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减振器关键件质量设计的介绍 ,为减振器生产质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控制方法——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减振器关键件质量设计的介绍,为减振器生产质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控制方法——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固定极限喘振控制方法存在的缺陷,采用新型可变极限防喘振系统,设计多重防喘振方法。介绍该控制系统的原理及控制方法,针对喘振问题设定不同控制线,根据不同的控制线产生不同的控制响应,将闭环PI控制和开环控制相结合,设计多重防喘振方法,并在压缩空气制冷系统中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参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能准确达到设定值,并且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使喘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交流电机所采取的能耗制动浪费大量电能的现状,介绍了一种基于变频能量回馈的控制方式。根据变频调速原理,采用基于变频器的直接转矩控制方法,给出了基于变频器的直接转矩控制的同步电机调速系统模型,利用TMS320F2812微处理器实现了控制算法。在PCI6024E数据采集卡和xPC-Target技术的基础上,搭建了测试平台。结果表明,将制动能量回馈到电网中,实现再生能量的利用,达到了节能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针对8×8轮毂电机驱动车辆侧翻稳定性问题,提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主动防侧翻控制策略。采用分层控制结构设计车轮转角和电机转矩的分配控制策略,以充分发挥研究对象各轮转矩、转角独立可控的特点开展稳定性控制;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设计主动防侧翻控制策略,并简化滚动优化算法,使运算量降低以保证实时性;通过重型车辆模拟分析软件Trucksim与数学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实验以及比例模型车辆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所提分层控制策略与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主动防侧翻控制策略,车辆可以避免侧翻失稳,能够准确跟踪驾驶员期望的行驶轨迹。  相似文献   

6.
针对8×8轮毂电机驱动车辆侧翻稳定性问题,提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主动防侧翻控制策略。采用分层控制结构设计车轮转角和电机转矩的分配控制策略,以充分发挥研究对象各轮转矩、转角独立可控的特点开展稳定性控制;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设计主动防侧翻控制策略,并简化滚动优化算法,使运算量降低以保证实时性;通过重型车辆模拟分析软件Trucksim与数学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实验以及比例模型车辆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所提分层控制策略与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主动防侧翻控制策略,车辆可以避免侧翻失稳,能够准确跟踪驾驶员期望的行驶轨迹。  相似文献   

7.
引信传爆系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往往是设计和生产中遇到的难于查明原因和解决的问题。本习用的等应力试验方法进行了分析,对于小概率事件,采用该法不易发现设计中的不足部分,且无法确定系列文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程度。根根火工品各种感度的规律,提出传输能量的“不可靠区间-工作区间-不安全区间”的模型。陈述了采用过应力法试验确定安全性和可靠性系数的过程,及解决设计问题的途径。本文介绍了三种高效率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瞿军  马大为  刘为 《兵工学报》2011,32(8):957-962
针对舰载垂直装填机械的防摇控制,提出一种分层滑模控制方法,并利用Lyapunov稳定性判据进行了稳定性证明;为消除滑模控制所产生的系统“抖振”,利用模糊调节原理对滑模参数进行调节。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分层模糊滑模防摇控制器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能在保证系统稳定条件下,达到减小摇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所研制的基于PC机及ATmega128单片机控制的三轴小型无磁实验转台系统。给出了转台构成及其控制原理、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PC机端控制软件设计和单片机程序设计。系统操作简便、精度高,能满足罗盘/陀螺调试的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追踪星对非合作失效卫星的超近距离巡视为背景,对基于参考轨迹的失效卫星相对位姿建模与控制进行研究。根据非合作失效卫星在空间定轴慢旋的特性,通过在失效卫星表面确定一个兴趣区域,建立便于相对位姿动力学模型设计的参考坐标系与兴趣坐标系,从而便于位置与姿态2个方面的参考轨迹指令的实时计算;基于Hill方程和姿态动力学模型,推导基于非合作目标表面参考点的近似耦合相对位姿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对位姿耦合控制方法,并进行Simulink仿真实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参考轨迹推导的相对位姿动力学模型简洁有效,设计的位姿耦合控制方法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相对位置控制精度为0.1 m,相对姿态控制精度为0.15。  相似文献   

11.
在异常环境下,武器系统不能被外界异常能量误引爆、不能被蓄意解保、不能因疏忽大意操作而解保,以免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增强引爆安全技术在常规引爆安全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武器系统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引爆安全。典型的增强引爆安全系统包括禁区、能量门、解保密码、强链、弱链等五大设计要素。讨论了武器系统在异常环境下的引爆安全问题,给出了增强引爆安全系统的系统组成和设计原理,并以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研制的一种微光机电强链为例,详细介绍了增强引爆安全系统的硬件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引信全寿命周期安全性分析及标准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和引信全寿命周期处理理论,进行了引信安全性辨识、评价、控制及事故分析,并分析了影响引信安全性的因素;确定了“全寿命周期类别”、“安全控制因素”和“标准层次”三维关系的引信安全性全寿命管理国家军用标准体系结构关系图。  相似文献   

13.
对飞行器分离过程中上面级和下面级的安全距离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安全包络的分离系统安全距离设计方法,并通过分离计算数值仿真对该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基于安全包络的分离系统设计技术优化了分离系统设计方案,提升了分离系统设计水平,在飞行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海洋水下拖曳系统对海上作业的安全性需求,介绍基于收放系统所进行的安全设计与应急处置方法。为保障收放过程中的安全,给拖曳绞车配置扭矩传感器、接近开关等检测设备,并为控制阀设计了闭环检测功能。在海上拖曳作业期间,针对不同情况设计了相应应急处置程序以保证作业安全。湖、海试验表明:该系统的安全设计与应急处置方法达到设计目的,能够保障本系统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5.
引信安全系统及其功能范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信安全性设计是引信的核心技术之一,引信安全系统是引信安全性设计的主要体现形式。文中建立了引信安全系统的功能框架,结合引信安全系统与引信中其它子系统的关系,对引信安全系统在引信中的作用模式及其功能范畴进行了讨论。引信安全系统不是引信中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与引信中的保险与解除保险装置(机构)。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结构设计安全系数方法的弊端,将可靠性设计理念引入鱼雷结构设计领域。结合经典壳体理论计算方法与二次二阶矩法,确定了基于理论公式的壳体结构可靠性安全裕度方程及其求解方法,利用ANSYS软件的概率设计(PDS)模块从有限元角度对壳体结构可靠性进行计算,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以上2种方法的引入可搭建连接鱼雷壳体结构设计与鱼雷产品可靠性设计之间的理论桥梁。  相似文献   

17.
空空导弹发动机点火系统安全性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组成空空导弹发动机点火系统的点火电路、安全保险装置、点火装置等各个环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安全性设计原则、内容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为空空导弹发动机点火系统的安全性设计工作提供了参考,提出安全性设计要从系统角度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以提高空空导弹在未来复杂战场环境条件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引信全电子安全系统状态控制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义  李杰 《兵工学报》1994,15(3):8-12
介绍了引信电子安全与解除保险系统状态控制器的结构种类和基本功能,提出了状态控制器设计应遵循时序设计、安全监测设计、故障处理设计、状态可观性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工作可靠性设计等6个原则。以状态控制器的设计为例,说明如何体现这些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特殊嵌入式计算机在非ATX电源供电情况下,因非安全开关机造成的系统崩溃、损坏文件系统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COM Express模块的非ATX电源安全开关机方法。通过控制PS_ON引脚来开启或关闭电源,给出安全开关机单元原理框图,从开关控制单元设计、CPLD控制单元设计对硬件进行设计介绍,并使用VerilogHDL语言进行软件设计,并已成功应用于某型号项目中。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能实现物理开关机转换为软开关机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关机。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类带有未知间隙滞后特性的不确定非线性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两种反演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方案。在第一个方案中包含有一个信号函数,它能完全确定信号轨线。为了避免通过信号函数可能导致的振动,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平滑控制律,它的跟踪误差仍然接近指定界。与其他控制方案不同的是发展的反演自适应控制不要求内部模型参数已知,也不要求干扰项有界。除了说明全局稳定性之外,在设计参数方面,也给出了L2性能的轨线误差一个确切的界。仿真结果说明了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