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是装甲辆自动变速操纵系统研究和试验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开展该技术的深入研究,对研制出实用的自动变速操纵系统产品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介绍了开发车辆自动换档性能试验的随车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有关设计原则、构思、硬件及系统软件设计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某履带式自行火炮装用手动操纵的正独立式机械双流传动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经常出现起步档选择不合理,导致主离合器过度磨损,影响了车辆的使用寿命。为此对原车的换档操纵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即在原车上增加电液自动换档操纵系统,取代原车的机械换档操纵系统。通过实车试验证明,所加装的电液自动换档操纵系统解决了主离合器过度磨损的问题,同时实现了车辆的自动换档操纵。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装有多档变速器的东风半挂牵引车EQ4195上实现变速操纵的自动化,减轻驾驶员换档的疲劳程度,提高车辆的综合性能,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车辆动力传动系统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牵引车多档变速器综合换档控制策略.试验结果表明,针对多档变速器所设计的换档控制方法和换档规律,能够满足车辆在不同工况条件下行驶的要求,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自动变速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以机械式自动变速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为例,系统介绍了自动变速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苗成生  赵亦农  刘海鸥  席军强 《兵工学报》2014,35(11):1729-1735
基于对重型越野车辆离合器工作特性及气助力液压操纵结构的分析,设计了一套离合器自动操纵系统。实现离合器的自动分离、接合和保持的功能需求。该系统同时保留离合器的手动应急操纵功能,从而保证重型越野车辆的战场生存能力。利用协同优化方法对该自动操纵机构的核心部件——操纵油缸进行设计。为获取所设计的自动离合器操纵系统的特性,设计台架试验,进行分离、接合、定点控制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离合器自动操纵系统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均满足使用要求,为进行自动换挡系统中的离合器起步和换挡控制策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手刹在车辆起步时需要依靠驾驶者通过手动释放,停止行驶后手动拉紧.实际情况是:车辆行驶时未释放手刹、停车后未拉紧手刹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车辆及行人的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某型机动车辆CAN总线网络、自动驻车单元、驾驶操纵手柄及互联电缆实现车辆自动驻车(英文名:AUTOHOLD)功能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自动机械传动系统起步过程中离合器的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对自动机械传动(AMT)及自动变速操纵系统(ASCS)中的关键技术(离合器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离合器的自适应控制策略.该策略不同于当前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它根据离合器输出轴转速和发动机转速与离合器输出轴转速差,得到理想离合器输出轴加速度,并通过控制离合器驱动机构的行程增量,使得实际离合器输出轴加速度和理想的相一致.该策略可实现起步过程中的自适应控制,满足驾驶员平稳、快捷的要求,同时具有所需输入信号少的特点,试验证明这一策略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轮式装甲车辆自动变速操纵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志刚  翟涌  陈慧岩 《兵工学报》2004,25(4):394-397
本文利用机、电、液、气一体化控制技术,对国产现役轮武装甲车传动系统进行改造,使之具有自动变速的功能,即将定轴机械式自动变速操纵系统引入军用轮武装甲车,并从轮式装甲车传动系统的实际特点出发,重点论述了使之实现自动化操纵的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实车试验的结果看,加装自动变速操纵系统后,该轮式装甲车的机动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减轻了驾驶员的体力消耗,提高了持续作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自动变速车辆档位决策方法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自动变速车辆换档规律的设计出发,介绍了目前自动变速车辆档位决策的方法及其优缺点,得出智能化档位决策方法不仅可以满足车辆动力性和经济性的要求,而且可以满足可驾驶性的要求,它是自动变速车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对液力自动变速器(AT)和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分析比较之后,提出了由液力变矩器(Torque Con- verters-T.C.)和固定轴式齿轮变速箱组成的越野车辆T.C.+AMT自动变速系统,它既具有液力变矩器的自动适应性,又具有AMT易制造和成本低等特点,提高了车辆的越野性和通过性,是一种研究和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自动变速系统.  相似文献   

11.
针对炮射环境下弹载天线的可靠性问题,设计了一种弹载天线的安装结构和固定方式,选取了热传导模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热力学分析,并对固定方式进行了理论验算。对天线结构和粘贴面的受力情况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有的作用力均小于结构的许用应力。采用高转速试验台并加电对天线在转速环境下的可靠度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旋转加电和静态加电2种加电方法测试所得天线电压变化幅度很小,天线结构可靠。  相似文献   

12.
基于MATLAB/STATEFLOW的AMT控制策略仿真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描述了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系统(AMT)的工作过程, 包括离合器分离、接合过程, 分析了自动变速过程的混杂系统特征. 在Matlab/Simulink及Stateflow的基础上建立了面向控制算法的车辆机械式自动变速连续/离散混杂系统状态模型, 特别是分层次控制系统模型, 并着重介绍了制动工况与正常行驶工况直接切换的控制策略以及离合器结合状态的判断策略. 经过与实车试验的对比, 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得到了检验, 并进行了多种控制策略的对比. 应用这种快速原型技术对开发AMT控制策略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可以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3.
AMT产品起步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久前,国内第一款配备有AMT的汽车产品正式进入市场,对其控制策略和控制效果的深入研究对于AMT的自主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AMT起步过程离合器控制的基本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成熟AMT产品的基本控制策略,为今后AMT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AMT油门伺服系统仿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液压油门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和控制原理,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动态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针对液压执行机构的非对称性和响应滞后的特点,设计了具有非对称控制参数脉宽调制PID控制器,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相符,控制效果能满足AMT实车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AMT的工作原理;基于AMT系统工作过程存在动力中断的问题,提出了车辆换挡过程中动力传动系一体化控制的策略.即在换档过程中,TCU通过计算向发动机发送转速转矩,请求并控制离合器接合量及接合分离速度,以提升AMT车辆的换档品质.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全电AMT车辆动力传动系一体化控制仿真系统模型,在国内某样车上进行了试验研究.仿真和试验结果都表明:基于动力传动系的协调控制能够有效地改善AMT车辆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16.
电传动履带车辆转向性能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履带车辆转向过程的分析,建立了电传动履带车辆稳态转向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为电传动系统的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实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电传动履带车辆的转向性能基本达到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含有多个电磁阀与多种传感器,它们出现故障将严重影响自动变速箱的正常功能.针对外围电控器件出现的故障,提出了故障诊断策略,并通过采用LabVIEW建立的故障诊断模型进行了验证,为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原理样机的电控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准备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液力变矩器(T.C.)和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组成了T.C.+AMT自动变速系统,应用AMEsim软件对越野车辆T.C.+AMT以及AMT自动变速系统进行了建模和换挡过程仿真.在分析车辆换挡过程的基础上,对T.C.+AMT与AMT的仿真结果在换挡品质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为T.C.+AMT自动变速系统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叶  陶刚  李德晴  马岳峰 《兵工学报》2014,35(4):495-500
从换挡平顺性的角度出发,确定涡轮转速变化率的峰值、涡轮转速平均变化率及挡位3个参 数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并将其细化定义;基于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利用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BPNN)对履带车辆综合传动装置换挡品质评价进行客观描述;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函数,建立用于评价车辆换挡品质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借助于GUI工具箱开发换挡品质客观评价等级软件进行仿真研究。通过神经网络测试结果与主观评价对比,证明此方法与传统主观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增强了换挡品质评价的客观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对于采用封闭舱室布局的再入返回飞行器,短时间内飞行高度的变化会导致舱室结构承受较大的内外气压差。为了减小这种压差载荷,通常会在表面合适位置设计合理的通气孔,使舱内压力随外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提出的准一维等熵流法和非定常CFD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飞行器表面气流高速流动与进排气过程强烈耦合的非定常流动难题,实现了飞行过程中舱内压力动态变化的精确预测,并结合某飞行试验对亚声速状态进行了验证,具有较强的工程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