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Al-Zn对称成分Spinodal分解合金的组织、结构与相成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组织分析方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 研究了Al-Zn对称成分Spinodal分解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成分. 结果表明, Al-Zn对称成分合金经固溶处理后可获得单相组织, 但该组织在室温下将发生Spinodal分解和Zn的析出. 在钢模铸造的快速冷却条件下, 该合金的相组成已经接近于平衡态, 但存在较多的缺陷和较大的成分不均匀性. 利用实测晶格常数的方法可以近似确定Spinodal分解和不连续析出等高分散度两相组织中富Al固溶体的相成分.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淬火Al-Zn共析合金中非平衡Spinodal预相变和后继的不连续转变低频内耗特征和模量效应。在非平衡Spinodal预相变中,观察到存在着与大幅度长波长的静态浓度波相联系的Spinodal失稳并没有引起局部模量软化效应。Spinodal预转变共格性的出现与消失和不连续转变中相界面面积的最大值,引起各自相应的时效内耗峰,但与峰相应的模量软化效应并未发生。  相似文献   

3.
以Spinodal分解为例,说明相变研究的重要意义.铁素体不锈钢中呈现400~550℃时效脆性的原由为Spinodal分解而非有序化.介绍了含不溶区间及Spinodal线的Fe-Cr相图.Mn-Al-C钢奥氏体经Spinodal分解显示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增至1120 MPa和1080 MPa,伸长率约30%,值得给予关注.Cu-15Ni-8Sn和Cu-15Ni-8Sn-0.2Nb合金由于Spinodal分解和有序析出相呈显著强化,并具良好应力松弛,高的弹性模量和导电性.Cu-Ni-Sn经Spinodal分解还会出现胞状或条状组织,称非连续Spi-nodal分解,铝合金时效时也会发生Spinodal分解,Co_(45),Cu_(55)薄膜通过Spinodal分解显示18%的最大巨磁阻.  相似文献   

4.
机械合金化和熔炼法制备的Cu—15Ni—8Sn合金的Spinodal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多晶衍射(XRD)观察分析了机械合金化(MA)和熔炼两种方法制备的Cu-15Ni-8Sn(质量分数,%)合金在400℃不同时效时间Spinodal分解产生的调幅组织结构和边带卫星峰,及合金固溶体的晶格参数变化。同时用维氏硬度计测量了合金的时效硬度变化,结果表明,与熔炼法相比,MA制备的该合金时效过程中,Spinodal分解初期的调幅组织结构波长较大,调幅分解速度也慢慢,延缓了γ′相的析出,但时效过程中二者硬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几乎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用力学性能、电阻率、调幅波长、透射电镜等技术,研究了 Y 对 Cu-9Ni-6Sn 合金 Spinodal 分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Y 能改善合金的 Spinodal 分解动力学,阻碍晶界析出物的长大;改善强度和塑性的配合。  相似文献   

6.
以Spinodal分解为例,说明相变研究的重要意义。铁素体不锈钢中呈现400~550℃时效脆性的原由为Spinodal分解而非有序化。介绍了含不溶区间及Spinodal线的Fe-Cr相图。Mn-Al-C钢奥氏体经Spinodal分解显示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增至1120 MPa和1080 MPa,伸长率约30%,值得给予关注。Cu-15Ni-8Sn和Cu-15Ni-8Sn-0.2Nb合金由于Spinodal分解和有序析出相呈显著强化,并具良好应力松弛,高的弹性模量和导电性。Cu-Ni-Sn经Spinodal分解还会出现胞状或条状组织,称非连续Spi-nodal分解,铝合金时效时也会发生Spinodal分解,Co45Cu55薄膜通过Spinodal分解显示18%的最大巨磁阻。  相似文献   

7.
采用考虑由原子尺寸差别引起的畸变能的规则溶液模型,对Al-Li合金固溶体的调幅分解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室温下,含Li(5.8-14.2)at%的Al-Li合金可以发生调幅分解,发生调幅分解的最高温度是337K。计算结果与其它的实验理论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ZrC1-xNx固溶体的价电子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预测ZrC1-xNx固溶体的性能,根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对该固溶体相进行了价电子结构分析;采用键距差(BLD)方法,计算了固溶体相中的最强键共价电子数、共价键电子数百分比、最强键键能、熔点等,并分别与ZrC、ZrN基体的价电子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ZrC与ZrN相互溶入后,非金属原子的杂阶没有变化,但ZrC1-xNx固溶体中Zr原子的杂阶、最强键上共价电子数、共价键电子数百分比、最强键键能以及熔点均随x值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Zr原子的杂阶从B11上升到B13,最强键上共价键数、最强键键能、熔点逐渐下降,而共价键数百分比逐渐上升,表明固溶体硬度、韧性、结合能、熔点、导电性能逐渐减小,而强度却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采用考虑由原子尺寸差别引起的畸变能的规则溶液模型,对Al-Li合金固溶体的调幅分解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室温(298K)下,含Li(5.8~14.2)at%的Al-Li合金可以发生调幅分解,发生调幅分解的最高温度是377K(含Li10.2at%)。计算结果与其它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铸造Cu-15Ni-8Sn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铸造Cu-15Ni-8Dn合金时效过程中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固溶处理获得的单相α固溶体经适当的时效热处理会产生Spinodal调幅结构,亚稳态γ‘相,以及不连续沉淀γ相。伴随着组织的变化合金的力学性能也相应发生变化。时效初期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随时效时间的延长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经过最大值后,则随时间的逢长或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时效过程中合金塑性变化规律与强度和硬度规律相反。  相似文献   

11.
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了钢表面热浸渗铝层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热浸渗层组织中出现大量调幅组织,调幅结构形成后,调幅组织经过长大,其波长由表面向内部从3nm逐渐增大到30nm。从渗层内部到表面,调幅组织形貌从网格状向平行交叉条状直到平行直线状过渡,部分区域调幅分解条纹平行于晶界呈环状。晶界对调幅分解的形貌产生明显的影响。通过计算Fe、Al原子尺寸因子,对调幅分解形貌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Au-20Ag-10Cu合金进行了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合金在280~300℃时效发生有序化转变,形成AuCu有序相;在400℃时效发生调幅分解,形成富金固溶体和富银固溶体。计算获得了各物相的晶格常数,测得有序化和调幅分解反应的开始温度分别为245.4℃和321.0℃。  相似文献   

13.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钢表面热浸渗铝层的调幅分解组织,利用点阵驻波理论分析了调幅分解初期形成的波长,其波长由表面到内部从0.63nm到10.6nm逐渐增大,调幅结构形成后调幅组织经过长大其波长由表面向内部从3nm到30nm逐渐增大.调幅组织的形成经过从连续相变到非连续相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Cu-3.2Ni-0.75Si合金时效初期的调幅分解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透射电镜及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Cu-Ni-Si合金时效早期的组织转变规律,结果表明,该合金在时效早期,过饱和固溶体首先短程有序化,随后通过成分调幅形成贫,富溶质区,成分调幅过程中伴随有序反应,最终在溶质富集区内形成Ni2Si相,通过构造热力学图形,直观地解释了该合金时效早期调幅分解与有序化共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张金民 《物理测试》2009,27(6):34-34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321/Qd370qD爆炸焊接界面附近基板内的组织。结果表明,基板珠光体铁素体内部存在大量的调幅分解组织。调幅分解主要有波长为2 nm和4 nm的波。利用二次衍射分析了调幅分解的电子衍射花样,并且得出调幅分解波上存在两种取向的纳米组织。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采用键距差法(BLD),分析并计算了C11b型金属间化合物MoSi2的价电子结构与理论键能;采用合金元素Al部分取代MoSi2晶格中的Si原子,依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在代位式固溶体中的平均原子模型,分析并计算了C11b型Mo(Si0.95,Al0.05)2的价电子结构与理论键能。结果表明:Al微合金化改变了Mo原子和Si原子的杂化状态,从而使相应的价电子结构参数发生变化。与MoSi2相比,Mo(Si0.95,Al0.05)2固溶体中共价电子数在总价电子数中所占的比例(h)由65.87%降至64.28%,因而Al微合金化不利于MoSi2强度的提高;但是晶格电子数由4.7141增至4.9202,所以Al微合金化有利于MoSi2塑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321钢/Qd370qD钢爆炸焊接界面附近的纳米晶组织。结果表明,界面附近出现液态合金的调幅分解现象。过冷度越大,调幅分解的波长越小,形成的纳米晶越小。调幅分解波纹内的有序原子集团通过合并长大,形成初生的小晶体。  相似文献   

18.
The influence of the 475 °C ageing treatment on the localize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ustenitic-ferritic (duplex) stainless steel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double loop electrochemical potentiodynamic reactivation (DL-EPR) and potentiostatic test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errite/austenite (α/γ) volume fractions has been also considered. For this purpose, two different 22 Cr 5 Ni duplex stainless steels, with different α/γ ratios (respectively equal to 1 and 1.5)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ageing treatment at 475 °C was conducted up to 1000 h. The resulting micro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were analyz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 The microstructure resulting from solid state transformations, like spinodal decomposition and G-phase precipitation, were characterized and the relevant mechanisms identified. An evident influence of the ferrite and austenite volume fraction on the G-phase formation and spinodal decomposition kinetics were found. The effects on the localized and selective corrosion attack susceptibility were also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9.
《Scripta materialia》2004,50(6):787-791
In a discussion of spinodal decomposition in solid solutions, Cahn [Acta Met. 9 (1961) 795] showed that stress due to elastic misfit could have a strong stabilizing influence on a uniform composition. The purpose here is to illustrate that the stabilizing influence is diminished significantly in small material structures, for example, thin layers or particles, as a consequence of proximity of material to free surf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