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叶卫平  张静 《金属热处理》2001,26(12):14-16
采用带有原位加热装置的SEM对冷轧变形量ε为1.2的IF钢再结晶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为该钢的再结晶温度650℃时,该钢再结晶过程受阻,加热过程中试样表面形成蚀沟,并随加热时间延长蚀沟不断加深,而试样表面未发生再结晶现象。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控温模具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对柱状晶CuAlBe合金进行了等温压缩变形试验,以研究其在不同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变形量下发生动态再结晶的行为.结果表明,在变形速率为5 mm/min时,再结晶温度随变形量的增加而降低.变形速率提高到10 mm/min和20 mm/min时,再结晶温度不再随变形量的增加而变化,保持在550℃.而当变形速率提高到40 mm/min、变形量为35%时再结晶温度提高到600℃;随变形量的增加,再结晶温度逐渐降低到550℃.变形温度低于450℃时,晶界发生开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Cu-P-Cr-Ni-Mo耐候钢中铁素体晶粒在压缩过程中的细化机制。结果表明,当应变速率为0.01 s-1时,在750℃的应变温度下,铁素体转变量随应变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步增大;当应变量达到0.69以后,铁素体转变量基本不再继续增加。当ε=1.2,试验温度在750~850℃之间时,铁素体转变量随热压缩温度降低逐渐增大,其晶粒尺度不断变小。连续动态再结晶是试验钢中铁素体晶粒细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0Cr13Ni8Mo2Al钢在900~1050℃时的变形组织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900~1050℃和应变量0~0.69条件下对原始等轴组织的0Cr13Ni8Mo2Al钢进行等温恒应变速率(10s<'-1>)压缩试验,研究了0Cr13Ni8Mo2A1钢变形组织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变形条件下,0Cr13Ni8M02Al钢在变形过程中没有发生完全再结晶,只发生部分再结晶.当应变量小于0.29时,再结晶非常少;当应变量达到0.29后,再结晶明显增多.当变形温度为900~1000℃时,平均晶粒尺寸随温度的变化较小;在1000~1050℃时,平均晶粒尺寸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当应变小于0.29时.平均晶粒尺寸明显地随应变增大而减小;当应变达到0.29时,平均晶粒尺寸缓慢地随应变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低碳钢奥氏体晶粒尺寸的控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杨王玥  胡安民  孙祖庆 《金属学报》2000,36(10):1050-1054
分别采用高温形变再结晶和低温变形后快速加热冷却等两种方法获得尺寸不同的低碳钢奥氏体晶粒组织,通过控制形变温度、形变量、应变速率及变形道次等工艺参数。低碳钢奥氏体高温形变动态再结晶可使晶粒细化到15-20μm左右,奥氏体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取决于Zener-Hollomon(Z)参数,提高应变速率及降低形变温度都有利于Z参数增大,流变相力峰值较高,奥氏体动态再结晶晶粒减小,通过奥氏体化合淬火-650℃  相似文献   

6.
采用Gleeble 3800热力模拟机测定了变形量为30%、50%、70%,变形速率为10 s-1,变形温度分别为950℃和850℃的高强无间隙原子(IF)钢的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当应变速率为10 s-1、变形量为50%时,应力应变曲线仅为动态回复型,不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类型;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流变应力在850℃时的增加幅度远小于950℃时的增加幅度,铁素体区的最大流变应力在850℃比单相奥氏体950℃的最小流变应力还要低.变形温度越高、变形量越大、铁素体晶粒越细小.当变形温度和变形速率一定时,随压下量的增加,变形抗力增加.当变形量为70%,变形温度在850℃时,从应力应变曲线和显微组织可以看出有静态再结晶发生;当变形量为70%,变形温度在950℃时,有动态再结晶发生.  相似文献   

7.
利用蔡司显微镜和Nano Measurer金相分析软件,研究了不同加热温度下新能源汽车用高Nb-Ti无取向硅钢显微组织的演变规律,并利用ICP-MS对不同加热温度下Nb、Ti的固溶量进行检测分析;然后采用热模拟方法研究了热轧过程中试验钢的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试验钢的晶粒尺寸增加明显,而Nb、Ti的固溶量仅略有增加。当加热温度为1230 ℃、变形温度分别为1100、1050、1000 ℃时,在应变速率0.1 s-1、变形量30%和应变速率1 s-1、变形量80%的条件下单道次压缩后的试验钢均未发生动态再结晶行为,而在应变速率为1 s-1、变形量为40%的条件下,在1100 ℃及1050 ℃单道次压缩后再保温30 s以上时有静态再结晶行为发生,显微组织大部分为等轴晶粒,但是在1000 ℃变形单道次压缩后再保温50 s的显微组织仍以未再结晶的长条晶粒为主。  相似文献   

8.
形变温度对42CrMo钢塑性成形与动态再结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热物理模拟试验为基础,得到42CrMo钢发生动态再结晶的数学模型。采用热-力耦合的弹塑性有限元法对42CrMo钢圆柱试样的热变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形变温度对42CrMo钢塑性成形与动态再结晶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热变形过程中,试样各部位变形不均,心部的等效应变最大,变形不均匀性在950℃附近达到最大值;试样各部位的等效应力大小分布不均,其最大值在低温时一般出现在心部与粘着区/自由变形区的交界处,高温时一般出现在粘着区;动态再结晶分数随着形变温度升高而增大,当形变温度较低、压下量较大时也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动态再结晶;试样各部位的动态再结晶晶粒大小分步不均,再结晶晶粒随形变温度升高而迅速粗化。  相似文献   

9.
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对Ti-Mo-V微合金化钢进行单道次热模拟压缩试验,分析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变形程度等对试验钢热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当应变速率大于10 s-1和变形温度小于1000 ℃时,发生动态回复;当应变速率小于1 s-1和变形温度大于850 ℃时,发生动态再结晶。在Sellars -Tegart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试验钢加工硬化-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精度较高流变应力模型,并采用回归的流变应力模型预报了Ti-Mo-V微合金化钢的实际轧制压力,预报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热模(模具温度900℃)锻造方法对FGH4096粉末高温合金进行不同应变速率、不同温度及不同变形量影响晶粒度规律的研究发现,锻前经退火的FGH4096合金的平均晶粒直径随变形的增大而减小,随变形温度提高而有所增大,随初始应变速率的提高而减小,但当变形量达到40%,初始应变速率大小的影响不显著.低应变速率变形时,发生变形的晶粒不断转移,因而再结晶是逐步完成的,先再结晶晶粒可长大,造成细化效果的下降;而高应变速率变形时,晶粒几乎同时变形,再结晶同时发生的概率增大,细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冷轧高强度低合金钢HC420LA的产品要求对其冷轧连续退火工艺进行了研究。HC420LA钢产品成分采用Nb、Ti微合金化成分体系、生产工艺选择热连轧+冷轧连续退火的工艺路线。通过实验室再结晶温度试验测定了HC420LA钢产品的再结晶温度,在工业化试生产阶段对连续退火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冷轧低合金高强钢 HC420LA 的再结晶温度为700 ℃,工业化生产时最佳加热均热温度为760 ℃。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预处理温度对低温用马氏体高强度不锈钢板材强度的影响。通过对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检测、金相检测、X射线衍射分析后表明:热轧材750~850 ℃预处理遗传了热轧态的组织,使最终固溶处理后的奥氏体内累积了较高的缺陷密度,这些高密度缺陷最终遗传到马氏体内。850 ℃预处理的材料既存在缺陷强化,又降低最终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因此出现强度峰值。冷轧材的组织遗传、再结晶等特征温度低于热轧材,25%和50%变形的冷轧材分别在800 ℃和750 ℃预处理出现强度峰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不同退火温度下冷硬板的硬度变化,并结合金相组织检验,测定了St37-2G冷轧板的再结晶温度。结果表明:金相组织检验结果与试样硬度检验结果相吻合,硬度检验测定的再结晶温度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测得试验用St37-2G结构用冷轧板的再结晶温度约为630℃。  相似文献   

14.
加热速度对冷变形金属的再结晶织构具有很大影响。利用激光超快速加热方法对冷轧Cu30 % Zn 合金进行了再结晶处理。实验结果表明, 其织构转变过程与普通加热时差别很大。对于冷轧70 % 和85 % 的样品, 完全再结晶时的织构均很漫散, 伴随着再结晶晶粒长大, 两种样品中的织构特征仍然保持漫散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2块热轧Fe-3%Si-Cu合金板为研究对象,分别过时效处理和固溶处理后多道次冷轧再进行500~800 ℃再结晶退火处理,分析了合金再结晶退火后的显微组织及不同再结晶退火工艺下合金的硬度变化,从而研究了冷轧Fe-3%Si-Cu合金的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热轧试样经650 ℃过时效处理后有椭球形或棒状的面心立方ε-Cu相析出,棒状富铜相的尺寸较大,其长轴≥100 nm。不同工艺热处理的试样经冷轧后均表现出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完全再结晶时间缩短,且由于富铜相的析出,经固溶处理后的试样退火后其再结晶时间明显比过时效处理后试样的短。当再结晶退火温度为500 ℃时,冷轧前进行了固溶处理的试样出现了回复引起的软化不足以抵消析出造成的硬化的现象,在104 s时硬度曲线上出现明显的时效硬化峰;在600 ℃以上退火时,则表现出再结晶占优势的退火特征,硬度曲线没有明显的时效硬化峰。  相似文献   

16.
热处理对铸轧— 冷轧铝箔各向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了铸轧冷轧铝箔及其退火后沿箔材不同方向的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冷轧及低温退火后铝箔的力学性能均无明显的各向异性,低温退火时,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变化很小,当退火温度达到280℃时,随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和伸长率显著变化,各向异性增大。在280~320℃之间退火,材料既可不同程度地软化、又能减小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烧结方法及二次热压对SiCp/Al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普通空气加热炉烧结和铝液浸渗保护烧结两种方法制备了不同体积分数的粉末冶金SiCp/Al复合材料,并在400℃对其进行二次热压变形。研究了不同烧结方法及二次热压对SiCp/Al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热压变形能改善SiCp/Al复合材料的组织,使基体晶粒细,致密度提高,SiC颗粒分布均匀;铝液浸渗保护烧结法可直接制备组织均匀、性能较好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8.
王晓东  高文刚  谭志福 《轧钢》2021,38(4):38-43
针对铁素体轧制工艺生产的Ti-IF带钢冲压后出现条纹缺陷的问题,通过对其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分析,并与未出现缺陷的正常批次带钢进行比较,表明冷轧退火后带钢屈服强度偏低、晶粒尺寸与Δr值偏大是导致冲压出现条纹缺陷的主要原因。对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发现热轧工艺中板坯加热温度、终轧温度与卷取温度偏低,且冷轧退火温度偏高,是导致冷轧退火带钢性能偏低的原因。为此,提出了工艺优化措施:将板坯加热温度由原来的1 100 ℃提高到1 130 ℃,将目标终轧温度按照810 ℃控制,将冷轧后退火温度由800 ℃降低到780 ℃,并将退火缓冷段与快冷段温度分别下调20 ℃与50 ℃。工艺优化后提高了带钢屈服强度,减小了Δr值,解决了铁素体轧制Ti-IF钢冲压后出现条纹缺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彬  魏宝民 《轧钢》2022,39(3):37-42
冷轧后退火处理是冷轧板带生产中的重要工序。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对0.35 mm薄规格SPCC冷轧带钢在不同退火制度下显微组织及其再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基于JMAK模型,建立了SPCC钢再结晶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SPCC带钢退火温度为540 ℃时,保温过程以铁素体回复为主,铁素体再结晶体积分数为10.52%;退火温度为560~640 ℃时,铁素体发生再结晶及晶粒长大,再结晶体积分数达97.38%~99.39%。相同退火温度下,铁素体再结晶体积分数与保温时间呈指数关系,在短时间保温条件下,铁素体没有足够时间再结晶,其组织为典型冷轧纤维状组织;再结晶基本完成后,微观组织趋于稳定,保温时间延长有利于再结晶晶粒的继续长大。此外,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达到相同再结晶体积分数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0.
Bearing rings produced in two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chai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residual stress relaxation behavior during heating. Cold rolled rings present almost constant compressive residual stresses at the external periphery and completely affected cross sections. Machined rings show high tensile residual stress with periodic variations along the outer periphery caused by clamping during machining. Residual stress states then are confined in a very thin layer.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residual stresses relax. Machined rings present a progressive loss of the residual stress periodicity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cold rolled rings show a different relaxation behavior between surface and core. Complementary investigations revealed that recrystallization occurs at a higher temperature in the core compared to the surface. The surface of cold rolled rings and machined rings present a similar behavior: recovery processes induce a decrease of residual stresses at temperatures up to 500 °C and recrystallization starts above 500 °C which causes a complete residual stress relaxation. In the core of cold rolled rings, recovery processes are still active until 600 °C where recrystallization begins. However, residual stresses in the core are already completely relaxed at 600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