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机钝感剂在深钝感发射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无机钝感剂应用于发射药的钝感技术,根据密闭爆发器测试结果讨论了该钝感剂的钝感效果;用ICP-AES法研究了该钝感剂的迁移量随老化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用DSC法分析了该钝感剂对发射药钝感层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测定钝感发射药中聚酯含量的分析方法.选用浓度为250 g·L-1的氢氧化钾溶液对聚酯进行降解处理,降解产物经色谱柱分离后,取一聚酯特征峰作为代表进行定量.聚酯含量在3~6 g·L-1时,峰面积与含量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平均回收率为100.2%,相对标准偏差为1.51%.该方法重复性好,回...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发射药钝感剂浓度分布测定、钝感剂迁移性能及钝感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发射药钝感剂浓度分布及迁移性能是影响发射药应用的主要因素。指出我国今后要改进钝感剂浓度分布研究技术,尤其是浓度测定方法,以此推进发射药钝感剂迁移性能和扩散机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使用新型聚合物型钝感剂制备了多种钝感、增能及增能钝感包覆发射药样品,进行了密闭爆发器、爆热及14.5mm机枪弹道试验等方面的性能测试,讨论了钝包覆发射药的燃烧性能。  相似文献   

5.
高分子钝感剂在两种发射药中的迁移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高分子钝感剂NA聚酯湿法钝感得到叠氮硝胺和高能硝胺两种钝感发射药,用高温加速长贮寿命试验的方法来研究NA钝感剂在发射药中的迁移性能。利用密闭爆发器和内弹道试验法,对加速长贮前后的两种钝感发射药动、静态燃烧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速长贮前后两种钝感发射药的爆热、p-t曲线及内弹道性能没有明显变化。利用显微红外光谱法测定两种钝感发射药长贮前后NA钝感剂的浓度分布,结果发现浓度分布也没有变化。表明NA钝感剂抗迁移能力强,可以满足叠氮硝胺发射药和高能硝胺发射药的长贮性能要求,用其制得的钝感发射药具有良好的弹道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密闭爆发器试验、14.5mm机枪试验、加速老化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钝感剂分子量对新型的聚合物钝感包覆枪炮发射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DBP钝感火药及未钝感火药相比,聚合物钝感包覆火药初始燃速较低,燃烧渐增性较强,内弹道效率较高,试验结果还显示聚合物钝感剂迁移比DBP小,且聚合物钝感剂迁移性随其分子量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发射药传统老化失效评价主要针对发射药贮存过程中的化学安定性,未考虑物理变化层面的钝感剂迁移现象.基于扩散原理以及钝感剂分布与燃烧性能的关联,建立由密闭爆发器实验测试钝感双基发射药动态活度最大值升高百分比的迁移失效评价方法.通过密闭爆发器和弹道实验,获得了钝感双基发射药动态活度最大值升高幅度随老化时间的线性增长模型,并验...  相似文献   

8.
根据定容燃烧气体状态方程和火药几何燃烧定律,推导出一种确定钝感发射药特征量的计算方法,并对某种火药进行钝感处理和计算,结果与火药切片的电扫描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高能叠氮硝胺发射药燃烧渐增性欠佳及低温感效果较差的问题,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堵孔和含能复合材料钝感的两步法工艺,制备了3种内孔被高分子复合材料形成的“塞子”封堵、表面被钝感的钝感高能叠氮硝胺发射药(本研究称之为堵孔钝感发射药)。采用爆热和密闭爆发器试验,研究了堵孔钝感发射药的能量性能及静态燃烧性能。结果表明,与空白药相比,随着堵孔材料及钝感材料含量的增加,3种堵孔钝感发射药WCBF-1/18、WCBF-2/18和WCBF-3/18的爆热分别下降2.6%、3.6%和4.3%,燃烧渐增性增强且燃烧渐增性因子Pr值由0.471分别提高到0.552、0.563和0.576。3种堵孔钝感发射药WCBF-1/18、WCBF-2/18和WCBF-3/18的高温相对燃烧活度温度系数的绝对值均值分别为2.87%、1.89%和1.56%,相较于空白药均有所下降,表明堵孔钝感发射药高常温区间内低温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含水溶性组份硝基胍(NGu)的三基发射药,采用水相搅拌工艺制备出钝感发射药样品,进行了高分子钝感技术研究。通过扫描电镜研究了加入饱和剂和未加入饱和剂的两种钝感发射药样品的表面状态。结果表明,与未加入饱和剂的钝感工艺相比较,采用添加饱和剂的钝感工艺制得的发射药表面结构致密。采用可控点火参量模拟装置进行点火试验;在药室容积100cm3,装填密度0.2g.cm-3,点火压力10MPa的条件下进行了密闭爆发器试验;选用14.5mm弹道枪进行了内弹道试验。结果表明,钝感处理后的发射药样品点火延迟时间(6.86,5.72ms)延长,燃烧渐增性能增强,内弹道性能提高,且添加饱和剂的发射药性能比未添加饱和剂的优良。  相似文献   

11.
李倩  强洪夫  武文明 《含能材料》2010,18(4):453-459
分析了微观和介观层面常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重点介绍了这些方法在构建固体推进剂微结构、判断组分相容性、研究交联降解机理及界面相行为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计算机模拟方法在固体推进剂老化研究中的发展前景,认为贯穿微观、介观和宏观的多尺度模拟研究将是今后老化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针对钝感剂在发射药贮存期间的扩散迁移影响发射药服役寿命的问题,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模拟)比较了小分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聚新戊二醇己二酸酯(NA)在发射药体系中的扩散系数,探究了温度和硝化甘油(NG)含量对DBP、NA在双基发射药中扩散的影响,并分析了扩散机理.结果表明:5℃时DBP和NA在NC基体中的扩散能力相当,扩散系数均在10-12 m2·s-1数量级,25℃时DBP与NA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13×10-11 m2·s-1和5.13×10-12 m2·s-1,65℃时DBP与NA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88×10-11 m2·s-1和7.57×10-12 m2·s-1,85℃时DBP与NA的扩散系数分别为3.42×10-11 m2·s-1、1.11×10-11 m2·s-1,在相同温度下,钝感剂扩散系数的大小顺序为DBP>NA,这说明NA具有较好的抗迁移特性,该特性在高温时更为凸显;从微观角度分析温度对扩散机理的影响为:高温使原子间氢键作用峰值减小,即DBP、NA与NC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并且体系的自由体积分数也变大,增大了分子运动的有效活动空间,更有利于DBP、NA扩散.DBP、NA的扩散能力随着增塑剂NG含量的增加而增强,添加NG使得DBP、NA与NC的相互作用减弱,因此DBP、NA运动更活跃,扩散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3.
用IR测定发射药燃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密闭爆发器模拟发射药实际燃烧过程中生成燃气,并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发射药燃气成分中毒性气体。结果表明密闭爆发器实验和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可用于不同发射药燃气中CO毒气的定性、定量分析,配方中加入KNO3、CuO、聚酯均能降低发射药燃气中CO的含量,该方法可为配方设计提供燃气安全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火药燃烧气体产物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胡岚  张皋  王婧娜  高朗华 《含能材料》2008,16(5):527-530
通过自行设计的气体收集测量装置与密闭爆发器的联用,建立了火药燃气的定量测试方法,对燃气主要成分氧气、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进行了实时测定。通过标准混气装置和国标气体对测试传感器进行标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0.25%。将方法应用于shuangfang-3、ETPE、ZXR等系列配方燃气测试,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5.
改性单基发射药温度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浸渍-钝感-包覆"工艺,制得了改性单基发射药。采用密闭爆发器和857-30 mm制式弹道炮研究了该发射药的燃烧性能和内弹道性能。分析了改性单基发射药的结构。结果发现,与制式单基发射药相比较,改性单基发射药无论是常温还是高低温,初速至少提高5%。所制得的改性单基发射药在857-30 mm制式弹道炮上具有低温度系数的特点,这是由端面封堵拉链状结构的形成及药体表面变软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变温红外光谱检测火炸药的一些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清  郑林 《含能材料》2007,15(6):676-680
汇集了变温红外光谱在火炸药检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探讨了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研究目的的样品制备方法,相变和化学反应过程的谱图解析,以及在动力学研究中的数据处理等技巧。  相似文献   

17.
NMR测定某新型液体推进剂组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HNMR、13CNMR方法确定了某新型液体推进剂的组分为:有机含能氧化剂、安定剂和钝感剂,并采用气相色谱与红外联用法进行了验证;根据各化合物的核载量,采用参比物反丁烯二酸对其中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精密度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测试结果相当。NMR法定量分析的试验相对标准偏差和平均回收率分别为:有机含能氧化剂0.21%,99.9%;安定剂0.32%,99.9%;钝感剂0.11%,99.7%。  相似文献   

18.
雷蓓  张敏 《含能材料》2006,14(2):99-101
采用HNO3消解与微波消解相结合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某推进剂中金属元素Pb、Cu和Ca的含量。结果表明,各分析元素的回收率为99.38%~100.6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3%~3.23%(n=5),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