能为生产提供合理的工艺参数、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试加工过程的消耗.基于弹塑性有限元理论,综合考虑旋压过程中金属3个方向的流动以及摩擦等实际情况,建立了筒形件旋压加工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力学模型,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包括旋轮圆角半径、旋轮直径、进给速度、每道次减薄率、成形角以及退出角等)对成形结果和回弹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显示,旋轮圆角半径、进给速度、减薄率等参数对成形结果和回弹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薄壁不锈钢管滚珠旋压成形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介绍了薄壁不锈钢管滚珠旋压成形试验过程,通过确定合理的工艺过程,选择最佳工艺参数,从而旋制出合格产品.结果表明,1Cr18Ni9Ti不锈钢旋压性能良好,有效控制旋压过程的壁厚减薄率和进给比是滚珠旋压成形和获取高精度薄壁钢管的关键.对于1Cr18Ni9Ti不锈钢管件,选取壁厚减薄率在30%~40%之间,进给比0.1~0.3时,所得管件尺寸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
筒形件反旋时工艺参数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筒形件强旋时 ,由于不均匀的塑性变形 ,在旋压件内产生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对旋压件的使用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对旋压件内的残余应力进行了预测 ,求得了减薄率、进给比、旋轮工作角、毛坯壁厚、材料性能等因素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韩志仁  陶华 《锻压技术》2005,30(2):29-31
在筒形件强力内旋压的工艺试验研究中,选取进给率、旋轮前角和变薄率作为试验因子,用正交试验法进行旋压试验。用极差分析法分析了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对旋压力的影响主次顺序为变薄率、进给率、旋轮尺寸;影响旋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变薄率,变薄率越大旋压力越大;对内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主次顺序为:进给率、旋轮前角、变薄率;影响内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是进给率和旋轮前角,进给率和旋轮前角越大,粗糙度越大。  相似文献   

17.
薄壁筒形件多道次滚珠旋压成形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多道次成形条件下薄壁筒形件滚珠旋压的成形机理,采用实验和有限元法相结合对薄壁筒形件多道次滚珠旋压的应力应变、旋压力和成形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道次下的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都是由旋压件的内表面向外表面逐渐增大,且随着旋压道次数的增加,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也都是逐渐增大;每道次的轴向旋压力随着滚珠行程的增加而增大,且各道次的旋压力也逐渐增大;多道次滚珠旋压时,由于采用较小的壁厚减薄量和材料的加工硬化,金属易于稳定流动,能够保证管坯的轴向伸长。因此,通过多道次滚珠旋压可实现大减薄量薄壁筒形件的旋压成形。  相似文献   

18.
纵向内筋薄壁筒反向滚珠旋压成形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作为一种连续局部塑性成形工艺,反向滚珠旋压被应用于成形带有纵向内筋的薄壁筒形件.反向滚珠旋压使变形区金属处于三向压应力状态,有利于内筋的形成.以塑性屈服准则、最小阻力定律和局部甥性成形理论为基础,将筒坯沿周向变形区分为接触区和前区,通过滚珠沿周向运动的4个阶段,给出了接触区和前区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了内筋的成形过程,最后揭示了旋压件内筋的成形机理.  相似文献   

19.
旋压式无心轴托辊缩颈旋压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体旋压式无心轴托辊管体的缩颈旋压过程中 ,旋压变形力对旋压成形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采用变形材料均一、各向同性以及变形前后材料体积不变的原则 ,推导出旋压力的公式并给出了估测旋压力的简化公式。根据无心轴托辊管体缩颈旋压的特点 ,通过试验检测的旋压力值与估测值接近 ,证明此简化公式在工程应用上非常简单方便 ,并且能够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