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湿式多盘制动器制动噪声建模及其噪声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清 《兵工学报》2004,25(6):662-665
一般来说,车辆的制动噪声与其摩擦材料特性及其结构体的结构形式有关,而湿式多盘制动器产生制动噪声的机理与其摩擦介质的粘滑振动特性有关.为了减弱和消除湿式多盘制动器的制动噪声,本文针对其工作特性,建立了制动时的数学模型,并应用模态分析方法推导出影响制动噪声产生的理论计算公式,由此研究了制动噪声的产生机理、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降低制动噪声的具体措施、理论依据及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2.
基于HELIX的湿式多盘制动器的三维造型包括:零件的二维设计,部件和整机的三维实体组装及其静态干涉检查,三维实体运动仿真及其动态干涉检查,几何特性和物理特性设计,及其借助于ANSYS等软件工具的制动活塞等关重件的有限元分析等。  相似文献   

3.
烧结金属摩擦材料及其工艺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湿式烧结金属摩擦片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其制造工艺,介绍了铜基摩擦材 料的性能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制造摩擦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湿式多片式制动器带排转矩和响应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行研制的适用于某型号装甲车的湿式多片制动器为对象,进行了湿式多片制动器的带排转矩试验和响应特性试验.分析了温度、转速、冷却油流量对带排转矩和带排功率损失的影响以及控制阀的流量对制动响应时间的影响,对传统的带排扭矩公式进行了系数修正.实验结论对湿式多片制动器的理论研究和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湿式多片离合器的实际结构特征,建立多摩擦副系统有限元模型和热力学数值模型,研究压板厚度、卡簧宽度、摩擦副数等结构参数对摩擦副间接触压力差异性的影响,并通过离合器静压实验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制定摩擦副间接触压力差异性评价指标,提出离合器最优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离合器的压板厚度和卡簧宽度对离合器接触压力差异性的影响最大,摩擦副数对其影响较小;增大压板厚度和卡簧宽度可以显著降低接触压力分布的差异性和摩擦副的径向温差;相比于初始工况,最优工况下摩擦副的最大压差和温差分别降低82%、61%。  相似文献   

6.
转速对湿式离合器局部润滑及摩擦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湿式离合器局部润滑及摩擦特性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摩擦副微观混合润滑模型。考虑了微凸峰接触和局部温升的影响,分析了转速对湿式离合器摩擦副局部压强分布、油膜和微凸峰承压比、实际接触面积、局部温升的影响。同时,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小试样柱销-摩擦盘试验,分析了不同转速下离合器摩擦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速度的增加,润滑油膜动压作用显著增强,摩擦副实际接触面积明显减小,法向载荷最终主要由润滑油膜承担;摩擦系数主要受微凸峰实际接触面积变化的影响,变化规律与微凸峰实际接触面积呈大致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混合动力车用湿式多片离合器的动力学理论进行分析,运用AMESIM建立了车辆湿式多片离合器滑磨功的计算模型。根据湿式多片离合器对偶钢片和摩擦片实际几何尺寸和约束情况,建立了摩擦副温度仿真分析模型。分析计算了单个摩擦副的温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郑良杰  马彪  陈漫  于亮  张存振 《兵工学报》2022,43(10):2451-2459
湿式多片离合器分离过程的持续时间、转矩变化和间隙分布会影响车辆换挡品质。考虑摩擦副间流体动压润滑、微凸体弹塑性接触、花键摩擦力以及活塞回位之后与离合器毂的碰撞,建立湿式多片离合器分离过程动力学数值模型,研究六摩擦副系统在不同初始控制油压和油压下降速率下的动态分离过程,提出了不均匀系数以表征分离间隙均匀度。研究结果表明:油压下降速率的减小显著延长了分离过程持续时间,恶化了分离间隙均匀度,减缓了粗糙接触转矩的下降,增大了分离过程中的黏性转矩;而初始控制油压对分离过程持续时间和分离间隙均匀度影响较小,但初始控制油压的增加增大了粗糙接触转矩的初始值和衰减速率,并减小了分离过程中的黏性转矩。  相似文献   

9.
从60年代起,盘式制动器就开始广泛应用到汽车(特别是轿车)和大排量摩托车上。因为它有很多鼓式制动器无法相比的优点。此文重点对滑动钳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计算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说明,最后对盘式制动器的试验项目也作了简单介绍,对我国盘式制动器今后的发展问题发表了作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多锥形摩擦元件是一种可传递大扭矩的新型摩擦元件,以其为单元设计的制动器、离合器具有储备系数大、体积小的特点.为了研究多锥形摩擦元件的完整扭矩特性,搭建试验平台,进行不同结合转速的制动扭矩峰值测试,并模拟不同滑摩程度的静闭锁状态.结果表明:峰值扭矩类似于制动初始扭矩值,初始扭矩随着加压应力的增大而增大;摩擦扭矩主要受摩擦元件接触状态和温度的影响,随着载荷不断增大,静摩擦系数和动态摩擦系数都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1.
飞机牵引车制动特性的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飞机牵引车车轮制动器产生的制动扭矩的分析开始,通过对牵引车制动器的制动力矩和传热学计算,确定制动器的制动性能和工作温度,并比较鼓式和盘式制动器传热特性,以便获得最佳的牵引车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受力分析和速度分析,推导出了弹子盘加压机构的力传递函数和位移传递函数,提出了传动效率计算方法,分析了相关变量对力传递函数、位移传递函数及传动效率的影响,并给出了应用实例.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车辆制动器弹子盘加压机构的工程设计和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杨树军  鲍永  张曼  张璐  张寅君  田霖 《兵工学报》2019,40(9):1770-1780
为了降低液压机械无级传动的换段冲击、减小制动器的磨损,基于液压机械全功率换段方法,研究适合工程应用的液压机械全功率换段时机的非对称偏差特性。以两段等差式液压机械为研究对象,在全功率换段方法基础上,建立全功率换段的前稳定阶段模型,包括双制动器结合重叠时的液压传动单元模型和制动器转矩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方法,研究了换段时机超前、滞后对制动器滑摩过程和前稳定阶段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液压机械全功率换段中,由液压段向液压机械段换段时,理想换段时机宜设置负偏差;由液压机械段向液压段换段时,理想换段时机宜设置正偏差。所得结果揭示了换段时机偏差对换段性能的影响规律,可为液压机械全功率换段方法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对鱼雷摆盘发动机活塞进行优化设计,综合考虑其温度、结构及强度,基于多学科可行性法(MDF)建立了摆盘发动机活塞的多学科设计优化(MDO)模型,并使用UG和ANSYS进行温度场和强度学科设计与分析。给出了活塞多学科设计优化分析仿真流程,并基于iSIGHT集成UG和ANSYS建立其多学科设计优化平台,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了参数输入、输出、更新及软件间数据交流。经优化的活塞质量较原来降低了21.81%,最高温度降低了55℃,第1环槽温度降低了29℃,最大应力降低了10 MPa。仿真结果表明,活塞轻量化的MDO可有效处理热-结构耦合因素,在降低活塞质量的同时改善了温度及应力特性,提高了设计优化效率。  相似文献   

15.
高速弹丸穿越不同制退器时的膛口流场波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二维非定常Euler方程,结合高精度Roe格式及结构化动网格技术,对弹丸从膛底飞离不同膛口装置过程中膛口流场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计算结果清晰地揭示了光膛口以及分别加装开腔式和多孔制退器后膛口流场的不同波系结构,同时计算纹影图清楚地显示了其与弹丸相互作用及演变过程。计算结果与本课题组先前相关试验阴影照片相符。另外,根据数值流场结果,详细探讨了制退器降低后坐冲量的机理与膛口周围超压区域的分布,为制退器改进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弹药射击精度,采用脉冲推冲器和阻力板作为修正执行机构对弹道进行修正。针对不同修正方案,建立了各自对应的的六自由度弹道模型,设计了以落点预测为基础的控制策略。在分析、比较单一执行机构弹道修正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修正方案。以某型火箭弹为应用对象,对不同修正方案的弹道修正效果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脉冲推冲器对横向偏差修正效果明显,对纵向偏差修正能力不足; 阻力板对纵向偏差修正效果明显,无法消除横向偏差; 组合修正方案对横向偏差和纵向偏差都具有较好的修正效果,能将火箭弹的圆概率误差提高到28 m。最终通过飞行试验对上述结论进行了验证,结果验证了组合修正方案对弹道修正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Copula以灵活的函数形式实现多元随机向量的概率建模,能描述变量之间复杂的统计相关特征.在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中引入Copula函数,初步探讨利用Copula实现对称结构系统可靠性建模的思路与方法.根据元件失效相关机理,以孪生应力、元件强度为基本变量,以元件安全裕度为分析变量,分别阐述利用高斯Copula和阿基米德Co...  相似文献   

18.
针对重载车辆用快响应、易控电涡流缓速器功率密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轴向凸起的齿形线圈构建三维磁路,并通过过励磁设计抑制去磁效应的新型电涡流缓速器。应用有限元技术,建立新型高能电缓与传统端面磁路、轴面磁路电缓稳态、似稳态电磁场计算模型,分析新型电缓的磁路、气隙磁密、电涡流分布和过励磁制动特性。结果表明,新型电缓电涡流分布在转子内表面整个轴向空间内,当转速小于3 500 r/min时,其制动扭矩明显高于另两种传统电缓,且过励磁设计能够有效提升新型电缓的制动性能,线圈电流密度提高至3倍时,制动扭矩增加0.65倍,能够为车辆紧急制动提供瞬时大扭矩,使车辆制动距离缩短30%。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