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魁昌  江自应 《金属学报》1994,30(2):B066-B071
测定了Fe_(73.5)Cu_1Nb_3Si_(13.5)B_9合金的单辊快淬制备态条带及其经热处理后的室温透射Mssbauer谱.制备态谱为典型非晶展宽六线谱,其内磁场平均值Hi=17.01MA/m.在N_2气氛保护下经480℃退火0.5h已有明显结构弛豫或部分晶化发生;530℃退火1h后样品已显著晶化,其主要组成为α-Fe(Si)固溶体纳米晶和剩余非晶相,后者约占39.1%,并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减少,至620℃退火后约为25%.非晶相的Hi值在结构弛豫阶段稍有上升,而在显著晶化温度以上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550℃退火样品中存在不同取向的体相磁织构.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Fe_(73.5)Cu_1Nb_3Si_(13.5)B_9合金的单辊快淬制备态条带及其经热处理后的室温透射Mssbauer谱.制备态谱为典型非晶展宽六线谱,其内磁场平均值Hi=17.01MA/m.在N_2气氛保护下经480℃退火0.5h已有明显结构弛豫或部分晶化发生;530℃退火1h后样品已显著晶化,其主要组成为α-Fe(Si)固溶体纳米晶和剩余非晶相,后者约占39.1%,并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减少,至620℃退火后约为25%.非晶相的Hi值在结构弛豫阶段稍有上升,而在显著晶化温度以上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550℃退火样品中存在不同取向的体相磁织构.  相似文献   

3.
用XRD法研究了退火Fe73.5Cu1Mo3Si14.5B8合金中α-Fe(Si)晶化相的有序化过程,结果表明,Fe73.5Cu1Mo3Si14.5B8非晶合金经460℃×1h退火后,α-Fe(Si)晶化相是具有DO3结构的有序相,有序畴为球形,直径为6.1nm,它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长大,在560℃退火后达14.0nm,与α-Fe(Si)晶粒的尺寸相当。此时,α-Fe(Si)的有序度为0.78。800℃×1h退火后,α-Fe(Si)的DO8超点阵线条消失。  相似文献   

4.
FeCuNbSiB合金的纳米晶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裕芳  余正方 《金属功能材料》1997,4(4):159-161,182
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穆斯堡尔谱学研究了Fe73.5Cu1Nb3Si13.5B9非晶合金的纳米晶化过程.Fe73.5Cu1Nb3Si13.5B9合金在500~600℃温度范围内分别退火1h,可形成纳米DO3结构的FeSi相和剩余非晶相。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有更多的FeSi相析出。在500℃等温退火中FeCuNbSiB合金出现二阶段纳米晶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预退火对Fe73.5Cu1Mo3Si13.5B9非晶合金的晶化及磁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预退火温度和时间对Fe(73.5)Cu1Mo3Si(13.5)B9非晶合金在最后退火过程中发生的 晶化及软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预退火能有效地控制合金的晶化过程,降低了最 后退火时所放出的晶化潜热。该合金在450℃进行1h预退火发生部分晶化,释放约32%的晶化 潜热,再经510℃保温1h最后退火其磁性能与制备态样品经510℃退火后的磁性能相比,最大磁 导率m显著提高,矫顽力Hc明显下降,Bs和Br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超微晶合金Fe73.5Cu1Nb3Si13.5B9晶化过程的X射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超微晶合金Fe73.5Cu1Nb3Si13.5B9在退火过程中晶化相及晶格常数的变化。经480℃×1h退火后,合金中出现bccFe(Si)相,600℃出现Fe3B相,670℃出现Fe23B6相。退火温度升高时,Fe(Si)相的晶格常数由0.2838nm上升到0.2849nm合金经过550℃×4h退火后仍只有Fe(Si)一个晶化相,其晶格常数随时间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超微晶合金Fe78.5Cu1Nb3Si18B9在退火过程中晶化相及晶格常数的变化。经480℃×1h退火后,合金中出现bccFe(Si)相,600℃出现Fe3B相,670℃出现Fe23B6相。退火温度升高时,Fe(Si)相的晶格常数由0.2838nm上升到0.2849um。合金经过550℃×4h退火后仍只有Fe(Si)一个晶化相,其晶格常数随时间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纳米晶软磁合金Fe73/5Cu1Nb3Si13.5B9淬态脆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正电子湮没、居里点与内耗等方法对纳米晶磁合金Fe73.5Cu1Nb3Si13.5B9淬态脆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eCuNbSiB淬态脆化是由于发生/构弛豫造成,且其结构弛豫峰温度比常用Fe-B-Si非晶低得我,说明Fe-B-Si非晶低得多,说明FeCuNbSiB比常用Fe-B-Si非晶易产生由结构弛豫造成的淬态脆化。  相似文献   

9.
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穆斯堡尔谱技术,研究了Fe73.5CuMo3Si13.5B9合金的结构和超业细相互作用。该合金的相组成为α-Fe(Si)纳米晶和边界相即五余非晶相。典型纳米晶状态下的穆斯堡尔谱由5条亚谱构成,其中4条亚谱为6峰谱,对应α-Fe(Si)相中的4种不同环境的Fe原子。另1条亚谱对应边界处的非晶相,研究了非晶带材经500-600℃不同温度晶化处理后的穆斯堡尔谱特性。  相似文献   

10.
用DSC,SEM,Curie温度和电阻测量等多种实验手段研究了非晶条带(Fe_(0.99)Mo_(0.01))_(78)Si_9B_(13)的低温退火脆性.发现其特征脆化温度约为244℃,产生了一个有序度增加的结构弛豫过程.同时,伴随有纳米颗位α-Fe(Si,Mo)多晶组织从非晶基体中析出.进一步提高退火温度,则由于新的有序原子团的出现,自由体积等可动单元再次增大,从而释放应力,恢复韧性.  相似文献   

11.
用霍普金森效应及X射线研究了铁基超微晶合金Fe73.5Cu1Nb8Si18.5B9的居里温度和晶化过程。合金在500℃退火1h开始出现晶化相。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晶化相的居里点由500℃上升到570℃。同时,剩余非晶基体的居里点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Fe76.5-xCu1NbxSi13.5B9的磁致伸缩样品为Fe73.5Cu1Nb3Si16.5B6和Fe76.5-xCu1NbxSi13.5B9(x=2,3和5)。Fe73.5Cu1Nb3Si16.5B6非晶带经530℃退火,其他成分样品的退火温度...  相似文献   

13.
超微晶合金Fe73.5Cu1Nb3Si13.5B9晶化相的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透射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Fe73.5Cu1Nb3.Si13.5B9合金经不同温度退火后的组织,晶化相结构以及不同晶化相中的各元素含量变化,合金于450℃退火1h析出尺寸小于5nm的bccFe(Si)相,并且其尺寸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到约15min,于600℃退火时合金中析了四方结构的Fe3B相,其晶格常数为a=0.878nm,c=0.439nm在700℃退火时出现面心立结构的Fe23B6相,其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在370℃下,经过16 ̄180min不同时间退火的Fe78.5Cu1Nb3Si13.5B9非晶合金的正电子湮没寿命谱,获得了样品在这一远低于其最佳退火温度下,开始晶化非均匀形核和长大的重要信息。同时还探讨了样品纳米晶化初期,局域晶化相及其和非晶母相之间的低密度非晶相的结构特征与优异磁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用真空双源蒸镀法在NaCl和Si单晶衬底上制备Fe,Dy成分调制多层膜.研究了非晶膜晶化过程,等温退火后多层膜结构及磁性变化。结果表明,在200℃以下退火,其沉积态非晶和成分调制结构几乎不变;300℃开始晶化,首先出现Fe晶核,随温度升高,Fe,Dy逐步晶化,600℃全部形成晶态bcc-Fe和hcp-Dy.饱和磁化强度Ms对非晶Fe,Dy膜晶化时Fe晶核的形成十分散感,而只有Fe晶粒的长大才导致矫顽力Hc增加.  相似文献   

16.
用透射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Fe73.5CU1Nb3Si13.5B9合金经不同温度退火后的组织、晶化相结构以及不同晶化相中的各元素含量变化。合金于450℃退火1h析出尺寸小于5nm的bccFe(Si)相,并且其尺寸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到约15nm。于600℃退火时合金中析出四方结构的Fe3B相,其晶格常数为a=0.87nm,c=0.439nm。在700℃退火时出现面心立方结构的Fe3B6相,其晶格常数a=1.039nm。在Fe(Si)相中,含有约17at%的Si,在Fe23B6中含有约11at%的Si和约4at%的Nb,而在FE3B中Si和Nb含量均很少。  相似文献   

17.
从Hopkinson效应及X光衍射技术研究了Fe(73.5)Cu(1.0)Nb(3.0)Si(13.5)B9纳米软磁合金的居里温度特性。随晶化退火温度Ta的提高,合金中αFe-Si纳米晶相的居里温度提高,但低于相同Si含量下的常规Fe-Si合金,且与显微组织结构有关,当Ta较低时,合金中非晶相的居里温度与原始非晶合金基本相同。但其Hopeinson峰宽化,Ta>783K后,其Hopkinson4消失,无法判断居里温度。认为居里温度的上述特性与合金晶粒的小尺寸特性及元素成分分布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Fe-Dy非晶膜晶化过程中结构及磁性变化SCIE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佩璇  李胜利 《金属学报》1994,30(3):B116-B120
用真空双源蒸镀法在NaCl和Si单晶衬底上制备Fe,Dy成分调制多层膜.研究了非晶膜晶化过程,等温退火后多层膜结构及磁性变化。结果表明,在200℃以下退火,其沉积态非晶和成分调制结构几乎不变;300℃开始晶化,首先出现Fe晶核,随温度升高,Fe,Dy逐步晶化,600℃全部形成晶态bcc-Fe和hcp-Dy.饱和磁化强度Ms对非晶Fe,Dy膜晶化时Fe晶核的形成十分散感,而只有Fe晶粒的长大才导致矫顽力Hc增加.  相似文献   

19.
用Mossbaruer谱方法研究了超微晶软磁合金中存在的磁织构现象,对测与未测过磁性的两组不同温度下退火的Fe73.5Cu1Nb3Si13.5B9合金的测量结果表明,晶化以后在非晶条带平面内出现了明显的沿带和择优取向的宽畸成分。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Fe_(74.5)Cu_1Nb_2Si_xB_(22.5-x)纳米晶合金中Si(B)含量的变化(x=9.5-17.5)对其结构和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x的增高,合金的Curie温度及点阵常数皆呈线性下降.由此推定α-Fe(Si)纳米晶粒中的Si含量x_α随x增高而线性升高,并符合下列关系xα=0.626x+10.5实验结果说明,非晶态合金的λs值随x的增加而上升,但晶化后合金的λs值随x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温度退火后的合金中,纳米晶的体积百分数Vx随x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