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以正火态粒状贝氏体前组织的25Cr2MoV钢,经亚温正火后,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以粒状贝氏体为主的正火态组织,韧性勘差;增加-道亚温正火工序后,在近乎等强度的条件下,可将其室温冲击值提高三倍以上,并使韧脆转变温度降,而且韧化的效果在渗氮后依然能保护。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以正火态粒状贝氏体为前组织的25Cr2MoV钢,经亚温正火后,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以粒状贝氏体为主的正火态组织,韧性甚差(室温冲击值仅22J);增加一道亚温正火工序后,在近乎等强度的条件下,可将其室温冲击值提高三倍以上,并使韧脆转变温度降低,而且韧化的效果在渗氮后依然能保持.对其韧化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组织的细化和马氏体岛含碳量的降低共同对提高钢材的韧性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不同冷速对微变形齿轮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型微变形齿轮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钢随炉冷却时主要获得粒状组织,用硅酸铝纤维包冷时为粒状组织和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组织,空冷状态下的组织为少量粒状贝氏体和束状贝氏体。空冷微变形齿轮钢具有较好的强韧性配合,冲击韧度高。  相似文献   

4.
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扫描电镜(SEM)以及显微硬度计,研究了Mo对两种钛微合金钢在不同连续冷却条件下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两种钢获得的粒状贝氏体组织先增加后减少;与含钛钢相比,添钼有利于粒状贝氏体组织的形成和细化,同时也利于提高显微硬度值。  相似文献   

5.
12Cr1MoV钢的正火加高温回火(使用态)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有时出现粒状贝氏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微量氮的含量和正火温度对粒状贝氏体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粒状贝氏体的存在有利于提高12Cr1MoV钢的高温持久强度,却会降低高温持久塑性,本文还对560℃持久试验后的断裂试样进行了显微组织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种含硅贝氏体钢的连续转变动力学及其金相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膨胀法结合金相观察和硬度测定研究了0.17C-1.3Si-0.15Mo-0.76V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结果表明,在7-1.9%/s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可获得粒状全贝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7.
组织遗传对粒状贝氏体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组织遗传对12Cr1MoV钢粒状贝氏体组织形态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2Cr1MoV钢板条马氏体非平衡组织经加热获得条型粒状贝氏体,且贝氏体小岛排列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有着遗传特征的粒状贝氏体钢具有较高的强韧性和较高的热强性。  相似文献   

8.
超细组织空冷贝氏体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3种空冷贝氏体钢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微合金变质处理可细化奥氏体晶粒和显微组织;调整微合金含量和种类,可增加钢中碳化物数量、种类和弥散度,从而提高钢的硬度和冲击韧度。经多元微合金变质处理,组织更为细小均匀,变为超细组织。所研制的贝氏体钢具有制作产品工艺简单,价格低廉的特点,制作的板锤在现场使用证明,比原来使用的高锰钢板锤耐磨性提高两倍。  相似文献   

9.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模拟了550 MPa级桥梁钢板热变形奥氏体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过程,结合金相法绘制实验钢的CCT曲线,并对相变组织进行硬度和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小于1℃/s时,钢的冷却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其基体为铁素体;当冷速为5℃/s时,转变组织中开始出现少量板条贝氏体,为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的混合组织,且粒状贝氏体岛状组织明显沿板条界面分布;随冷速继续增大,粒状贝氏体减少,板条贝氏体特征更加明显。随冷速的增大,组织细化,连续冷却转变组织硬度增加,强度升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以正火态粒状贝氏体为前组织的BZ-11空冷贝氏体钢,经亚温正处理后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正火处理的BZ-11钢,具有良好的强性,增加一道亚浊 火后,其强韧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高强度管线钢连续冷却转变及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低碳微合金X80和X100管线钢分别在未变形和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CCT)行为。用G leeb le-2000热模拟试验机,结合OM、SEM和TEM等方法测定未变形和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并对不同冷速和变形条件下的组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冷速较低时,连续冷却转变组织主要为多边形铁素体和珠光体,随着冷速提高依次出现块状铁素体,粒状铁素体,针状铁素体,贝氏体铁素体等组织。热变形能强烈促进针状铁素体的形成,使针状铁素体的相变温度提高50~100℃,并使CCT曲线向左上角移动,同时使晶粒细化及取向更加无序。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种中碳低合金马氏体/低温贝氏体复相高强钢,并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下转变组织对其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测试了试验钢不同转变组织在磨粒磨损和冲击磨损条件下的耐磨性能,并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磨损后试验钢表面和亚表层的形貌,以研究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二体平面磨损的耐磨性与硬度成正比,三体冲击磨损性能受硬度与冲击...  相似文献   

13.
对比两组冲击吸收能量差别较大的贝氏体高强钢试样,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了显微结构对钢的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基体中存在尺寸在3~6μm的(Ti,Nb)(N,C)析出物导致脆断断裂。冲击吸收能量偏低试样在厚度的1/4和1/2处平均有效晶粒尺寸都明显大于冲击吸收能量较高试样,会导致材料的冲击性能降低。同时冲击吸收能量偏低试样的小角度晶界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而在断裂过程中不能有效阻止裂纹扩展,因此也会导致钢的冲击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14.
田文珍 《焊接技术》2002,31(1):54-55
通过对大厚度13MnNiMoNbR压力容器高强钢的焊接性分析,对比选择焊接材料,进行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制定了13MnNiMoNbR高强钢制造大型压力容器的焊接工艺,完成焊接工艺评定后成功地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5.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试验钢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合国内某厂热连轧带钢的具体轧制条件,制定了多道次轧制工艺,研究了冷却方式对稀土微合金高强钢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室温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冷却速度在5~25 ℃/s范围内试验钢均可得到铁素体,铁素体含量约为30%,其平均尺寸约为15 μm左右;试验钢选择在铁素体区冷却,冷却速度为10 ℃/s左右,可以得到细小均匀的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其中铁素体含量约为29%,平均尺寸为13 μm。  相似文献   

16.
以18Cr14Mn3Mo钢为基本成分,设计并冶炼了氮含量为0.008%~0.77%的高氮CrMnMo奥氏体不锈钢。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组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N含量对其硬度、耐刻划性、塑性、强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N含量为0.42%及以下时,组织为双相,存在着一定量的铁素体,铁素体的存在使材料的塑性和韧性都较差。N含量0.77%试验钢的硬度最高,为273 HV0.5;耐刻划性能也最佳。0.59%N试验钢的塑性和韧性最好,断面收缩率和冲击吸收能量分别为79%和422 J。综合认为高氮CrMnMo奥氏体不锈钢的最佳N含量为0.77%。  相似文献   

17.
借助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与万能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铌元素的添加对51CrV钢奥氏体晶粒尺寸、淬火和回火组织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Nb和0.02wt%Nb试验钢的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10.0μm和3.1μm,添加0.02wt%Nb的51CrV钢奥氏体晶粒尺寸显著细化、板条...  相似文献   

18.
借助金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万能拉伸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等检测手段,对Mo对低合金高强钢热轧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21%的Mo促进了针状铁素体的形成和细小碳氮化物的析出,提高了抗拉强度、塑性延伸强度及伸长率,降低了屈强比,沉淀强化增量提高了16 MPa。  相似文献   

19.
采用SEM、TEM、拉伸及冲击试验等方法,对比研究了3种热轧后冷却工艺对Ti微合金高强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轧后采用快冷+空冷工艺和空冷弛豫+层流冷工艺时,钢板组织均以粒状贝氏体组织为主,并存在少量珠光体,第二相粒子弥撒分布,尺寸小于10 nm,力学性能良好,且采用后者工艺钢板性能优于前者;当轧后采用快冷+炉冷工艺时,珠光体组织增多,第二相析出量少,尺寸大,综合力学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20.
借助金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万能拉伸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等检测手段,对Mo对低合金高强钢热轧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21%的Mo促进了针状铁素体的形成和细小碳氮化物的析出,提高了抗拉强度、塑性延伸强度及伸长率,降低了屈强比,沉淀强化增量提高了16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